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蕓瑞 張文斌
摘 要 同性戀現象是一種自然規律,無論是在人類的文明社會還是自然界中都客觀存在著此類現象。目前為止,世界上承認同性婚姻國家已有30余個,這些國家和地區不同程度地賦予了同性戀者和同性婚姻合法的權利。法律面前每個人的權利和法律地位都本該是平等的,性取向的不同不能成為同性戀者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理由,科學理智地認識同性戀問題以及同性婚姻合法化問題,對保障我國公民人權、完善法律體系和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都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 同性戀 立法 思考 建議
作者簡介:張蕓瑞,長春中醫藥大學;張文斌,長春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132
同性戀者的平等權益被稱為“人權運動的最后一塊壁壘”,而爭取同性婚姻合法化被視為同性戀者平權斗爭的最高理想。二戰以后人權運動迅猛發展,同性戀者群體為自己爭取平等權益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人引得們愈加重視同性戀者的權利,世界衛生組織早已于1994年將同性戀從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名單上刪除,這意味著“同性戀不是一種精神疾病”成為國際社會上的共識。
一、我國同性戀問題立法的意義
(一)我國同性戀問題的社會現狀
現如今我國同性伴侶的關系大部分處于較為隱蔽的狀態,只有極少的人有勇氣公開“出柜”,大部分的同性戀者會選擇“形婚”,“形婚”是婚姻雙方為一名男同性戀者和一名女同性戀者,兩者在自愿的基礎上組建家庭,雙方在婚后依然保持著生理和人格的獨立,只是借助婚姻的形式來抵抗各自面對的外界壓力,這在我國現今施行的《婚姻法》中無相關規定。由于法律對同性戀問題采取無視、不規制的態度,有犯罪嫌疑人組織同性戀者性交易,從中牟取暴利的犯罪。另外,由于同性戀者普遍缺乏安全感以及他們需要面對比異性戀更大的外界壓力,所以大部分同性伴侶關系短暫而容易破碎,這又導致了同性戀者頻繁更換性伴侶,由此出現一個惡性循環。有調查顯示,超過50%的同性戀者在當下的社會情況下最終會選擇與異性結婚。由此性病、艾滋病傳播的機率大大增加,他們的身體與心理健康狀況令社會擔憂 。
以上這些情況足夠說明,同性戀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現今社會發展遇到的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須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而從法律上規范同性戀問題將可以從根本上改善上述狀況。
(二)我國同性戀立法的重要性
1.體現人權進步
人權是“人因其為人所應享有的權利”,同性戀者能夠不因性取向不同而受到差別待遇、平等自由地生活是人權的重要表現之一。同性戀者不應該因為自己的性引力的差異而受到歧視和不公正對待,同性婚姻也應該和兩性婚姻一樣可以享有真正的愛情。平等權是人權中的一項權利,當今世界已經有30個國家承認同性婚姻,將同性戀者權利納入本國法律保護,這正是各主權國家保障公民人權的具體體現。中國有必要在這方面做出努力和改變,同性婚姻合法將使我國同性戀群體生活得更自由、富有尊嚴和幸福,并使我國在人權保障方面前進一大步。
2.規避“同夫”與“同妻”人群
當今社會也存在另一種情況,一名男同性戀者或者女同性戀者在隱瞞自己性向的情況下與不知情的普通異性戀結婚,與男同性戀者結婚的妻子稱為“同妻”,與女同性戀者結婚的丈夫稱為“同夫”。大部分同性戀者主要是迫于社會和家庭的壓力與異性結婚,傳統的思想認為生育才是婚姻的目的。直到現在,大部分中國人依然沒有掙脫這個思想枷鎖,于是同性戀者不得不選擇“形式婚姻”來完成“宗族責任”,而他(她)們的配偶從這段“形式婚姻”里根本體會不到真正的幸福。中國社會現在存在著眾多“同夫”、“同妻”,沒有法律為他們發聲,他們遇到這種情況也不知道如何保障自身的權益,為了家庭和孩子,大部分人選擇沉默。“同夫”與“同妻”生活在不幸的婚姻中,還要承受著隨時被艾滋感染的風險。同性形式婚姻釀成的悲劇經常出現在社會新聞中,網友會咒罵騙婚的同性戀者,卻從來不思考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同性戀者不得不這么做。同性婚姻合法化將會為同性戀群體掃除最大的障礙,為同性戀者的權益保駕護航,他們將擁有選擇屬于自己的戀愛的自由和權利,也就不會給無辜者帶去無謂的傷害。同性婚姻合法化后,能夠有效規避“同夫”、“同妻”人群,實現“夫夫”和“妻妻”另外兩種婚姻家庭模式。
二、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中國人口已經達到13.39億,參考李銀河博士的調查結果,同性戀的比例約占人口總數的3%至5% ,由此推算可知,中國同性戀者的數額在四千萬到七千萬之間,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我們必須保護其合法權益,否則將會嚴重妨礙到和諧社會的發展。
(二)有利于艾滋病干預,降低艾滋病流行
中國疾控中心數據公布顯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數逐年增多,同性性傳播特別是男男傳播速度快速上升。根據張北川教授的調查發現,中國的男男性接觸者的艾滋病問題至少直接與1.3- 1.7億人口相關 ,而對同性戀人群的艾滋病干預最終獲益的將是社會中的普通人群。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了一個道理,當我們的社會把同性戀“污名化”,對同性性接觸者進行羞辱、歧視、暴力傷害時,同性戀會成為社會政治問題 。只有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讓同性戀享有合法婚姻的權利,可以享受相對穩定的性生活,并且,對感染艾滋病毒的同性戀者進行干預,讓更多的同性戀者成為宣傳“抗艾”的志愿者,配合政府的艾滋病干預工作,這不僅有利于降低艾滋病的流行,而且對個人和家庭、社會、國家的長遠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同性婚姻立法的可行性
(一)保護弱勢群體權利的優良傳統
