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斌
【摘 要】通過對2015級高一級3個班212名學生的問卷抽樣調查,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計劃、預習、聽課、小結、作業、復習、閱讀等方面比較薄弱。通過分析討論,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加強學法指導;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指導的教學理念,把傳統教學過程轉變成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注重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增強教師自身素養,了解現代教學信息,把教學實踐與理論相結合。
【關鍵詞】學習習慣;學法指導;能力培養
近幾年的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智力正常,但學習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而且這些學生的數量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既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沒有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學習方法是學生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的重要條件。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材和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科學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學習策略和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就2015年高一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做了抽樣調查。
調查主要在以下七個方面進行:①學習計劃與方法方面的情況調查及其分析;②學生預習與方法方面的情況調查及其分析;③學生聽課與方法方面的情況調查及其分析;④學生課堂小結與方法方面的情況調查及其分析;⑤學生完成作業與方法方面的情況調查及其分析;⑥學生閱讀與方法方面的情況調查及其分析;⑦學生復習與方法方面的情況調查及其分析。
本次調查,通過問卷逐項進行統計分析,但是沒有使用更加規范的現代統計方法,僅是對調查表的客觀結果做了直接和基本分析,但我們相信所獲得結果總體是客觀有效的,對實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通過對調查結果的認真分析和研究,我們得出如下結論,希望對老師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和指導學生方面有所幫助。
一、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激發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目前高一學生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大部分學生,沒有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風格和學習方法。為了徹底改變這一狀況,教師首先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改變學生被動接受、記憶,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發展,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創造性地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把學習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讓學生愉快地、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學生制定學習目標,讓學生不斷受到目標的激勵,養成課前預習、專心聽講、勤記筆記、課后及時復習、反復練習、獨立完成作業、喜愛鉆研問題、尋根究底的良好學習習慣。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效果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針對學生的學習薄弱環節進行學法指導,促進學生學會學習
教師要加強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策略與方法,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學習”比“學到什么”更重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了良好的學習方法,知識的獲得將是無限的。學法指導是指教育者通過一定的途徑對學習者進行學習學方法的傳授、誘導、診治,使學習者掌握科學方法,并靈活運用于學習。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計劃、預習、聽課、作業和復習等幾個薄弱的主要環節,進行學法指導。調查結果顯示,計劃和預習是當前高一學生學習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深刻領會大綱精神,駕馭教材內容,設計出適合本班學生的預習目標和要求,指導學生預習。針對具體學習內容,勾勒出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技能,在此基礎上,結合計劃與預習提綱,要求學生把學習內容中的有關新知識疑難點標出來。講授前,教師應及時地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看是否達到了備課時擬定的目標和要求。要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講課要做到“少、精、活,”抓住教學關鍵,把啟發與精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和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對一些相似但仍有不同知識點的進行對照比較,弄清它們的區別,加深對其的印象。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品質,培養創造的方法與才能,在學習中發揮更好的作用。只有這樣,學生聽課時注意力才能集中,才能圍繞教師講課的重點認真思考,找出內在規律,解決預習中的疑難問題。教師還應及時引導和點撥,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攻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讓學生體會到方法在學習中的作用,學習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三、加大教改力度,強化師生的互動作用
學生學習的好壞關鍵在于教師。以陳舊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是沒有出路的,教改勢在必行。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指導的教學理念,講課時不能面面俱到,要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否則學生只能消極接受,長此下去,也就懶于用腦了。必須看到,讓學生“會學”極為重要。要讓學生真正“會學”,教法必須改革,否則學法指導難以奏效。教育觀念的轉變要通過教育方式體現出來,教學方式的轉變最終要落實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將會牽引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轉變。因此,只有將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轉變成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雙方才能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感情、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這樣,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弘揚和提升,學生才能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以便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形成創新性學習,實現“會學”的目的。
四、加強教師的自身素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為了改變高一學生學習現狀,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做一輩子教師”必須“一輩子學會做學生”。教師只有再成為學生,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首先,教師應該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修養。特別要加強人文科學的學習,增強人文底蘊,培養人文精神。其次,教師應努力學好電腦,學會從網上獲取資料,學會自制課件,使自己的教學更深動、更形象、更富有情趣和多樣性。再次,教師應十分重視教學方法的研究,從根本上轉變教學思想觀念,要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著力研究教材和學生,研究教法和學法,要善于用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來反思特殊案例,掌握教育不同層次學生的策略。通過對特殊案例的反思,研究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教學實踐與教育理論相結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
參考文獻:
[1]章永生.《教育心理與教學法》.北京出版社.北京,1984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2002
[3]馬玲.《心理健康研究與指導》.教育科學出版社.北京,2003
[4]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2001
[5]蔣宗憲.《教法運用與學法指導基本功》.中國林業出版社.北京,2007
[6]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