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妍 董 威 趙 楠
校園心語
基于秦皇島區域經濟發展視角的高職高專通識教育人才培養研究
丁 妍 董 威 趙 楠
隨著我國構建與經濟發展新格局的不斷推進,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已成為高職院校辦學的重要目標。本文從秦皇島特色經濟發展入手,通過研究高職高專院校通識教育服務地區經濟的現狀,分析了高職高專院校通識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所在,提出并探討了高職高專院校為適應當地經濟發展而確立的通識教育人才培養的優化策略。
區域經濟 高職高專 通識教育人才 優化策略
隨著秦皇島經濟的飛速發展,各大、中型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升。他們迫切需要的人才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同時還要具備優秀的綜合素養。這就要求高職高專院校的教育理念始終要堅持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在此種理念的指引下,通力培養通識教育人才,才能更好的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服務。
就目前秦皇島各高職高專院校的通識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來看,則呈現出以下問題。
一些高職院校沒有將目光聚焦到未來幾年的社會需求和區域的經濟發展趨勢上,依然重專業培養,輕綜合素質的培養,并沒有意識到通識教育課程應作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他們甚至還簡單的認為文理科知識互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互通,開設一些這方面的課程讓學生來選修,就能夠達到通識教育的教學目標。另外還有一些院校在發展通識教育課程教學上出現“隨意性”的現象。在教學管理上軟了又軟,在教學內容上縮了又縮,在教學時間上擠了又擠,教學標準上低了又低。這樣,就導致了教學的被動性和盲目性,影響了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學院沒能將人才培養定位到區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綜合素質人才這一目標上,一味地推崇專業教育,培養出的畢業生無法有效的為秦皇島區域經濟服務,為行業企業發展服務,從而學院也失去了發展的動力,學生也失去了畢業后在社會中求職的競爭力。
高職高專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滯后,不能完全承擔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難以滿足秦皇島產業更新和經濟結構轉型對高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要求任課教師除了對其專業知識要扎實的掌握,博覽群書、具有寬闊的知識面也是必要的。除了這些以外,具有能運用不同領域的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意識和方法,也是通識教育課程任課教師奮斗的方向。由于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在短期內很難看到成效,教師的備課授課任務重,又得不到合理的評教,所以很多有能力的教師不愿意擔任通識教育課程的授課任務。然而,高職高專院校對于專業的劃分過于狹窄,這種課程體系下的教師沒有人愿意專門研修通識教育,所以造成了通識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從而影響到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效果的優劣。
目前,高職高專院校還是被禁錮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授課方式之下,對通識教育理解有誤差,沒有重視通識教育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性。依舊將專業課程設置為主要課程,而把通識教育課程作為專業課程的輔助課程。這樣,學生們就對通識教育課程的認識產生了誤區。大多數學生反映通識教育課程的授課內容“不實用”“沒用”,“希望學了對以后有切實幫助”或“希望老師多教些實用的東西”等。這就導致了學生們錯誤的認知。他們在上課的時候寫別的學科的作業,看小說,玩手機,打瞌睡。他們選擇這類課程只是因為教師上課要求不嚴,這門課程好通過,能夠輕松賺到學分。
除了上述提到的一方面,通過對通識教育課程的調查,還顯示出了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另一方面的偏好,“就是大多數學生要求通識教育課程的實用性,認為通識教育要和專業密切相關,這些都能影射出目前學生的學業壓力及他們選課的功利性目的”。學生對于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以及學習目的都具有充足的功利傾向。所以,弄清楚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習根本,對于學生來說是尤其重要的,特別是在他們未來的工作崗位中。
那么,基于高職高專院校的通識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優化管理。
(一)學校層面的優化管理策略
第一,高職高專院校要了解秦皇島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向,根據動向優化通識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建立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的相關制度保障。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的有力保證就是教師管理制度,建立教師獎勵與評價制度和建立教師上崗培訓制度,調動起任課教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逐漸的提高教學質量。而通識教育課程有效教學的有利支撐點是學生管理制度。在建立制度時要包括有關學生生活、行為規范和學習等的專項管理制度,并嚴格做出選課、上課和考核的制度規定。第二,通識教育課程教學評價機制需要加強完善。要具有靈活性和動態性的教學評價過程,要保證對評價的標準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全面性,要建立多樣化的教學評價手段。第三,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的管理監督與資金支持需要加強。第四,對通識教育的重視需要加強并建立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指導中心。第五,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也需要加強。通識教育課程教師資歷培訓制度要健全,教師的梯隊建設要加強,同時也要注意通識教育課程任課教師的選擇。
(二)教師層面的優化管理策略
第一,教師要強化教學的實踐性并提倡研究性教學。教學方面要和秦皇島區域經濟發展實現零對接。教師可以增多去秦皇島大、中型企業實習和見習的機會,開設各種各樣的教學實驗室,盡可能多的給學生創造動手實踐課程。第二,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就目前來看,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使用小班授課的方式是很難實現的。那么,就更加要求任課教師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并主動傳授一些自主學習的方法,鼓勵學生參加到課堂來,這樣才能夠幫助引起學生對于通識教育課程的興趣。第三,教師在籌劃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時要做到精心仔細。第四,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來優化通識課程教學,例如采用多媒體教學,藍墨云班課等移動教學。
(三)學生層面的優化管理策略
首先,學生應重視通識教育的學習。要讓學生了解到秦皇島就業的動向,看到秦皇島經濟發展的趨勢是對通識教育人才的需求,從根本上改變其只側重專業學習的態度。其次,高職院校的學生要學會如何學習。因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對于通識教育來說也是一樣的。學生怎樣才叫學會學習,最根本的就是讓學生懂得怎樣自主學習。還有就是,對于自行安排學習的計劃,建立什么學習目標,如何對自己進行學習評價等內容,學生是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的。挑選學習策略,開展學習活動,從根本上掌握真正的學習之道。
綜上所述,高職高專對于通識教育人才的培養要充分的將秦皇島區域經濟的發展需求考慮其中。各高職院校應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大力發展適應秦皇島區域經濟發展的通識教育人才,從而也能提高學院本身的人才培養水平。秦皇島區域經濟不斷發展以及生產模式的優于調整,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也指明了方向,通識教育人才可以更好的服務于港城經濟的發展,同時秦皇島經濟的發展也給高職院校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最終達成雙贏。
[1]許大雁.大學通識課程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汕頭大學的調查研究[D].汕頭:汕頭大學,2009:7~14.
[2]陳小紅.汕頭大學學生通識教育的調查及分析[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4):70~72.
[3]張曄.區域經濟視野下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策略探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92.
[4]薄愛敬.基于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4(23):23~24.
(作者單位: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系2017年度秦皇島市社會科學聯合會課題《基于秦皇島區域經濟發展視角的高職高專通識教育人才培養研究》課題(編號:201705054)。
丁妍(1982-),女,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