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叢生
摘要:心理健康是對每個小學生的基本要求,而班主任工作是面對每個學生的全局性工作。因此,班主任在做好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有著獨特的優勢,而此項工作成效的好壞又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可見,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和培養,已經成為關系社會全面進步的重大課題,應引起全社會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關鍵詞:心理健康;班主任;滲透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健康發育的起步階段,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成長成才產生影響。因此,必須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要想實現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必須從問題出發,尋求有效的教學途徑。
一、當前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1、厭學情緒
現在學生學習都是以分數來評定一起,學生面對老師、父母、分數等各方面的壓力,將會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小學生學習失去興趣主要表現在對學習動機的扭曲、消極對待學習、逃避遠離學習,而當這些心理行為的產生,將會造成他們在課堂上不專心聽講、不主動完成作業,學習也失去了目標,甚至會出現上課就惡心、焦躁、頭昏等現象。這些都會造成學習的下降。
2、孤僻情緒
這些情緒的產生會使學生一些學生不知道怎么與他人相處,獨來獨來,不愿意與其他人交流、玩耍,對他人有一種戒備、厭煩的心理。這些消極的情緒產生大多數與他們的成長經歷有關,將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3、自卑情緒
這種自卑的心理是一種軟弱和無主的一種情緒。自卑感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輕視、貶低自己的情緒,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如別人,缺乏勇氣和自信,不敢去嘗試,害怕失敗。
二、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創設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要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為他們創設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學習、生活環境是非常重要的。環境的隱性教育和間接教育作用,一旦和動情、曉理、立志、踐行這些顯性教育、直接教育的內容結合起來,就可以起到相得益彰、兩全其美的作用。有序的學校管理,優美的校園環境,良好的校風、班風,和諧的人際關系,濃厚的學習氛圍,共同的理想目標,都會使小學生在心理上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為此,我們應該本著“一切為了學生”和“為了學生的一切”原則,積極創建團結協作、互助友愛、樂觀向上的班級環境和豐富多彩、輕松活潑的課外環境以及優美文明的校園環境。面對社會上一些不良影響和學生的現狀,我們應把堵與導結合起來,搞活動、抓評價、促規范,通過凈化、美化、綠化校園,陶冶學生,挖掘校園文化內涵,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集體規范的認同效應、校容校貌的陶冶效應、人際關系的凝聚效應和良好校風的導向效應。
2、了解學生心理需求
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而,小學班主任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必須深入了解小學生的心理需要,加強“學情”分析,特別是要通過與小學生建立深厚的感情,讓小學生愿意與班主任交流,深入了解每一位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并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生的心理需求緊密結合起來,既要重視心理教育更要重視心理健康,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取得實效。
3、開展心理健康課程
在心理健康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游戲、演講、辯論、采訪等眾多形式,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探究,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只有學生們意識到自身的心理問題,他們才會主動去改善自己,實施自我教育。心理健康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素養。小學生的身心都處于發育階段,班主任此時做的更多的應該是塑造學生人格,對學生實施榮辱觀、審美觀、人生觀等教育,打開學生想象的窗戶。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是學生主觀欲望,學生才是健康教育課程的主導。由于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學生的心理會受到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情況和心理特征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學班主任應當確保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時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得體的語言、文明的舉止,為學生展示良好、健康的人格行為特征,為學生樹立良好的人格榜樣,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4、開展有益實踐活動
小學生充滿對未來的憧憬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望人生的絢麗多彩。在小學生中積極開展他們喜聞樂見而又富有教育意義的文化娛樂活動,如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開展雙休日興趣活動、開展“手拉手”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勞動和社會調查等活動,并以此為載體,可以起到放松神經、調節情緒、愉悅身心、豐富生活、陶冶情操、益智育德的作用。在這種健康有益的活動中,小學生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增長才干;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增強自信;學會與人交往,和睦相處。在活動中,小學生個性得到了發展,心靈得到了凈化,感情得到了升華,思想得到了錘煉,走出孤獨,增強生活的自信,體驗人間真情,改善自我,提高了心理品質。
5、加強與學生的交流
小學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強烈的自尊和敏感的心靈,很多話不愿意或羞于對家長及教師當面講,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鼓勵學生通過周記形式記錄下來。把自身成長的困惑、人際方面的困難及情緒和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問題付諸筆端,記錄在每周日記上,這不但可幫助學生發泄情緒,緩解心理壓力,同時是教師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這一渠道,教師可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而開展有針對性的疏導,當然在疏導的過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過于急功近利,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慢慢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一旦發現學生在周記上存在心理困惑和問題,教師可先用文字和學生進行交流,再試著和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溝通和談心,最后達到解開學生心理癥結的目的和效果。
結語:
小學教育是學生學習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階段,作為小學教育的基礎,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生身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實際中,小學班主任要全面意識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結合具體情況,采用合理的手段,科學、有序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沈威.小學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黑龍江教育:小學,2011(9):37-38.
[2]胡穎.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運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