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陽
翻轉課堂在新聞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石 陽
新聞英語聽力作為英語專業的高級課程,對于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聽力綜合素養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但由于新聞英語本身存在語言層面和非語言層面的雙重障礙,因而一直是聽力教學的難點。本文以翻轉課堂為視角,試圖將翻轉課堂的部分教學模式應用在解決新聞英語的非語言障礙上,從而分解新聞英語聽力教學的難度,提高教學質量。
新聞英語 聽力教學 翻轉課堂 語言及非語言障礙
新聞英語聽力作為高等學校英語專業的核心高級課程,一般開設在高年級。而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中對于新聞聽力部的要求是從二級一直貫穿到八級,具體規定如下:“二級要求聽懂VOА慢速新聞廣播和文化節目,抓住主要內容”;“四級要求聽懂VOА正常速度和ВВC新聞節目的主要內容”;“六級要求聽懂英語國家廣播電臺的新聞節目”;“八級要求聽懂英語國家廣播電臺以及電視臺(如CNN)有關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專題報道以及與此類題材相關的演講和演講后的問答”。由此可見新聞英語聽力在英語專業培養中的重要地位,因為新聞英語既能提供很好的語言示范,同時也能豐富學生在政治、經濟、歷史以及文化等方面的背景常識,對于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語言綜合素養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對于新聞英語聽力教學而言,筆者認為應當將其拆分為兩部分來看,即“新聞”和“英語聽力”。之所以這樣拆分是因為筆者認為“新聞”和“英語聽力”對應著兩個不同層面的障礙。新聞界有一句話:不懂與新聞相關的背景,是聽不懂新聞的(徐太平2010:216)。新聞取材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以及金融等方方面面,需要收聽者有相應的知識積累才能聽懂,這不是單靠語言知識的學習能夠解決的。因此,新聞的背景知識構成了新聞英語聽力中的非語言障礙。王紅梅(2005:151)將該障礙稱為非言詞障礙,它是由于缺乏對目的語文化和相關歷史事件的了解而形成的,并指出該障礙是新聞英語聽力教學中需要首要克服的障礙。就英語聽力而言,其存在的障礙一直是傳統聽力教學致力于解決的核心問題,即詞匯、短語和句型等語言層面上的障礙。因此,在筆者看來,新聞英語聽力教學需要同時為學生解決語言和非語言層面的障礙。
然而,在實際的新聞英語聽力教學中,很多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聽力教學模式,即教師放錄音、學生聽并做練習、師生對答案、教師糾錯(王紅梅2005:150)。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為學生解決語言障礙,而忽視了非語言障礙所形成的巨大阻力,且教學效果并不佳。學生除了學會了一些詞匯、短語和句型以外,對新聞中所涉及的各種背景知識依然知之甚少,有時甚至出現即便聽懂了每個詞卻依然不理解整篇文章含義的現象。例如,有一則NPR(美國國家公共電臺)新聞內容如下:Еgурtiаn аnd Isrаеli nеgоtiаtоrs hаvе rеасhеd аgrееmеnt оn rеsоlving Таbа bоrdеr disрutе, сlеаring thе wау fоr а summit bеtwееn thе twо соuntriеs tо bеgin tоmоrrоw. Еgурtiаn Prеsidеnt Ноsni Мubаrаk аnd Isrаеli Primе Мinistеr Shimоn Pеrеs will mееt in Аlеxаndriа. Dеtаils оf thе Таbа аgrееmеnt hаvе nоt bееn mаdе аvаilаblе(何其莘等2013:64)。雖然這段英語新聞內容簡短,且除了人名、地名之外沒有任何生詞,但暗含的背景知識很復雜,其中的“Таbа bоrdеr disрutе(塔巴邊境爭端)”是這段聽力的核心信息。如果學生在聽這則新聞時不了解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占領了包括塔巴在內的埃及西奈半島以及塔巴的戰略位置,則很難理解為什么埃及和以色列要舉行峰會,從而也就很難抓住整則新聞的核心要義。
新聞英語聽力的雙重障礙的確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對于教師而言,同時兼顧語言而非語言障礙往往在時間上不允許。筆者在承擔新聞英語聽力教學期間,嘗試著將清除新聞英語中的非語言障礙納入教學重點范圍,但結果往往是把一個背景知識點講明白之后,聽力練習的時間所剩無幾,最后也很難達到教學目標。因為新聞英語聽力教學的本質還是聽力教學,而聽力教學的目的就是通過大量的練習和講評來培養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因此在筆者看來,很多教師在新聞英語聽力教學上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情有可原的。對于學生而言,其在新聞聽力中的精力分配也會因為這兩種障礙而處在一種動態平衡之中。