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俊鑫
【摘要】隨著現在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事業單位需要相關的計算機人員來提供服務。然而,目前我國高校的計算機學科就業狀況并不樂觀,有大量的應屆畢業生沒有及時就業,而軟件公司方面對于IT專業人才的缺口仍然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找到提高高校計算機學科的就業率與軟件行業公司招不到合適人員的解決辦法,就需要我們高校從自身出發,結合企業的需求,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工學結合、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來發展與培養計算機專業性人才。
本文希望通過對工學結合、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進行探討,找到解決相關問題的辦法。
【關鍵詞】計算機學科 工學結合、任務驅動 人才培養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TP3-4;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224-02
互聯網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社會上對于IT人員的需求量不斷上升,然而大多數的計算機系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卻并不樂觀[1]。這是因為目前企業對于員工的實踐動手能力要求較高,僅僅依靠理論知識,無法快速地投入到企業的工作環境當中。高校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通過深化教育改革,轉變教學理念,加強實踐性教學。通過工學結合、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校期間就可以接觸到企業的項目案例,了解企業不同職業崗位對員工的要求,以實現能夠畢業后快速融入到企業工作環境中去。
一、工學結合、任務驅動的模式分析
1.應用型人才是需要通過工學結合這種新教學模式來培養
專業應用型人才是一類強調應用知識的技術性人才。社會上對于該類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這就需要應用型人才的專業人才素質與技術能力達到一定的標準。該人才必須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有一定的了解與認識。人才的需求是學校專業教學的目標,因此,針對此類學生的培養,高校應該以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為重點來選取合適的教學體系,通過與企業結合,以工學結合、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讓學生學以致用,培養應用型人才,學校應樹立以培養實用型、應用型專業人才的教育觀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學生的培養落到實處,以務實的教學作風與教學理念,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可以應用到企業崗位的實踐當中去。
2.創新人才培養需要依靠工學結合模式來實踐
高校在采取以工學結合、任務驅動的新教學體系后,同樣也對學生與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需要適應以加強自身應用能力為中心的新課程體系。在平日的學習當中,積極加強動手實踐能力,熟悉企業工作流程,了解企業對于不同職業崗位的要求,有針對性的選擇以后的發展方向,而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教科書本上的知識點[2]。而在和企業結合的教學中,高校需要進一步加強師資力量,開闊教師的眼界,讓教師可以及時關注計算機行業技術的最新發展,了解行業的最新走向,從而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及時傳授給學生,實現創新培養人才的計劃。
二、在工學結合的模式下,計算機學科需重新制定教學方案
在以工學結合,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下,高校需要認真調研不同企業的工作環境。然后搭建起IT企業的真實工作場景來作為學生的教學環境。其次,需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項目實例來作為學生的教學案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企業對于不同職業崗位的具體需求與標準,認真實現以工學結合、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新理念。現有的教學方案以基本理論學習以及基礎的應用為主,而沒有與企業實際工作需要相結合。為了更好地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工學結合的應用型知識,計算機學科需重新制定教學方案,新的教學方案應與企業的廣泛實際需求相結合,致力于培養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制定一套具有工學結合特點、緊跟行業實際需求、符合行業對人才,尤其是未來人才需求等優勢的創新型的教學方案。
1.認真選取知識點與技能點
計算機系職業崗位定位:計算機專業包括軟件開發、軟件測試、網絡工程、平面設計等不同的職業崗位,這需要高校在開設的課程中,根據不同的職業崗位提取不同的知識點與技能點。
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根據不同的職業崗位要求,將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全面的安排到新課程體系中。
知識點與技能點相互分解:計算機專業可以朝不同的職業崗位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職業崗位的學生,需要教授不同的課程內容。因此,我們需要將各個知識點和技能點分解開來,然后安排到教學課程當中,將他們合理的、有序地組織成新的教學體系。通過以上的操作,使得這些選取的知識和技能點變成“可重用教學模塊”。
2.選取教學案例與設計教學課件
