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剛
摘要:文學教育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對于學生語文素養、文化素養以及綜合素養的提升都是至關重要的。但從目前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來看,較多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文學教育的現狀并不佳,取得的教學效果也并不顯著。在本文中,筆者先分析了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學教育的意義,然后提出了具體的滲透策略,期望能為高中語文的全面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學教育;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8-0025
眾所周知,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包含著各個領域的各種門類知識,可以說正是滲透文學教育的最佳途徑。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意識到此點,要想方設法將文學教育滲透到教學中,給學生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寫作應用能力的提升奠定扎實的基礎。因此,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學教育的研究十分重要。
一、意義分析
高中時期是學生三觀形成、學習及發展的關鍵時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文學作為高中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果能運用得當,不僅能將古今中外優秀文學作品的作用發揮出來,還能通過對各種優秀文學作品的學習,讓學生懂得更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品質素養,能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文學作品、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我國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與進步。
二、具體滲透策略
1. 合理導入,滲透文學教育
導入是新課教學非常重要的環節之一,導入是否精彩,直接影響學生課中古詩的學習效果。如果導入不當會讓學生很難透徹地理解古詩的內涵,只能停留于表面的理解中。比如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古詩詞時,導入時需要運用激情導入方式,先與學生一起回憶“孔子說過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李白曾說過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以此讓學生感受文學詩人們由心而動、為情而出的創作。在此基礎上,再引出學習的主題——蘇軾所寫的赤壁,觀赤壁之后從懷古到觀己,而后創作出千古絕句。之后,利用《三國演義》的片頭曲《滾滾長江東逝水》來讓學生感受長江的斑斕壯闊,讓學生親身感受蘇軾當時感受的一切。之后讓學生進行閱讀,教師進行有感情的范讀,使學生與蘇軾進行情感交融。接著再對創作背景進行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對本詩詞所抒發的情感進行認同。最后在導入蘇軾其他的古詩詞,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本詩詞的核心所在,受到積極的渲染。這樣生動有趣的新課導入方式,不僅環環相扣,而且符合新課程教學目標,使整個語文課堂都充滿文學教育的氣息。
2. 合理創設情境,滲透文學教育
(1)從社會、自然、生活元素著手來創設情境。文學教育不同于普通課文的教育,沒有那么通俗易懂,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文學作品的意境,給學生創設適宜的情境,使學生的心靈得到真正的釋放。這樣,學生面對各種社會、自然、生活元素,自然能快速激發他們心中的欲望,不知不覺地進入到文學的情境中。著名教育學家李鎮西說過“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他帶領學生登山與學生一起游戲,在田野里上課,完全將語文教學和美麗的大自然結合在一起,使語文課堂不再枯燥乏味,展現了語文生機勃勃的本色。
(2)注重實踐活動的開展,創設語文情境。眾所周知,語文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與實踐性,因而滲透文學教育過程中,需要教師進行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比如在學習《琵琶行(并序)》相關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的感情融為一體,教師可以巧用表演啟迪的方式,通過對學生熟悉的鋼琴表演的模仿,將想要表達的意思傳遞給學生,幫助學生正確劃分學習的層次。這樣實踐性的教學,能彌補以往語文教學中語文學習缺乏廣泛性與實用性的弊端。
3. 堅持因材施教,提高教師自身素養
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學教育必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因而教師在文學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新課改之后對于高中語文教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這樣才能及時幫助學生理解高中教材中文學作品的內容,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閱讀及理解能力,使學生具有自我學習文學作品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文學類型,選擇最合適的文體進行教學,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語文文化修養,還能真正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放于第一位,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使教與學都更加輕松地進行。鑒于此,想要使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更具成效,就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文化及綜合素養,更好地開展因材施教,將文學教育的重要作用全面發揮出來。
三、總結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學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課初導入、課中情境設置以及因材施教三方面著手,給學生營造具有濃郁氣氛的文學學習環境,使學生更好地感知創作者的情感、心理,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尹文劍.淺談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個性[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12).
[2] 尤國軍.試論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