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曉梅
基于“一體多元”的創新創業教育機制的構建
詹曉梅
近幾年,我國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然而由于各種原因,高校創新創業仍缺乏有效的教育機制,主要表現在:學生缺乏驅動力,師資力量貧乏,后勤保障不到位。基于此,我認為高校應建立基于“一體多元”的創新創業教育機制,著力解決學生創新意識不夠,師資力量短缺的問題,鼓勵社會各界力量參與。
創新創業 機制 一體多元
早在2001年就有人使用過創新創教育概念,但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個新概念正式確立是在2010年[1]。在教育部在2010年印發的《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中,明確使用了“創新創業教育”這一概念。同年,陳希在教育部組織召開的推進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視頻會議上將創新創業教育定位為新時期高校的戰略任務。他提出:“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引導高等學校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轉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形態被提出,并且已經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所提倡和研究,目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要從上一階段的“實現自身”向新形勢下的“培養創新型人才”轉換,以此確保創業教育真正融入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科學發展[3]。近幾年,我國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并結合各高校實際情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創業教育模式。
對于大部分高校而言,傳統的創業教育主要為了緩解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注重培養自主創業者,鼓勵畢業生創業,多針對高校畢業生,且由于資源等各方面的限制,針對畢業生的創業教育也僅停留于理論教育,創業教育受益面窄。在新時代背景下要求的創新創業教育不僅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更注重的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創業教育不僅是為了培養創業人才,更是傳授學生學會如何主動地獲取新知識、創造新知識,并通過有效地配置自身的各種資源,將知識轉化成現實的個人和社會價值,最終實現知識的最大效用[4]。另外,創業教育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實踐應用等方面的了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促進專業課教學[5]。可見在高校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然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缺乏有效的教育機制,主要表現在一下幾點。
(一)創新創業教育受益面狹窄,驅動力不足
雖然,創業教育的提出已有十幾年的歷史,但是創業教育的真正實施時間卻很短,并且在大部分人的觀念中,傳統的大學教育只是專業教育,創業教育只是少部分同學的需求。所以大部分高校在課程設置中很少或幾乎沒有將創業課程放入主課程中,創業教育的受益面有局限,不能夠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而大部分學校的創業教育目的也是為了增強畢業生就業,在這個目的下的教育顯然不能達到最優的效果。因此,創新缺乏一定的創業驅動力,驅動機制不夠。
(二)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缺乏,運行困難
同時也正由于高校缺少創業課程,所以高校的創業教育師資力量匱乏,教師開展教育的關鍵因素。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師資類型大多為學歷型、科研型,創新創業素質較為缺乏,這給專業教學過程中滲透創業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局限[6]。高校實施的創業教育往往是統一的理論基礎,脫離專業教育,這就使學校大部分師資難以參與到創業教育中。高校的師資力量難以得到真正的利用。在運行機制方面得不到真正的實施。
(三)創新創業政策不足,無相應的保障
目前大部分高校對創新創業工作只局限于某個部門負責,很難像正常的教學工作一樣做到學校各個部門協作,明確職責。對創新創業教育缺乏相應的保障措施,創新創業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所處的地位不高,得不到重視。同時,傳統教育觀念,使得社會各界對大學生創新創業依然保留觀望態度,不能夠積極的幫助大學生創新創業。
目前的高校創業教育模式大多以理論教育為主,缺乏實踐教育,難以真正的實現創業教育的目的。為更好的在高校中開展創業教育,我認為應構建“一體多元”的創新創業教育機制,以創業課程為基礎,整合創新創業項目,創業實踐,培養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學校各類優勢教育資源,培養高素質創業學生團隊。高校開展創業教育,需要著眼于整合資源,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鼓勵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共同研發,共同創業[7]。
(一)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調動學生創新創業積極性
高校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發動學校內外可利用資源,調動學生的創新創業積極性。調動學生創新創業積極性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意識的培養應從大一新生著手,大一學生剛進校,對大學的學習生活還沒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可塑性較強。由于大學課程設置的特點,大學生的生活主要以宿舍為單位,宿舍作為一個大學校園中最普遍的學生群體,在學習、生活上都已有一定的默契,以宿舍為單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更有利于培養好的創業團隊。
(二)鼓勵專業教師參與,校外企業助力
師資是創業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8]。高校中的師資大部分為專業教師,而創業教育只有與專業教育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創業教育達到更好的效果。近年來國內各高校都在實行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導師制。這種制度要求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9]。以宿舍為單位安排相應的專業教師作為導師,在指導過程中能更好的將創業教育與專業教學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素質和創業意識。高校中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大都是在導師制下完成的。由于專業老師的專業受限,在專業教師指導作為主體的前提下,還需要對學生進行創業理念的教育,可聘請校外優秀的企業家尤其是本校畢業后進行創業成功的校友對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的實踐教育。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將創新和創業結合在一起,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激情。
(三)明確職責主體,完善后勤保障
創新創業教育目前還存在工作歸屬不清與職責不明等問題[10]。同時創新創業是一項涉及面較廣,實踐性較強的,需要學校各部門之間進行有效配合的教育活動。另外,創業教育對公共資源的要求較高,今年來,我國許多地區和高校都先后建設了大學生創業科技園等創業教育實踐載體,但目前的開展形式都主要以學校為主。但是只有學校參與的創業教育實踐基地極大的限制了創業實踐的發展,因此要進行有效的創新創業活動,除了學校各部門之間的有效配合,還需要政府及社會在各方面的支持。
[1]李亞元.創新創業教育:內涵闡釋與研究展望[J].創業就業教育,2016(04).
[2]陳希.在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視頻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3(3).
[3]楊曉慧.我國高校創業教育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01).
[4]沈智芳,吳新文.高校創業教育問題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07(9).
[5]劉小廷.論開展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基于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想融合的視角[J].創新創業,2014(02).
[6]崔紅艷.高師院校創業教育與專業專業教育融合的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6).
[7]徐俏琳.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基本命題與“學練試一體化”模式[J].江蘇高教,2016(03).
[8]徐生林.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江蘇高教,2013(2).
[9]尹娟.導師制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江蘇高教,2011(1).
[10]劉玉威,閆健,武海濱.基于協同創新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機制及其構建[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3).
(作者單位:武夷學院生態與資源工程學院)
詹曉梅(1987-),女,漢族,福建建甌人,武夷學院生態與資源工程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