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二美

[摘要] 目的 分析血糖信息化管理在院內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院內糖尿病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傳統血糖管理,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血糖信息化管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血糖監測結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完成血糖檢測、記錄與反饋所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血糖數值準確率、信息識別準確率以及反饋給醫師血糖數值的準確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血糖信息化管理在院內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 血糖信息化管理;院內糖尿??;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7(b)-0185-02
臨床上,糖尿病屬于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對人類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F階段,醫院內糖尿病住院患者數量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并且有研究顯示,高血糖和住院患者院內感染風險率提高、住院時間延長以及死亡率增加等具有密切關系,所以及時對糖尿病做好防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1]。在防治糖尿病的過程中,需要從糖尿病教育、自我檢測、運動、飲食以及藥物等5個方面的內容著手,以此來獲得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通常情況下,糖尿病患者需要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接受治療,也就是說要對其進行長期管理[2]。就現階段的醫療模式來看,糖尿病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系統性與規范性,血糖控制達標率依舊處于較低狀態。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統屬于臨床信息采集的一個子系統,它能夠有效整合床旁血糖檢測終端與患者血糖信息,進而促使血糖數據檢測、傳輸與管理實現,將臨床診療效率顯著提高,提供技術保障給糖尿病患者的長期跟蹤治療[3]。現階段,該院也針對院內糖尿病患者信息化管理建立了管理系統,并選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院內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了探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納入的院內糖尿病患者中選取100例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觀察組50例,平均年齡(68.21±8.26)歲,包括39例男患者,11例女患者。對照組50例,平均年齡(68.52±8.39)歲,包括37例男患者,13例女患者。對比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臨床對比要求。
1.2 方法
對照組(傳統血糖管理):采用傳統血糖管理方式對患者進行管理,對其血糖采用普通便攜式血糖儀進行監測,具體管理內容為:對患者年齡、性別、姓名、是否對血糖進行監測以及血糖監測的頻率進行記錄,并且仔細對其進行核對;對患者的血糖數值進行監測并記錄;向醫師反饋患者的血糖數值;將反饋數值作為依據,醫師要為患者制定出針對性的教育與治療方案。
觀察組(血糖信息化管理):對患者血糖水平采用GLUPAD(臨床智能血糖儀)與IGMS(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統)進行監測,臨床智能血糖儀以及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統均與該院HIS系統進行對接,從HIS中獲取住院糖尿病患者的相關信息,并且將下載到臨床智能血糖儀中,在對患者血糖進行監測之前,護理人員可以在患者床旁采用臨床智能血糖儀識別并其確認患者身份。對血糖完成監測之后,可以把臨床智能血糖儀中的相關數據一次性同步到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統中,并且存儲、歸檔、分析上傳的相關信息。在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統中,可以對患者基本用藥信息、病史信息、住院期間不同時間段的血糖大事件備注、血糖波動圖形進行查閱,以此來對患者血糖波動趨勢進行直接反映,通過利用無線傳輸技術,可以將以上各種信息同步到醫生的移動平板查房系統上,對患者采取與對照組一致的監測過程。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完成血糖檢測、記錄與反饋所需時間、血糖數值準確率、信息識別準確率以及反饋給醫師血糖數值的準確率等。
1.4 統計方法
數據納入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x±s)和[n(%)]表示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t檢驗與χ2檢驗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糖檢測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完成血糖檢測、記錄與反饋所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血糖相關信息準確率對比
對比可知,觀察組血糖數值準確率、信息識別準確率以及反饋給醫師血糖數值的準確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現階段,糖尿病在多數發展中國家正以較快的速度發展,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將這些國家的社會經濟負擔加重。研究顯示,有3%~7%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會合并有糖尿病出現,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將患者的住院率以及遠期死亡率提高[4]。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接受治療,這實際上也屬于一個長期管理過程,需要對患者的血糖水平變化情況進行嚴密觀察。血糖異常可能會對各種基礎疾病的緩解進行直接影響,將圍術期并發癥發生率顯著提高。所以為了能夠對患者的血糖變化情況進行及時了解,進而合理治療方案,要加大對住院高血糖患者的血糖監測頻率,將其血糖水平有效穩定。
相對于傳統血糖管理,信息化血糖管理存在有諸多優勢,具體為以下幾點:①該研究結果顯示,相對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基本信息準確率要高,這說明信息化血糖管理有利于提高基本信息的準確率。一般情況下,患者基本信息的主要來源為HIS系統,這有利于確保患者信息的唯一性與準確性,將醫療差錯發生率顯著降低,并且還能夠防止在對患者進行血糖管理的過程中出現漏收費、漏測、查閱不便、錯記、漏抄、過程繁瑣、耗時耗力等現象[5]。②該研究結果顯示,相對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血糖數值準確率要高,護理人員采用臨床智能血糖儀對患者血糖進行監測之后,其血糖數值會在臨床智能血糖儀該患者的名下進行自動記錄,這能夠見手抄數據的時間顯著縮短,防止出現數據錯抄現象,避免資源浪費。③該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完成血糖檢測、記錄與反饋所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將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統引進之后,它能夠對血糖信息進行自動化的分析,進而生成不同時間段的血糖趨勢圖,能夠將低、高血糖值標識出來,對患者其它信息進行良好整合,為醫生調整患者血糖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更有利于醫生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針對性的教育、治療方案,進而獲得更加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endprint
對院內糖尿病患者進行信息化血糖管理,有利于規范血糖監測以及信息化管理流程,從HIS對患者相關信息進行獲取,然后再將其下載到臨床智能血糖儀中,在對患者血糖進行監測之前,護理人員可以通過臨床智能血糖儀在床旁識別并且確認患者身份。對患者血糖完成監測之后,能夠一次性同步臨床智能血糖儀的相關信息到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統中,有利于護理人員對患者相關信息進行及時查看,更好的實現血糖控制。其次,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統還具備分析統計的功能,有利于科室對患者的血糖變化情況進行全面性掌握,對科室整體治療水平進行評價,特別是對于急診患者、科室重癥患者以及胰島素強化治療期間的患者。護理人員通過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統能夠對促使患者血糖波動的相關因素進行及時了解,并且在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的過程中,能夠將患者依從性提高。將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統引入之后,護理人員在對患者血糖進行監測時,只需要完成測血、信息 核對兩部分的內容,不需要再對其進行手工記錄,能夠降低護理病歷出錯發生率,將科室工作效率提高,減少醫患糾紛,防止科室漏記賬等現象出現。除此之外,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統還可以對醫院HIS系統進行借助,促使醫院內各個科室的血糖數據聯網,進行實時監控,這不僅有利于對個體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變化情況、活動情況與血糖變化情況進行了解,而且還能夠顯著提高科室以及醫院的醫療質量。
綜上所述,血糖信息化管理在院內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具有良好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段濱紅,劉余,王斐,等.血糖信息化模式對2型糖尿病患者腎臟代謝指標的影響[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7,31(3):53-54.
[2] 吳東紅,馬晶,程瑤,等.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統在院外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醫療衛生裝備,2017,38(6):87-90.
[3] 朱顯華,仇愛紅,向全永,等.利用網絡信息提高糖尿病動態管理水平[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4,25(4):26-28.
[4] 付阿丹,張娟,王莉,等.基于互聯網+的糖尿病人群閉環式健康管理模式的構建[J].護理學雜志,2016,31(13):84-86.
[5] 朱長清,石凌波,康紅,等.糖化血清白蛋白對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臨床診斷價值[J].微循環學雜志,2017,27(2):59-61,66.
(收稿日期:2017-06-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