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宗鵬 黃鏇璇
體育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優化設想
——以廣西師大為例
翟宗鵬 黃鏇璇
在我國體育研究生培養的過程中,怎樣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轉變體育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逐漸成為當前體育研究生培養的關鍵性問題。本文通過了解培養模式的現狀,發現其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策略。
體育專業 研究生 培養模式 優化
根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最新數據統計表明,目前全國共計研究生人數230萬,提前4年完成200萬大關。在研究生人數日趨增長的當下,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問題日益被凸顯出來,如何在控制好數量的情況下優化質量,實現穩步調控,是我國目前研究生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相較于其他專業,體育專業更是如此。因其自身的本源性、綜合性、實踐性,體育專業自身擁有者明顯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特征,因此,在具體的培養過程中,勢必要運用與其他學科專業區別明顯的培養模式、辦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也只有這樣才能與其具體的培養目標契合,為社會輸送出符合社會人才市場需要的專門人才。
廣西師大為廣西乃至兩廣地區輸送了大量的高級體育人才,在基礎教學、運動競賽、社會服務方面對該地區產生重要影響。以廣西師大體育專業研究生為研究樣本,深入研究廣西師大體育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現狀,明晰其內部構建及外部表現,從而提出相應優化策略。
(一)培養目標及方式
培養目標是培養模式、方法的導向,在一定程度上對培養模式、方法起著積極地指導性作用,目標設置的適當與否直接關系到培養進程中所采用的具體方式、手段,在某些條件下制約其發展進程。
廣西師大體育專業研究生招生時以體育學一級學科招生,但因研究方向、師資配備的不同,在設置具體培養目標時,不可避免地要進行有選擇性的區分。現有體育學二級學科專業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體育學及體育專業碩士下的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社會體育指導。經研究,廣西師大對其體育專業研究生培養目標的設置大體一致。首先均強調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素質,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最終立足于社會需求,能夠將所學專業知識、技能應用于實踐活動和服務社會。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在設置目標時,主要區別在于對學生的科研能力的期望,科學學位強調在實踐應用的基礎上,挖掘科研能力,注重其科研思維、邏輯內涵的培養,而專業學位則聚焦在如何培養高超的教學和訓練能力,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活動,
廣西師大體育專業研究生實行導師負責制,指導方式采取導師指導和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研究生培養以課程學習為主或課程學習與實驗研究并重。研究生的教學方式采取講授與討論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等多種形式,把課堂講授、交流研討、案例分析和教學實踐有機結合,導師指導研究生制定個人培養計劃。
(二)研究方向及課程設置
廣西師大體育專業研究生在劃分研究方向時主要是依據不同導師的研究領域。涉及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方向有學校體育學、體育經濟學、體育社會學;涉及運動人體科學的研究方向有運動人體力學、運動生理及運動康復學;體育教育訓練學下設多種項目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設有武術及散打方向。上述四個一級學科中,術科方向主要集中在田徑、籃球、足球、排球、操類等熱門項目居多,而小球項目如羽毛球、乒乓球或小眾項目方向的導師人數較少。
培養目標的實現需要依托于課程的設置。廣西師大體育專業研究生的課程分別由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專業選修課和其他培養環節構成,一級學科不同專業的總學分設置總體出入不大,34分左右。其中,學位課程包括除專業選修課及其他培養環節外的所有課程,學生必須獲得足夠的學位學分方能申請學位。
從學分設置及課程分布來看,廣西師大在均衡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基礎上,更為注重學生專業基本理論知識、技能的培養。
(三)學習年限、培養過程及質量評價
學術性研究生一般培養年限為三年,專業型為兩年,學習年限為五年。在完成相關課程任務及通過學位論文答辯的基礎上,鼓勵研究生提前半年或一年畢業。培養計劃由學生與導師共同制定,并按相關要求按時完成課程,課程考核評價采用課程論文等形式并建立個人教學檔案。學位論文開題由各方向導師組與學生共同研究確定,要求論文開題后至少一年才能進行論文送審答辯。送審時全部采用雙盲形式,最后經答辯委員會審核評閱完成答辯。
(四)畢業資格審查
廣西師大碩士畢業生資格審查從政治表現、完成課程情況、科研成果、社會實踐(實習)及外國語情況對學生是否具備畢業資格進行評定。其中要求學生在學期間必須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表一篇文章,外國語必須達到相應水平。要求體育專業研究生英語四六級必須達到規定分數線或通過學校學位英語考試,特別強調了外語能力的培養。
(一)培養目標定位不清晰
