王海彬
【摘要】高中物理教學特有的抽象性,使得教學實踐起來非常困難。而探索式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困難,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還可以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應全面推廣以探究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本文探討了高中物理教學中探究教學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 高中物理教學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154-01
探索性學習與傳統的教授方法不同。傳統的教學方法更注重教師的教學,在教學中,普便的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就接受什么,這種教學方式雖然有很多優點,但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是灌輸式的學習。在西方式的研究中,更多的是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即通過學生對事物的深入學習,深挖學習的內容,進行邏輯推導并進行實際演算揭示事物的本質,實現學習和教育相結合。
1.探究學習的概述
什么是探索性學習?探究學習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老師的啟發和指導,調動起自己的學習動機,力求在學習過程中依靠自己的努力來找出問題,并力求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從這一過程中而獲得知識,達到學習的目的。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改變過去傳遞者的角色,積極成為引導學生進行自學的組織者,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為積極的探索者,成為獲取知識的主體。高中新課程改革后,為學生的獨立探究學習增添了一些課題,要求學生每學期至少進行三次專題研究。探究學習是一個全面性的學習,強調的是過程要大于結果。強調學生不僅要保持在理解和掌握的水平上,而且要把學習的知識應用于學生的生活體驗中,以此加深對學習的認識理解,從而促進提升學生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
2.探究學習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具體實施策略
2.1設置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高中物理學是一門實驗性的學科,需要教師建立合理的探究問題,引發學生主動進行觀察實驗,分析并結論,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知識,感知求知解問的過程,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力和總結能力。創造問題是探究的前提,問題的誘導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促進探究式物理課堂落實。如在學習“動量問題”中,我們可以一步步地引導學生探討問題,從而獲得動能變化的認識和理解。先設置這樣一個問題情境:A、B兩個質量相等的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向同一方向直線前進,A球動量為9kg·m/s,B球動量為3kg·m/s,那么兩球碰撞之后的動量為多少?A,B兩球運動和碰撞后按照守則定律,為什么,要怎么解釋?這個問題的探究要求學生掌握動量守恒的概念,知道總動量是保持不變。另外,我們的探究要根據實際情況,如機械能不增加、不發生二次碰撞,A球的速度不大于前面B小球的速度等。當然,在解決這樣的問題之后,還可以提問這樣的問題:有可能發生二次碰撞呢,說明了什么問題,怎么解釋,他們的動量會怎么變化。這樣以來,我們就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對動量問題展開思考,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2.2通過實驗教學開展探究式教學
物理學習不同于其它文科的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只是將物理定理背熟就可以成功解決實際問題了,而是在很多時候我們生活中或是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物理現象需要我們利用實驗來取證的,學生只有通過自己動手才能了解物理現象的起因,才能真正學習物理知識。因此,教師在實驗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探索并發現新知識,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體會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物理教學時,在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規律實驗中,由于這一實驗的設備器材比較簡易易,做起來也較容易,因此,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己探究小車速度的變化規律。 學生雖說在自己動手做實驗當中會遇到很多的麻煩,但只有在通過自己的探究,學生才能真正獲取知識,有所成長。
2.3用探究式物理學習模式解決實際問題
物理知識不是無根據的,它的許多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雖然有時很多物理知識看起來很無聊,但它卻適用于我們的生活中,而我們的探究式學習模式在物理教學中也可以適用來解決實際的問題. 如在學習“牛頓第三定律”一課中,我們通過生活實例把這一定律中需要掌握的一些物理知識展示出來,我們先讓學生想想自己拍球時的情形,然后讓學生觀看視頻,引發他們的思考:皮球與地面接觸后為什么又反彈回來?從施力和受力角度怎么分析這一問題呢?這樣一來,學生們便很容易的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還能意識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間的關系。在學生了解了這一規律后,我們讓他們實驗“使用力傳感器”,讓他們更深層的驗證和反思,從而理解牛頓第三定律并進行嘗試應用。
總之,探究式的學習順應了新時代的要求,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育教學發展的方向。探究式學習的應用,給課堂帶來了生機,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不斷探究、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沈兵.淺議探究式學習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實施[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9).
[2]陳雪.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探究式學習實施的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