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久
摘要:在新課程標準下,筆者就教師如何準備一節課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希望能給我們的物理教學帶來啟示。
關鍵詞:物理課堂;準備方法;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8-0032
一、教材
教材的知識點是教師要教給學生的知識,如何讓學生高效的學習就需要教師認真研讀教材,從教材中找到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挖掘思路用通俗的語言和形象的動作加以表述。教師要考慮的是怎樣利用教材。教師只有認真細致地研究教材,對教材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教學。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它的所有知識都來源于日常生活。教師在備教材的時候最好能從生活中找到這樣的例子,這樣學生的興趣會更濃。作為教師,就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讓學生對課堂感興趣。比如學生在看“太空授課”的時候,讓學生思考太空是一個什么樣的環境,我們依靠什么看到宇航員的,為什么我們又聽到了聲音了,宇航員為什么都是飄著的,宇航員的質量會發生變化嗎,他們回來的時候太空艙為什么會發光,近地點和遠地點的時候太空艙有什么變化等。
備課時,教師還有能夠準確地找出重難點和學生易錯的地方。對于簡單的知識,學生預習和教師的稍加講解就可以解決了但是難點就不是這么容易了。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特別強調讓學生能感覺到這就是重難點并且鼓勵學生不要碰到困難就退縮。教師此時應該想辦法把這個難點簡單化,最好能從生活中找出與此知識點相同的,這樣有助于學生的理解。比如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這個雖然是實驗得出來的但真要做這個實驗很難準確得出結論,而且這個原理本來就是初中物理難點,學生理解不了是正常的。這時候教師如果能夠另辟蹊徑從浮力根本原因的角度去分析這個問題,學生會發現阿基米德原理其實可以從根本原因的角度把它推導出來。這樣,學生就更容易理解,印象會更深刻,學生會覺得實驗誤差是正常的,阿基米德原理是正確的。對學生經常犯錯的地方教師要詳細講解,學生當時可能知道了但過段時間就忘了。比如平面鏡成像實驗中像和物體的大小是相等的,學生做題時經常會這么寫:人靠近平面鏡時鏡中的像變大了。遇到這樣的問題,設計實驗的時候不要局限于學校實驗室提供的器材讓學生自己再找一些其他的器材自己動手做,這樣學生記得更牢,而且還會從中發現一些新的問題:比如有些物體的像為什么不清楚等。教師要鉆研、思考教材,但同時必須有自己的思考,講出新意和深意。教師要聯系生活,超越教材。靈活變通教材中與學生發展不相符的內容,及時關注時代發展的新動向,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把它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比如日本要購買釣魚島,我們保衛釣魚島,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學生自然地會想到派飛機、潛艇、軍艦、航母去。
此時,學生的興趣就來了。教師順勢講解:如果艦載機飛走了浮力怎么變,潛艇的導彈發出了浮力如何變,潛艇上浮以后浮力怎么變等。這樣還能提高學生的安危意識,培養他們的愛國熱情,激勵他們的學習斗志。教師還應該把自己變成教材的主人,教師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總之,教師在上課之前一定要備好課,知道重難點,知道學生學習困難的地方。這樣,我們的備課才更有效。
二、學生
物理是從八年級開始設置這門課的,八年級學生有很多鮮明的特點:
1. 學生對物理這門課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學生剛接觸物理,物理這門課對他們來說是第一次遇到。所以是陌生的;熟悉的是很多的物理現象和規律都是來源于學生的生活中的,學生能從生活中發現很多物理現象但不會解釋。學生只知道本來就是這樣的,不理解為什么。開設物理這門課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的。
2. 學生的兩極分化明顯,經過七年級一年的學習,學生的成績出現了很大的變化。與七年級年級相比,八年級的各學科無疑增加了廣度和深度。成績差的孩子學習興趣降低。隨著他們平等意識的增強,他們產生了強烈的自尊心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但由于學習成績的分化,學生內心深處渴望被尊重的情感與不平等的待遇產生沖突。結果是一些情感意志比較脆弱的學生,放棄繼續努力學習的念頭、產生厭學情緒。有的甚至開始逃課。
3. 學生正處于叛逆期。八年級的學生正是學生叛逆最嚴重的時候。所謂叛逆,就是思想的反叛,不正常的行為,與現實相反,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叛逆其實是一種強烈的自我變現欲望導致的,想通過自己的標新立異和唱反調來引起他人的注意并試圖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筆者總結了一些方法:
