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引導中職學生賞析古典詩歌的幾點建議
李 佳
中職學生語文基礎較為薄弱,教師應從把握詩歌情感、誦讀詩歌、重現詩歌畫面等多種角度出發,引導中職學生賞析詩歌,調動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學習熱情。
賞析 古典詩歌 建議
詩歌是一種用凝練的語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學形式,它具有豐富的想象和情感。“詩言志,歌詠言”,學習古典詩歌,不僅能增加語言積累,陶冶情操,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這正契合了中職語文教學新《大綱》中對課程任務和目標的要求,即不僅要培養中職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而且要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
《孟子·萬章下》談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要對古人的作品進行批評和鑒賞,不僅需要了解這個人,還需要了解他所處的時代。我們在指導中職學生欣賞、學習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應該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為人,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創作環境,讓學生和作者在思想上產生共鳴,進一步去感知詩歌。
所謂“知人”就是要把握作者的生平和創作風格。每位作家的生平經歷、藝術涵養不同,因此在詩作中體現出的藝術風格、個人情感也不相同,從而形成不同的藝術特色。掌握了詩人的生平經歷和創作風格,就能以此類推詩人同一創作時期的其他作品。所謂“論世”就是要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即詩人所處的社會時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張等,它們對詩人的詩歌創作往往有直接的影響。李煜亡國前期的詩詞作品,大多描述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風格綺麗柔靡。亡國以后,李煜嘗盡國破家亡的凄涼,看透人生苦難的無常,所作的詞多低沉悲愴,如“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可見亡國前后,由于詩人的生活境遇、思想情感的不同,對詩歌的創作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創作風格,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讓學生自身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讓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更上一層樓。
教師在教學中要指導中職學生運用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出詩歌鮮明的節奏和優美的旋律,感受詩歌的音韻美,讀出詩人的情感。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柳永《雨霖鈴》)描述一對戀人分別的場景,讀的時候聲音要低沉一點,節奏偏慢,讀出那種悲涼凄慘的氛圍。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則是顯示詩人對自己的自信樂觀,讀的時候聲音要高昂、飽滿的,讀出歡快、自信的情感。
此外,朗讀方式也可多種多樣。中職學生由于語文基礎較弱,對語文學習積極性不高,如果再一味地進行單調的朗讀,不但會影響課堂的教學氛圍,還會讓學生對朗讀,甚至對語文課感到厭倦。為了充分調動學生朗讀詩歌的熱情,教師可以運用不同形式的朗讀方式,如自由朗讀、集體朗讀、分組朗讀、角色朗讀等。此外,也可充分運用第二課堂,如舉辦主題詩歌朗誦比賽,經典詩文欣賞會。在今年6月初我校開展的詩歌朗誦比賽中,有一組選手朗誦屈原的《橘頌》,選手身著古服,以小品劇的形式展現了屈原的生平,配以優美的音樂唱出了這首借物抒志,以物寫人的詠物抒情詩,受到學生們的一致好評。利用課外時間開展朗讀,既豐富了中職學生的課余生活,又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朗讀能力,讓他們在誦讀中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宋代蘇軾在《東坡題跋》下卷《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評論唐代王維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充分說明了詩歌具有畫面美。老師在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時,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想象力,用形象化的語言描述出具體的場景,重現詩歌畫面。如在講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詞的上闋有這樣一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我先引導學生抓住“穿”、“拍”、“卷”三個動詞,其次讓學生思考這三個動詞賦予景物什么樣的行為特征,聯想到什么樣的畫面,最后,讓學生用語言來描述這幅圖畫——陡峭的山崖直直地穿刺云霄,如雷的驚濤猛烈地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萬堆白雪。完成這樣三步教學法后,班上很多學生都積極舉手發言,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想象的畫面。
所謂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觀物象。“象”是客觀的事物,“意”是作者的感情。 詩人在創作詩歌作品時,往往會借助一定的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詩歌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就形成了意境。如在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有著多種意象:空山、秋雨、明月、松、流泉、山石。通過這些意象,作者描繪了一幅清新、幽靜、恬淡的雨后秋山晚景圖。我在指導學生欣賞詩歌時,要求學生找出意象,用自己的話語總結出詩歌的意境,也就是能“悟”出作品的情感來,然后讓學生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有的學生說詩歌描述了一幅清新、幽雅的畫面,“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以動襯靜,寫出了山居生活的恬靜。每一個學生對詩歌的感悟或多或少有所不同,在交流的過程中,他們的思想碰撞出知識的火花,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得到提升。
總之,中職學生語文基礎較為薄弱,因此老師在實際教學中,更要引導學生抓住詩歌的情感,借助聯想與想象分析詩歌,結合意象感知詩歌意境,讓學生通過學習古典詩歌,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1]陸燕輝.古典詩歌教學提升策略[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5(1).
(作者單位:四川交通運輸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