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寶
【摘要】英語翻譯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中國學生由于對英文國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缺乏了解,以及有效轉換和調整中英話語語序的能力不足,因此造成中英互譯困難或者譯文翻譯痕跡濃厚不夠符合目的語的表達方式,譯文質量低下等問題。本文從語用學的視角,探尋了如何提高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效果的一些方法。
【關鍵詞】英語教學 英語翻譯 語用學 翻譯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134-01
語用學以語言意義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以探究一門語言中的特定話語在語境和情境中的使用方法和技巧[1]。語用學是學習任何一門語言時都會涉及到的學科,它研究語言學習時關注產出語的文化背景、社會習俗、交流語境等內容。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融入語用學的相關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這門課程。
一、語用的基本含義
語用學是語言學中的一個分支,它是一門專門對語言的使用方法以及語言理解進行研究的科學,不同的學者對其定義也各不相同。但是在眾多的概念中,都有語義和語境這兩個核心概念。也就是說語用學是以語言為基礎,在特定文化和語境中對特定的語言及其產生的語義進行探究,從而解讀在特定的話語環境中,語言的運用和理解。語言是一個復雜的信息傳達,接受,解讀和消化的過程,而解讀和消化的過程中聽眾必須全盤考慮語境、文化、社會背景等因素,才能夠實現對信息的獲取,而在此基礎是上作出的翻譯才能夠更加精確[2]。因此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通過融入語用學可以幫助提升翻譯教學效果。
二、語用學視角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方法
(一)注重學習相應的背景文化知識
翻譯并不僅僅是語言活動 ,更是一種文化活動。因此 ,譯者不僅要有雙語能力 (bilingual competence),還要有雙文化能力(bicultural competence)。奈達表示:對于成功的翻譯,(譯者)的雙文化能力要比雙語能力更重要,因為語言只有在它們被使用的文化中才有意義 。文化差異是翻譯過程中最大的絆腳石之一,王佐良也認為(翻譯的障礙是) “兩種文化的不同。在一種文化里頭有一些不言而喻的東西 ,在另外一種文化里頭卻要費很大力氣加以解釋。對本族語者不必解釋的事 ,對外國讀者得加以解釋” [3]。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們的思維方式也是不同的,一項事物如果在原文文化中與譯文文化中所指的意義不同,譯者首先要在閱讀原文時感知到這個差異并在翻譯過程中要根據原意進行文化需要調整或者添加備注,而不能不加說明的直接對譯。例如中國文化中的“龍” 是神圣吉祥的象征,在英美文化中確實邪惡的化身,這種文化不對等情況需要在翻譯時進行特別處理。總的來說,譯者與作者之間的文化對等程度越高,對原文的理解和翻譯就越精準度。教師在翻譯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對學生文化修養的培養,將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社會習俗以及人們的思維習慣貫穿到翻譯課程的教學中去,幫助學生盡量縮小與英文國家作者之間的文化感知差距。以便他們更好的體會語言的外衣底下包裹著的語義。如果譯者不理解或是沒有感知到東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那么就很有可能在翻譯時沒有在譯文中對其進行文化調整,從而會降低譯文的質量甚至會產生誤譯。如中國三國時的典故“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如果直接借用英語文化中的俚語 ‘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來翻譯,雖然譯出了基本含義卻丟失了原文中的文化背景典故。
(二)努力創造語境學習環境和氛圍
在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想要達到預期的交際目的,就必須要有共同的背景知識(shared background knowledge)或者語用前提(pragmatic presupposition),有了這一共同知識或者語用前提,在交流時就可以省去一些對雙方來說是不言而喻的東西,從而提高交際效率[4]。語境是語用學的基本概念之一,任何語言活動都離不開語境。詞語和句子的語義不是固定的,它們會隨著語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所以分析語境是翻譯的必要步驟。具體到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具體需要為學生設定和創造具體語境,讓他們在不同的語境體會詞句翻譯的變化,感知變化的語境帶來的多樣化的翻譯。例如:在不同的語境中,同一個語義會有不同的表達方法。相應的,同一表達方式在不同的語境中也會出現不同的語義。如“你還像以前一樣”,單獨對這句話進行翻譯我們可以將其表述為“You are the same as before”/“You look unchanged”等。如果我們將這句話放到舊友之間相遇的語境中,如果表示老友還像以前一樣年輕,就可以譯為“You still look very young”。如果是表達朋友的性格或者習慣還像以前一樣,那就可以譯為“You are the same as before”。這需要譯者對語境有敏感的觸覺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并精準翻譯出符合語境的譯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先對原文進行透徹的討論和分析,然后鼓勵學生做出盡可能多版本的譯文,最后進行比較和分析選出最貼切原文原意,同時最符合目的語表達譯文。
(三)提高學生靈活調整轉換中英兩種語言的不同語序的能力
在翻譯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發現有些學生做出來的英譯漢,雖然滿嘴說的都是漢語,在座老師和同學們雖然都是中國人卻一頭霧水,一句都聽不懂。漢譯英亦是如此。這種中國人聽不懂的中國話,以及英國人聽不懂的英語都是扭曲翻譯的結果。出現這種情況很多時候是因為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時使用的語序和句式結構不同,而學生在翻譯過程中沒有把原文的語序和句式調整成目的語相應的習慣表達形式,而是字對字的逐個把原文字符轉換成目的語字符。翻譯不是把語言A機械地轉換成語言B,而是解碼了語言A所表達的意思之后,用語言B創造性地把同樣的意思表達出來。這個過程既不是對原文字對字的簡單字詞轉換,也不是對原來語句的完全顛覆,而是在確保其原義不變的前提下進行造性語言轉換,譯文便是這個轉換的最終產品。譯文的語言措辭和表達要貼切以及符合目的語的用語習慣,不然就會表達拗口,或者翻譯痕跡過于明顯,更有甚者詞不達意,不知所云。
結束語
翻譯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提高翻譯教學效果,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和技能。英語翻譯教學作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教學活動,單靠教授學生英語單詞、句式、語法是無法幫助學生提升翻譯能力的,它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語用學的功能,傳授相應語言所處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知識,創造語境培養學生的句式語感等,才能有效提高英語翻譯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閆易乾.語用學視閾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策略[J].文教資料,2015,(10):183-184.
[2]潘影.語用視角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36(05):137-139.
[3]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4]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1997,112(06):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