(1)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物理是一門來源于生活的學科,教師不能單純地講知識點應該從生活中引入,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不如我們在講到“慣性”的時候如果教師只講什么是慣性,慣性的影響因素是什么學生可能只知道這些。換個角度昨天的體育課你們參加百米賽跑時為什么到終點了你沒有立刻停下來而是繼續向前走了一段距離呢;班級的其他同學在終點想讓一個胖一點的男生停下來容易還是讓一個瘦弱的女生停下來容易呢?如果教師從這個角度去引入學生的興趣立刻就上來了,他們此時會動腦回憶那個場景甚至課后會再嘗試一下。八年級的學生成績已經開始了兩極分化,差的學生可能已經沒有了學習的愿望,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去鼓勵和引導。教師應該創設相應的教育情境,從故事引入用學過的知識解釋一些自然現象。比如,打雷時為什么高的樓被擊中的概率要比低的樓要高。可以講以前發生的事情,這時候無論成績好壞的學生都有興趣,而且成績差的同學他們的興趣可能更濃。
(2)作業和習題的布置。新課程標準下要求教師不能題海戰術,大量做題。所以,教師在作業的布置上要“精”。作業布置既要突出重點強化難點還要難度適中不能布置一題作業學生都不會或者都會,同樣上課的例題也是如此。學生是有差異的,教師要有效地利用作業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且通過作業來培養學生獨立主地的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作業和例題的設置上,筆者是這樣做的:普通基礎題百分之六十,拔高題百分之三十,特別難得題目百分之十。這樣做能讓全班五十名學生基本上都能及格,二十名左右良好,很少或者沒有優秀。這樣設計能讓成績差的學生感覺到我們都起碼在物理這門課上成績都還行,我們和其他同學沒有什么差距,起到提高學習興趣的目的;成績中等的學生可能覺得比我差的同學成績好怎么沒有超過他們,我要努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會發現成績中等的學生都追上自己了要加把勁了,偶爾有個別做的優秀的學生都很崇拜。做的優秀的也不一定是班級成績本來就優秀的,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教師要抓住機會表揚。
(3)對正在處于叛逆期的學生,教師要保持冷靜。叛逆期的學生主要是成績中下等,教師此時不能放棄他們。如果這樣他們可能真的放棄物理這門課,甚至放棄學業,輟學。教師此時應試著和他們交流,與他們做朋友,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找到他們的弱點,刺激并鼓勵他們學習。
三、實驗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動手做實驗是學生學好物理的一個重要的方法。那么,學生做實驗有哪些好處呢?
1. 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協作能力。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有了興趣,主動去學習才能學好。動手實驗無疑是提高興趣的一個非常有用并且效果特別好的方法。比如,教師講大氣壓能托起水柱,馬德堡半球實驗一邊用八匹馬拉等。光說不練假把式,這時我們教師能把馬德堡半球實驗儀拿到教師讓學生動手去做,把試管燒杯等也拿來讓學生一起動手。再有,我們講測量小燈泡的電阻時,連實物圖。如果只是教師講或者教師動手連,學生是沒有感覺的。我們應該讓學生自己動手練,在練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學生協商解決,解決不了的教師幫忙。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以及動手能力。
2. 物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上課講了實驗該怎么做,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但學生自己在做的時候往往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時教師稍加引導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是什么原因。學生會在這個過程中學到很多東西,同時能提高學生的思考想象力。比如,在做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時會出現電壓表無示數,電流表有示數或者電流表無示數電壓表有示數的情況。鍛煉學生學會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
這些是筆者的一些做法和認識,僅供大家參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