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進步對教育方式改革的推動,學校教育方式越來越注重對在校學生的素質化教育,而對大學生思想素質以及價值、人生觀的培養,關系著國家未來的發展。因此,加強對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應引起各教育部門重視。本文將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進行闡述,并進行相關對策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逆反心理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103-01
前言: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激發被教育主體“主動性的自我思想教育”,而大學生逆反心理,主要指“在主體的客觀需要與所處環境相矛盾時表現出的一種,具有極強情緒色彩的情緒抵觸”。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可以由此概括為“被教育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相關事宜產生的情緒抵觸”。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現狀及其表現
(一)現狀分析
當今校園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對進行積極的政治思想養成為主體,著重培養大學生關注國家社會大事、積極了解國內外形勢以及黨的相關政策,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然而在大學校園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趨勢下,仍然有部分學生對其存在抵觸情緒。因此,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了解分析也十分具備必要性[1]。
(二)主要表現形式
一方面,由于大學生自尊心強的心理特性,對外界的刺激相對敏感,面對校園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接受態度有差異的現象,其中存在個別學生,對相關教育工作者指出的,對其自身不良習慣的批評指導態度默然,甚至存在越批評,越反抗的現象;另一方面,一些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情緒抵觸,導致其對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表現出排斥的態度。其中,大學生對于先進人物和事跡存在含義曲解甚至否定性態度,也是主要表現形式之一。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對策
(一)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對在校學生進行素質化教育逐漸被加以重視。大學校園中大學生思想素質教育的改革以及增強其實施力度,對社會的發展進步都是至關重要的[2]。
1.引導加強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水平
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新型的教育方式與之匹配。然而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可以最大程度的防止學生逆反心理的出現。教育工作進行中,教師應適時更新課堂教育方式,著重以引導學生,自我發現問題、及時提出問題、積極解決問題為目的,增強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培養、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并及時規避消極心理。教師在事后指導過程中,與學生積極配合,引導學生主動評價自我,從而讓學生在不斷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完善自我。
2.增強學生主體化意識,建立雙方平等觀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工作者,需要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主體化有明確認知,明晰對學生的主體化意識培養的重要程度,在當代社會背景下,以大學生的實際思想為基礎,配合獨立的科學理論系統,從而發現最適當的教育方式并加以實施。同時,教育工作也需要對大學生心理進行重點研究,順應大學生的心理規律特點,對其進行科學引導,從而對順利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推進作用。
此外,教育工作者創建一個可以和學生平等交流的環境,對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積極影響。在教育工作實施過程中,學生只有明確自己與教育者擁有平等的主體關系,才能更主動的接受教育者所述知識以及提出的相關建議,這是當代大學生普遍的心理表現。樹立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雙方平等觀念,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有助于對學生逆反心理的削弱,使學生在自尊心得到安慰的同時,自然而然的接受被進行的相關教育。
3.加強馬列主義思想教育
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對其逆反心理的轉變尤為重要,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改革,增強學生對思想誤區的自覺抵制性,以馬列主義的基礎思想理論為中心,從實際出發改正其錯誤的思想價值觀念。
結論:
由于現代社會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單純、身處社會環境較為單一,使得在校大學生普遍容易受消極情緒左右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學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以學生實際的思想為基礎,通過了解學生心理,更新完善原有的教育方式,從而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疏導,自然的消除其逆反心理。 參考文獻:
[1]崔玲玲.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疏導[J].法制與社會,2016,(20):232-233.
[2]歐巧云.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與防范[N].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02):101-103.
作者簡介:
楊柳(1985年11月-),男,河南省方城縣人,2014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學科教學(思政)專業,現供職于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