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教育活動,能讓孩子親近自然、接觸社會,促進孩子認知、情感、行為的和諧發展。而幼兒園目前的課程大多是以主題活動呈現的,因此今天本文就以重陽節主題課程與美術教育生活化為例來進行闡述美術教育生活化與傳統節日相結合。
【關鍵詞】美術教育生活化;傳統節日;中班;重陽節主題活動
一、主題來源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又被人叫做“老人節”或是“孝順節”,而尊老、敬老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結合重陽節開展有關以“尊老、敬老”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有關重陽節美術教育生活化課程的挖掘
(1)結合重陽節習俗—賞菊、吃重陽糕,引伸出親子賞菊感受大自然的美、畫菊、手工制作菊花、手工制作重陽糕等一系列生活化的美術課程。
(2)結合重陽節習俗—敬老、尊老,引伸出邀請爺爺奶奶來園過節的活動,從而又延伸出要制作重陽節海報、重陽節邀請函、制作重陽節賀卡、親子制作爺爺奶奶頭像來裝飾活動當天的幕布背景等活化的美術課程。
三、主題目標
(1)知道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的重陽節,又叫“老人節”或是“孝順節”;
(2)了解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各自家鄉);
(3)感受爺爺奶奶對自己的關愛,知道自己也應該尊敬爺爺奶奶;
(4)學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表達對爺爺奶奶的愛,能為爺爺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主題的開展
1.主題前期準備
(1)事先請家長跟孩子們在家收集重陽節有關資料,布置一版重陽節資料墻,讓孩子在課余時間都可以自由討論、分享。
(2)收集幼兒跟爺爺奶奶的照片,讓幼兒在家先講講自己跟爺爺奶奶之間發生的一件難忘的事,把孩子們帶來的照片布置在語言區。
(3)收集有關重陽節的繪本:《湯姆爺爺》、《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先左腳,再右腳》、《我愛我的爺爺》、《奶奶來了》、《幸福的大桌子》等投放在語言區,讓孩子們事先自主閱讀,初步感受爺爺奶奶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知道自己也應該尊敬爺爺奶奶。
2.談話導入
通過談話活動“我愛爺爺奶奶”導入,引出爺爺奶奶的節日—重陽節要到了,我們應該要為爺爺奶奶做點什么。
3.了解重陽節習俗
了解重陽節習俗引出要帶爺爺奶奶一起去賞菊和吃重陽糕的親子活動。
4.從親子活動
賞菊、吃重陽糕引伸出生活化的美術教育課程。趁著孩子們跟爺爺奶奶一起去賞菊、吃重陽糕的興致未減,引伸出畫菊花(棉簽畫、炫彩棒、水彩筆、刮畫多種形式),手工制作菊花(提供紙杯、彩色條形紙等多種材料)、制作重陽糕等生活化美術活動。因為活動來源于生活,貼近幼兒的認知,孩子們的動手興致很高,所以在集體教學完,我還把活動材料投放在美工區讓孩子們能繼續玩。
5.從親子活動:邀請爺爺奶奶來過節延伸出生活化的美術教育課程
孩子們說要邀請爺爺奶奶來過節,那怎么讓爺爺奶奶知道哪天邀請他們來幼兒園呢?還有過節那天要做什么呢?一系列的問題讓孩子們犯難,大家經過激烈的談論最終決定要制作重陽節的邀請函、海報、還有制作賀卡送給爺爺奶奶。
其中有幾個孩子還提議說讓爺爺奶奶進來展示他們的才藝,于是新的問題產生了,要搭建舞臺給爺爺奶奶表演,可是制作舞臺背景太難了,怎么辦呢?孩子們就說要請爸爸媽媽來幫忙。那要做什么呢?孩子們看見老師動手制作的布置在語言區的卡通爺爺奶奶的頭像很可愛就決定和爸爸媽媽一起制作爺爺奶奶的頭像。
6.關于賀卡、邀請函及海報的制作
關于制作重陽節賀卡孩子們的意見不統一,于是大家就商量先回家跟爸爸媽媽商量然后把商量出來的結果打印或是畫下來帶來幼兒園大家一起投票決定,最終由三種賀卡的款式得到了高票,我們就決定分組制作自己喜歡的賀卡。
由于中班孩子的能力有限,所以海報及邀請函的制作也是讓家園配合一起在家選好款式讓后投票選出票數多的款式再分組制作。不過制作海報對于中班的孩子來說有點難,所以海報的基本框架是老師按照孩子們選出的圖紙制作的,但是海報的裝飾全部是由孩子們自己動手完成的。
7.主題跟區域的結合
語言區:說說我和爺爺奶奶的故事、重陽節系列繪本。美工區:畫菊花、手工制作菊花、手工制作重陽糕、重陽糕擺盤、海報裝飾、裝飾爺爺奶奶頭像等。生活區:剝桔子、香蕉等水果。表演區:進行情景劇表演—“給爺爺奶奶敲敲背捶捶腿”。益智區:認識各種各樣的菊花。
8.重陽節活動
重陽節活動當天爺爺奶奶拿著孩子們親手制作的邀請函入園,雖然制作的沒有那么完美但是他們都很自豪地跟其他爺爺奶奶分享自己孩子的作品。重陽節活動當天孩子們首先觀看了爺爺奶奶帶來的才藝表演,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孩子們及家長們的熱烈掌聲。接著孩子們還和爺爺奶奶玩了好玩的親子游戲。游戲玩累了,孩子們在“給爺爺奶奶敲敲背捶捶腿”的歌聲中幫他們輕柔地敲背捶腿。最后在“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的音樂聲中,孩子們剝桔子、香蕉等水果給爺爺奶奶吃并贈送親手制作的賀卡,活動在這種溫馨又快樂的場面中圓滿結束。
作者簡介:
施玉梅,工作單位:倉山區下渡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