2.1選取教學案例:通過從各個渠道,選取符合不同教學對象的教學案例。這些渠道包括部分企業真實的軟件項目案例,高校對外合作的項目案例或者是院校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案例,同時也包括不同的技術框架類型案例(如客戶端/服務端、瀏覽器/服務器兩層或多層架構等)。計算機學科是一門更新換代頻率非常高的學科,因此,在選取教學案例時,有必要考慮到教學案例的創新性與實用性,結合熱門案例,讓學生在學習應用技能的同時,也能了解到行業發展的趨勢。
2.2知識點與技能點的分解:為了加強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可重用性,我們按照教學體系中的知識點、技能點,同時將已經選取的教學案例進行完全分解后,其中那些包含案例的知識點與技能點,將是以后我們作為“可重用教學模式”的教學核心。通過“可重用模塊”可以大大減少我們后期制作教學課件的工作量。
2.3設計教學案例:設計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案例,需要根據把已經分解的知識與技能點,安排到每個教學模塊的具體案例當中去。這些案例將包含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具體要求與標準,也包括每個課時的具體操作方法。
2.4 設計教學課件:根據新的教學案例,來重新設計,制定新的教學課件。
3.設計教學素材endprint
教學素材包括在教師進行教學過程中,對于操作過程中的屏幕錄像、Flash演示,以及各種文檔資料,知識點與技能點的輔助材料等。
4.設計與制定能力模式
通過設置不同的教學模塊,將職業崗位需求所包含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全部囊括。這些教學模塊互相獨立,彼此之間又按照知識體系相關聯[3]。在工學結合、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中教學單元將這些模塊作為能力模塊化。其次,提高模塊的可重用性,也就是在設計教學單元的時候,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時數,將這些教學模塊進行合理,有序的組合,進而成為可以直接應用的教學單元。最后,如何組合模塊以及在實施教學過程中軟件和硬件的環境切換,如何檢驗教學效果的方法等,都應該在設計教學模塊中考慮到。因此,對于能力模式的探討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4.1 設計能力模塊
為了使新的教學模塊,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可操作性與實用性。需要我們對可重用能力模塊引起足夠的重視。工學結合、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不僅要求我們將教科書上的知識點、技能點掌握,還需要包含企業對于職業崗位要求的知識點與技能點,以及在實踐案例過程中具體操作方法和各種資料記錄。將這所有的知識點與技能點進行分解,打亂、重新組合,從而成為“可重用能力模塊”的基本組成單位。
4.2 重組能力模塊
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針對不同教學對象的層次以及教學時數來進行靈活重組。其中牽扯到教學模塊之間的鏈接說明,如何進行組合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以及重組后該教學單元具體操作實施過程等。
4.3 具體教學過程設計
在實施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計算機的環境配置問題。環境配置的不同會導致學生的實驗結果存在較大誤差。比如硬件環境不一致,軟件安裝失敗,以及其他各類問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還會出現在一個實驗室同時教授不同層次的教學對象,如何保證在每次上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快速還原到自己所需要的環境,這也需要在能力模式設計過程中具體研究。
4.4 設計新的教學考核辦法
工學結合、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因此僅僅依靠書面考核并不能完全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要針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對相關職業崗位技能的掌握程度來檢驗教學效果。同時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也有不一樣的考核標準。
三、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上對于計算機專業人員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是統計資料顯示,高校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一直處于低下水平。我國高校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甚至會被形容成“高分低能”的弱智兒,實際上,我國高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理論水平普遍較高,但動手能力與發達國家的學生相比確實差強人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注重理論知識,而忽略了企業需要的是動手實踐能力相當的技術性人才。所以,在提出工學結合、任務驅動的新教學模式下,加強了高校與企業的結合程度。讓學生在企業的真實環境下,進行相關知識點、技能點的學習與實踐。同時,了解企業對于不同職業崗位的需求,確定好自己的發展方向,有利于在畢業后,盡快的融入到企業的工作環境當中。
本文主要對工學結合、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進行進一步探討,針對新的模式,高校需要重新制定教學體系,比如結合企業的職業崗位要求以及教科書的知識點、技能點進行全面的分解,重新組合來設計新的教學模塊,通過真實的教學案例來模擬企業環境,制定新的教學課件以及考核辦法。完成上述的任務后,高校就可以通過實施工學結合、任務驅動的模式教學方案來培養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夏長林.高校計算機課程中任務驅動教學的實現策略探討[J]. 電子世界, 2016(8):49-49.
[2]孫慧君.計算機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探討[J].通訊世界, 2016(2):164-164.
[3]左萃,刁一峰. 基于幕課的任務驅動法教學模式研究[J]. 山海經, 2016(6):119-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