我國現有《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未成年保護法》、《殘疾人保障法》三部法律出于保護弱勢群體的權利而頒布的 ,可是中國目前卻沒有一部保護同性戀這個弱勢群體的合法權利的法律。同性戀者、“同妻”和“同夫”相對于占社會群體絕大部分的異性戀者來說無異于都是弱勢群體,如若同性戀者的婚姻自由權受到法律的保護,那么必定可以規避“同妻”和“同夫”的出現并有效地控制艾滋病流行傳播,并使已感染艾滋的同性戀群體得到有效干預治療。endprint
(二)中國沒有宗教障礙
信奉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教徒反對同性戀,西方國家的公民普遍信仰基督教,阿拉伯國家居民則以信奉伊斯蘭教者居多,但大部分中國人只是對同性戀缺乏科學客觀的認識,片面地認為其敗壞社會風氣,違背倫理道德,很少是因為宗教信仰而反對同性戀。
(三)社會具有寬容度
一個國家不同時期的立法都會受到當時道德觀念和傳統思想的影響。中華民族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化沉淀內化成了中國人含蓄堅持而又寬容豁達的民族性格。前者是同性婚姻法遲遲沒有在中國被通過的思想桎梏,后者卻又為中國同性婚姻合法化留下了一扇可以被推開的窗。每個人生而就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我們不能忽視、扼殺與社會大多數人性向不同的人的婚姻自由的平等權利。而近代的研究早已證明,同性戀與道德毫無關系,性向是人類固有的自然現象 。通過立法,從法律上關注同性戀群體,同時借助媒體、教育等輿論宣傳手段,潛移默化地引導國民關注、尊重、愛護同性戀者,寬容豁達地對待同性戀群體,客觀科學地認識這種社會現象,正確地看待它。
(四)法理上要求賦予同性戀者婚姻自由權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憲法平等權要求我們不得剝奪同性戀者婚姻自由的權利,可我國的婚姻法卻并沒有將同性納入能夠享受婚姻自由權的范圍,這明顯與我國的憲法平等權相悖并且不符合我國“下位法不得與上位法相沖突”的立法準則。憲法中的“平等“體現在婚姻權平等時不但應包含男女性別的平等,更應該包含男女性取向的平等 。
四、對我國同性戀問題立法的建議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人們深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社會群體從心理上接受同性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亞洲國家已有反對歧視同性戀,尊重同性戀者自由平等的權利的相關法案出臺。我國臺灣地區的同志維權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所以也早在2001年就已經對同性戀者進行了類似于同性伴侶關系的保護 。我國可以借鑒相關立法經驗,循序漸進地實現中國同性婚姻合法化。筆者有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現在同性戀面臨的最深刻的問題是社會大眾的不理解和歧視偏見,應首先加強對社會大眾關于LGBT(非異性戀者)群體的科普教育,注重國民教育中的性教育,并在相關法律中賦予同性戀者與他人同樣的權利,并在同性戀者由于性取向而受到不公正待遇時能夠有法可依,進行維權。
第二,當第一步取得一定效果后,可以進一步保護同性戀者的合法權益,可偏重于同性戀者生存發展與其伴侶關系的權利和義務,此類立法可參考西方國家的家庭伴侶法 。結合后的同性伴侶所享有的權利和義務可以有不同于異性夫妻的地方,為最終的通過同性婚姻法奠定法律基礎 。
第三,當上述兩步實現且實施順暢時,我們就能考量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方式了,有兩種方式可供選擇:一是修改現行《婚姻法》,將《婚姻法》中的“夫妻”改為“配偶”,將同性婚姻包含在婚姻法中 。二是借鑒其他國家經驗,制訂一部同性伴侶與異性夫妻擁有同等權利和地位的同性婚姻法 。
同性婚姻合法化是對同性戀者最有效的保護,也是同性戀群體最深的心理訴求,通過同性婚姻的合法化。明確同性伴侶間的權利與義務,不僅能滿足同性戀群體的身心需求,并且對維護家庭和諧和社會的健康發展也具有重大意義。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進程道阻且長,但這仍是我國法制建設的趨勢,一方面,這需要社會各界的不竭努力,特別是同性戀群體更應該主動地、持續不斷地向社會和國家發出自己的聲音,爭取自己的平等權益;另一方面,社會公眾也應積極轉變落后狹隘的思想,努力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應,尊重同性戀。相信只要通過各方的不斷努力,一定能更快地推動我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進程。
注釋:
朱志權.同性戀婚姻之立法探討.法制與社會.2008(31).16-17.
李銀河.同性戀文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6.
邵長康.淺談醫生對同性戀應持有的態度——讀《同性愛》有感.臨床皮膚科雜志.1995,24(1).64.
王北川.同性戀與艾滋病防治.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王曉彤.我國同性婚姻的憲法保護研究.山東大學.2014.
張北川.中國大陸男同性戀性接觸者的艾滋病高危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二).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7(2).102-104.
鄒奕.自由與平等:通往同性婚姻的兩條進路——美國最高法院的溫莎判決述評.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4(1).
魏盈君.同性戀婚姻立法模式及典型國家的立法例.法學研究.2013(23).127-128.
田宓.同性戀者的婚姻權立法思考.金卡工程.2010(6).147.
易彰芳、鄒應潔、潘堯.關于同性戀立法的思考.法學研究.2008(11).16-17.
趙亞男、李媛輝.我國同性婚姻合法化必要性分析及相關立法思考.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34).138-141.
俞佳.同性戀群體權利保障問題探究.法制博覽.2015(25).85-86.
參考文獻:
[1]梁瑋.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初探.北京林業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