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程程
摘 要:本文在實地考察浙西南山區學校的師資隊伍、教學資源、硬件設施和學生學習等各方面情況的基礎上,提出了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適應山區學校教育現狀與山區學生學習特點的以建構主義為理論依據,基于問題導向的PBL混合教學模式在中國山區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及其可行性。
關鍵詞:互聯網+;山區學校;PBL混合教學模式
一、“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山區教育教學現狀
(一)“山區學校”概念界定與時代背景分析
1.山區學校。什么是山區?人們習慣上把山地、盆地分布地區,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都叫山區。而較為分散地分布于這些崎嶇地形之中的,辦學規模較小且規范性較差,教學設施不齊全,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被稱為“山區學校”。
2.“互聯網+”時代背景。“互聯網+”作為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它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其中“互聯網+教育”衍生出來的新興產業是在線教育、網絡教育、遠程教育等平臺,這些新興教育產業改變了傳統課堂上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互聯網時代下新的教學模式讓課堂教學煥發出新的活力。
(二)山區學校教育的一般形態
1.生源萎縮嚴重。我們所實地考察的幾所浙西南山區學校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校各年段就讀學生少,其生源普遍來自于周圍人口稀少的小型村落,因此適齡兒童少,部分學生隨父母外出打工而轉學至其他地區就讀,導致本地區學校生源嚴重萎縮。
2.師資力量薄弱。山區學校教育教學嚴重落后于其他地區,其中存在的一個較大的問題是師資力量薄弱。經考察,山區學校教師多為年齡偏大的老教師,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學歷不高,自身基礎教育知識相對薄弱的問題,外加與外界聯系較少,缺乏交流學習的機會,導致一些山區學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課堂技能等只能適用于傳統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與“互聯網+”時代下的新興教學模式融合困難。
3.課程開設不齊。山區學校由于生源少,辦學規模小,年級分層多,導致教師工作量大,難以兼顧多個年級段不同課程的教學,因此除了語文、數學此類核心課程的課程設置比較完備外,其他學科課程的開展還存在較大缺陷。
二、PBL混合教學模式構建
(一)理論依據。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是基于現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PBL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突顯的是“課堂是靈魂,學生是主體,教師是關鍵”的教育理念。
(二)教學目標。PBL混合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所確定的總體的教學目標是,對所有的山區學校所開設的學科課程而言,大部分的學生,經過一學期的學習,能夠較好地掌握該學科課程要求書上規定的學生需要掌握的所有內容。
(三)操作程序。1.課前,教師準備線上資源。線下教師課前制定課程教學計劃,在網絡共享平臺搜索相關網絡教學資源,帶領學生完成該課時書本相關知識的預習,并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和查找資料。
2.課中,學生線上線下課堂學習。課中,用時一課時。共分為兩部分學習任務,前半部分由線上教師網絡授課、講解重難點(10—20分鐘),根據網絡平臺中各學校的課時安排對接情況可分為直播課和錄播課。在直播課中,山區學校線上學習學生可與線上教師直接對話,解決學習難題,錄播課中,學生也可以在課后通過留言、郵件等形式向線上教師反饋學習情況,由授課教師在線上解答。
后半部分由線下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完成。首先帶領學生鞏固微課中所教授的書本重難點知識,通過網絡學習平臺的在線測評功能檢驗班級學生微課學習成果,查漏補缺,并為學生線下講解、教授非重難點知識(15—20分鐘)。其次,線下教師引導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究并解決預習時提出的問題以及線上教師留下的學習任務。最后,教師總結整課學習內容,并根據該課時的學習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方向,教師展示課前挑選的豐富生動的互聯網資源,供學生學習了解,完成知識遷移,開闊學生的眼界(5—10分鐘)。
3.課后,師生線上線下互動交流。課后,主要是學生自身將課本知識吸收內化的過程,也是線下教師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過程。這一部分可分為兩大塊內容:一是線下教師根據課后作業或測驗情況,跟進學生未完全掌握的知識點;二是線下教師對于線上教師不同的教學模式與方法進行反思與總結,共享教學經驗。
4.教學反思。通過對參與PBL教學模式課堂的學生進行學習測評與問卷調查,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此來檢驗該教學模式在山區學校教學課堂中的應用效果。(1)對學生進行課本知識的測評,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2)向參與新教學模式的學生發放問卷,并統計分析數據,對比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對知識掌握程度;(3)調查和訪問參與此種教學模式模擬試驗的山區教師對新教學模式的反應與態度,聽取改進意見。
三、PBL混合教學模式的模擬應用
(一)網絡教學資源構建。首先、山區學校需構建學校自身的教學平臺(校園網),與校外其他學校、教育集團以及教育機構實現網上對接,共享教育資源;其次、山區學校可聯合組織成立山區學校發展聯盟,共同加入由互聯網教育企業發起的教育公益項目,共同開創山區學校特有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最后山區學校可依靠師生教學互動應用系統實現與線上教師的互動交流與學習探討,并進行線上答疑、測評與反饋,以此來促進線下學生的課前課后的學習。
(二)實現條件:1.教學內容:中小學學科課程;2.教學手段:多媒體網絡技術;3.教學環境:以普通教室為教學場所
(三)教學評價。PBL混合教學模式下的山區課堂的教學評價采用全方位,多元化,綜合的教學評價體系,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課內評價與課外評價相結合,理論評價與實踐評價相結合,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基于問題導向(PBL)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山區學校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結合了互聯網對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優勢和PBL學習模式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優勢,此種教學模式在促進山區學校與外界教育資源對接的同時,讓學生能夠進行個性化學習,讓山區教師有了進行輕量級的互聯網教育教學理念與技能培訓交流的機會,此模式適合在山區學校的學科課程的教學中進行大規模的應用于推廣。(指導老師:吳稼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