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現實意義,闡述職業學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現狀,以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為例,提出中職學校校企文化要做到全方位的互融,應以企業人才需求為導向,培育校企共融的精神文化;以互惠共贏為目標,構建校企共融的物質文化;以共謀發展為大計,創建共融的制度文化。
【關鍵詞】中職學校 校園文化 企業文化 融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B-0052-02
2010 年 5 月,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提出要積極推動優秀企業文化進校園,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引進和融合優秀企業文化。因此,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必須根據企業的需求來制定,在進行技能教育的同時滲透企業文化,注重職業素養和職業養成教育,培養企業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一、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含義及區別
校園文化的定義非常廣,通常所講的校園文化主要指學校在教學和育人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學習風氣、學習氛圍和管理的規章制度,同時,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培養出來的名人,歷史遺留下來的代表性建筑以及具有影響力校訓等均屬于校園文化的范疇。因此,校園文化即為學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總和。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和管理實踐中形成的企業精神、價值觀念、職業道德、文化氛圍及其他精神和物質文明建設的總和,是企業精神的深化,是一種經營哲學和經營理念的延伸。
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不同之處在于,校園文化主要是教學生如何做人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給學生思想上的熏陶,沒有明確的商業目的和明顯的強制性。企業文化有明確的商業目的,價值取向明顯不同,它一切要以商業利益為中心,有明顯的強制性。
二、校企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和意義
(一)有利于提升學校的內涵。一所學校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必須進行內涵建設,以提高學校名氣。而校園文化是構成學校最基本、最持久競爭優勢的重要部分,是為學校提高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只有不斷吸收不同類型企業的優秀文化,構建具有獨特魅力和個性的文化品牌,才能在眾多同類學校中脫穎而出,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有利于實現學生的“零距離”就業,提高學生的總和競爭力。中職學校針對學生提出的總要求是“進得來,留得住,下得去”。即把學生從初中畢業招進學校來,讓學生在學校里能夠學得到知識,愿意堅持完成學業,畢業后到企業工作能夠盡快融入企業的工作環境,適應其工作崗位。然而,由于學校的教學模式仍然停留在“灌輸式”地傳授知識,畢業生與企業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普遍表現在短時間內難以融入企業的文化,怕苦、怕累,不接受批評,一被批評就辭職。因此,學校不僅要把知識和技能的“零距離”作為培養目標,更要把校企文化的“零距離”作為重要培養目標,以增強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親近感,減少畢業生與企業之間的文化沖突,使學生從入學起開始了解、熟悉、認同企業文化,真正實現“零距離就業”和校企無縫對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三)縮短企業對員工的培養周期,降低人才培養成本。調研發現,很多企業提到中職畢業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在企業用不上,與企業的要求脫節嚴重,要培養一個技術能手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和資金,無形中給企業造成很大負擔。如果企業加強與學校之間的合作,把企業的生產和制度搬到學校,讓學生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不斷感受企業文化的熏陶,畢業之后就能直接到合作企業上班,快速適應工作崗位,縮短企業對員工的培養周期,達到校企互利互惠的目標。
三、校企文化融合的現狀
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課題團隊深入部分職校調研,并對比本校校企文化融合的情況,發現國內大多數職業學校校企文化融合對接的主體單一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熱,企業冷。校企文化融合是職業學校和企業雙方面的事情,因此對接的主體應是雙向的。但目前只有職業學校保持熱情,而企業方面覺得短時間內無法給企業帶來收益,因此冷眼相看,參與動力嚴重不足。比如,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在國家級示范性中職學校建設過程中與省內外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事宜,大多數企業都是抱著宣傳招工的心態來校參與合作事宜,企業管理層對于校企文化的建設不重視。
(二)師生意識淡薄,參與程度低。校企文化對接應是職業學校全體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推進校企文化合作,但從實際來看,這種校企文化對接往往只是學校領導單方面熱情,廣大師生觀念淡薄,嚴重缺乏參與的意識,這也使得職業學校校企文化對接難以發揮其在人才培養上的應有作用。
(三)文化對接趨于表象,層次淺。校企文化對接內容局限于淺層次,對接大多局限于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美化等角度。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調研團隊走訪發現,很多中職學校實訓基地掛滿各種合作企業的牌匾,實訓車間里面貼上一些企業的生產標語,但是企業員工與教師和學生之間基本上沒有交流,很多校企合作的文化共融往往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評估,很少涉及學校的精神層面、制度層面,對學校人才的培養難以發揮較大的作用。
四、校企文化融合的對策
(一)以企業人才需求為導向,培育校企共融的精神文化。依托校企合作平臺,深入企業廣泛調研,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與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引入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意義的精神文化,結合學校自身情況,打造出能夠適應學校長足發展和能夠指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校園精神文化。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崗位意識等。避免學生就業后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企業核心價值觀相沖突。將企業的精神文化融入每一個環節,定期邀請企業管理層到學校開展講座,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不斷提高職業素質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以互惠共贏為目標,構建校企共融的物質文化。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學校提供場地,引進實力雄厚的企業到學校來開辦分廠。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引進河池市泰安汽車維修服務有限公司到學校建分廠,由企業投資,學校提供相應場地和部分設備,共同管理經營。學生踏進學校本專業起即是雙重身份,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他們作為學徒,教師也是師傅,企業的師傅也是教師,所有的資源實現共享。經過不斷地改革,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汽車專業教學質量明顯提升,老師和學生都能夠在真實的工作崗位上實踐鍛煉,既能彌補專業教師技能缺乏而導致上課底氣不足的尷尬,又能夠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縮短工作后對企業環境的適應期。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就能夠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以此實現校企雙方共贏的目標。
(三)以共謀發展為大計,創建共融的制度文化。中職學校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它培養的人才必須得到社會認可,企業以營利為第一要務,引進的人才必須能及時創造價值,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的模式必須有制度的支持和支撐,才能實現共同目標。因此,學校與企業要建立一套推進校企合作實施的規章制度,以此明確校企間的責任,規范校企合作的發展,避免在合作過程中產生糾紛,使學校在合作中不斷提升知名度和競爭地位,企業通過合作實現最大化的盈利目標。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汽車專業在開展“訂單培養”的模式下,參照企業機構設置和規章制度,將校內汽車專業實訓基地劃成機修區、維護區、鈑金區和噴涂區等區域,讓學生在實訓課堂上有一種身臨企業工作的感覺。同時,安排企業師傅和教師按照行業標準進行現場指導。在實習、實訓的過程中和企業員工一樣打卡上下班,通過營造模擬工作環境,讓學生掌握技能、練就本領的同時也能夠很快融入企業的氛圍,縮短工作后融入企業文化環境的時間。
【參考文獻】
[1]李 良.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
[2]王 娟.校企文化融合的實踐與探索[J].職業與教育,2013(2)
[3]孫常強,管武鮮.職業院校校企文化融合及實踐途徑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11(28)
【基金項目】2016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職業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互融研究——以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為例”(GXZZJG2016A054)。
【作者簡介】羅澤飛(1984— ),男,廣西鹿寨人,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交通運輸教學部副主任,講師,研究方向:汽車服務工程。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