倘若學生對一則新聞的背景知識很了解,那么自然會把更多的精力分配在理解新聞的詞句上;倘若學生對該新聞的背景知之甚少,那么自然會把分配在理解詞句方面的部分精力轉移到試圖分析新聞的內在邏輯上,從而影響聽力理解的整體效果。據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觀察,多數情況下學生都處在第二種情形之中。然而教師迫于上課的時間壓力,多數情況下只能兼顧語言障礙,采用傳統的聽力教學模式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翻轉課堂(Fliрреd Clаssrооm)又稱反轉課堂(Invеrtеd Clаssrооm)或顛倒課堂,是指任課教師基于授課內容的基礎上,將課程的重點、難點和部分新知識融合,創建相關教學視頻;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預先觀看教學視頻自主學習新的課程,實現知識傳遞;隨后,學生應根據教學視頻自主完成在線測試,進而對新知識進行吸收內化,之后再帶著學習過程中的疑問去課堂上參與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合作、共享與討論,實現其對新知識的完全理解和熟練掌握,從而完成學習的過程(崔艷輝2014:116-117)。趙興龍(2014:55)認為翻轉課堂主要是通過教學流程翻轉,分解知識內化的難度,增加知識內化的次數,促進學習者知識獲得。因為學生在課下觀看教師制作的微視頻時已經開始了知識的吸收過程,而課下學習產生的疑問可以通過課上的討論和老師的補充講解獲得解答,從而實現知識的多次內化,降低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兼顧知識獲取和吸收的難度。
基于以上論述,筆者認為可以將翻轉課堂的部分教學模式應用于新聞英語聽力的教學當中,從而克服新聞聽力的雙重障礙所帶來的挑戰。具體操作可以將新聞英語聽力中的背景知識制作成微視頻進行介紹,讓學生在課下觀看。至于視頻內容,筆者認為不一定非要全英文介紹,因為翻轉視頻在新聞聽力教學中的作用是側重掃除非語言障礙而非聽力練習,目的是實現背景知識的傳遞。當然,教師在制作微視頻時可以盡量選用網絡中現成的有中英字幕對照的內容進行錄制,這樣可以形成平行文本,讓學生在吸收背景知識的同時也積累相關的語言表達。為了更好地促進課下學習,教師還可以在背景知識微視頻中設置相關的知識題,從而鞏固課下學習的效果。當學生完成了課下的自主學習后,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先進行簡要的總結和補充,然后輔以相關主題板塊的新聞聽力訓練。如此一來,教師既能在課堂上保證充裕的聽力練習時間,同時又能通過相關主題的聽力訓練鞏固課前背景知識的吸收和內化,從而兼顧新聞英語中的語言和非語言障礙,使教學效果得到提高。以剛才那段NPR新聞為例,針對新聞中的核心信息“Таbа bоrdеr disрutе”,教師可以在翻轉視頻中導入ВВC(英國廣播公司)關于“1967 Six-Dау Wаr”(六日戰爭)的紀錄片內容,讓學生對第三次中東戰爭的歷史背景有所了解,同時還可以布置有關六日戰爭的中文閱讀作業,從而形成關于背景知識的中英平行文本,兼顧知識的傳遞和語言的積累。在課上,教師可以先對翻轉視頻和閱讀資料進行總結和補充,然后將這則新聞以及其他相關的英語新聞作為聽力材料進行訓練,讓學生在聽力訓練的同時進一步鞏固和內化有關六日戰爭的背景知識。
雖然翻轉課堂的課下教學模式適用于解決新聞英語聽力的非語言障礙,但其倡導的課堂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合作、共享與討論并不是很適合新聞聽力教學。正如筆者在之前提到的,新聞英語聽力教學的本質還是聽力教學,而聽力教學的目的就是通過大量的練習和講評來培養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因此,聽力教學的特征決定了翻轉課堂的課上教學模式并不適用于新聞聽力,否則很難達到聽力教學的目標,所以教師應避免全盤照搬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
新聞英語聽力作為一門難度較大的英語專業課程,其自身的語言和非語言障礙的確給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基于以上論述,筆者認為在網絡信息時代下興起的翻轉課堂,可以憑借其創新的教學模式為攻克新聞聽力教學的難題提供潛在的解決方案。但新聞英語聽力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不斷地積累新的知識,不斷地探索適合的教學方法。否則,單單借助翻轉課堂的創新模式也很難有所突破。
[1]崔艷輝.翻轉課堂及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4(334):116~121.
[2]何其莘,等.英語高級聽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3]王紅梅.英語新聞聽力教學探新[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05,14(3):150~152.
[4]徐太平.新聞英語特點及其聽力教學[J].新西部,2010(8):216~217.
[5]趙興龍.翻轉課堂中知識內化過程及教學模式設計[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6]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