不同專業培養目標的初衷是依據一定的社會和市場需求來確定的,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發現,各專業的培養目標與實際完成情況并不相符。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除定位于基本的專業知識、技能外,更應具備相應的科研能力,能夠獨立地完成相關科學研究;而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主要定位于指導具體的教學與訓練實踐。因此,在論文選題及就業趨向等方面,兩者應呈現相對的不同。而通過相關調查研究發現,學術型和專業型研究生在具體的選題及擇業時,區別不大,不能很恰當地反映兩者在培養目標方面的不同。造成定位目標的混淆。
(二)課程設置不夠科學,跨學科研究成難題
課程設置的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培養質量的好壞。主要體現在“重理論,輕實踐”。作為專業基礎的相關理論課程設置比重過重,實踐性是體育的重要屬性之一,通過基本理論知識的支撐從而踐行實踐活動。“重理論、輕實踐”與社會市場所要求的實踐型人才需求矛盾,必定影響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及就業形勢。涉及具體術科項目時,導師的專業指導較少,術科技能往往依靠學生自覺進行練習,進步空間有限。選修課課程較少或選擇受限,學生不能根據自身實際需要和興趣進行選課,導致跨學科研究成難題
(三)師資隊伍建設有待提高
師資隊伍建設問題首先體現在導師資格的認定。部分導師存在“一勞永逸”的思想,認為導師資格一經批準就可長久保留,導致部分導師在其自身教學、科研能力發展過程中被動動機較強,目的性較強。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主動性較差。
其次,部分導師指導學生的責任心不強,義務感較弱,表現在指導學生時“得過且過”,學生在平時生活、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不能對其進行積極引導、排憂解難,師生關系不融洽。
最后,有些導師的學術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表現為儲備的基礎專業知識跟不上現代高速發展的學術更新速度,教學內容缺乏前沿性,教學方法、手段單一,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進行學習和科研的積極性。
(一)更新培養目標的定位
一是要突出培養目標的實踐性和應用型,在夯實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將培養目標聚焦在人才進入就業市場時的“即插即用”,彰顯人才的實用性、適用性,使得培養目標與社會市場的需求相近,促進就業。同時,導師及輔導員要注重對于不同的學生的培養引導,有針對性的對學生踐行培養目標進行導向,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二是要拓寬培養目標領域,在信息社會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體育專業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單一地依靠體育學科知識進行科學研究早已不能適應目前體育事業的發展形勢,唯有在多元化的視角下進行與本專業選題相似的跨專業研究,亦或者在交叉學科領域進行科研探索,才能在具體的實操中更好地指導實踐,實現培養目標。
(二)優化課程結構及內容
實踐性是體現體育專業效益產出的重要因素之一,調整課程結構,實現課程重心從基本理論知識到具體實踐能力的轉變,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性。課程優化時,注意尊重學生的意愿和收集相關信息,既要考慮到設置課程時主管教學部門的實際情況,又要能動地根據學生的需要和社會市場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優化。英語教學時,可針對體育專業研究生圍繞體育運動進行具體分班教學,這樣既能避免“大鍋飯”式教學形式的弊端,又能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科學教育觀。技能教學時,應針對不同項目有目的地開展具體術科課程,聘請高資歷教師或教練進行專門性指導。理論教學時,應轉變過時的以講授方式為主的教學形式,開展學術沙龍研討會,邀請導師組成員參加,指導教師應充當組織者和主持人,督促學生自覺學習,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加強導師隊伍的建設
首先應加強導師的責任心和專業學術素養,確保導師負責制能夠付諸實施。同時應加大針對導師的培訓力度,鼓勵支持導師參加各類學術交流會,推薦優秀導師再深造,保證導師質量。增加導師數量,特別是針對于小球和冷門項目,可采用外聘、外引方式優化導師師資結構,與外校簽訂聯合培養協議解決導師缺乏的問題。嚴格把控導師評定資格,從多方面全方位的角度去審核申請信息,加強監督,實行實時跟蹤評定。
(四)針對培養模式,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和反饋機制
良好的管理體制和反饋機制是構建有效培養模式的外在前提和內在保證,管理體制或反饋機制可以是明文規定的,也可以是在長期教學、行政、管理事務中參與人共同默許的,無論它以什么形式存在,一經確立,就必須嚴格執行。針對導師、學生或者教務管理人員都要進行有效監督,對教學或管理工作進行及時的檢查評定,實行末尾淘汰制,鼓勵學生學術間的積極競爭。
[1]李靜.人力資本視角下我國體育學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09):92~95.
[2]王燕.師范類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進策略[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4(05):328~330.
[3]唐成,孫衛國.體育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3(03):22~23.
[4]章淑慧.我國體育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11):84~86.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翟宗鵬(1990-),男,安徽阜陽人,助教,研究方向:籃球教學及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