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輝功
摘要:本文從課堂價值、教學過程、教師角色、平等機制、合作關系及教學方式六個方面,并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論述了有效教學方面的思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8-0042
有效教學理論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從教學經驗總結,到教學思想成熟再到有效教學理論的形成。這一進程是人們對教學實踐活動認識不斷深化、不斷豐富和不斷系統的過程,其中系統化是有效教學理論形成的標志。
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學生只要取得了自己應有的“進步和發展”,就應當認定是“有效教學”的體現。其基本特征有:關注全體學生、關注教學效益、關注測性量化、實施反思教學、有效教學核心。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衡量課堂有效性的標準就是“學生成長”。教學效益的獲得不在于教師而在于學生。這可能是我們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時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那么,語文教師應該如何進行課堂教學有效設計即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明晰課堂價值
為了課堂熱鬧,教學過程充斥著喧鬧紛雜,課堂價值取向不明晰,教學目標模糊,這幾乎成為一些語文課的通病,寶貴的教學時間就在師生一問一答的熱鬧中流失了。因此,明確課堂教學目標,明晰課堂價值取向,十分重要。一般認為,課堂價值取向應建立在對教材、學生和課程總體目標的準確把握上。
一方面,教師在上課之前必須明白一節課應該帶給學生什么。對教材要有多元理解,有效調控教學目標,以便適時引導學生,促進學生向最近發展區發展。另一方面,教師對教學目標要有深刻的把握。衡量課堂教學含金量和價值取向的標準應該是: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人生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華、語文素養的積淀以及語文能力的提高等。
二、注重教學過程
如果隨意截取課堂教學的一個片段,從教育學角度進行分析,我們會發現許多教師的教學行為隨意性很大,引導學生認知時教學程序混亂,對話交流時思想不能深化,激發情感時不能升華,甚至嚴重脫離文本而忽略對語文本質的理解,語文課變成了政治說教課等。
對此,筆者的建議是,用理性思維引領課堂教學的發展。閱讀教學就其本質而言,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認知、對話、想象和審美的過程。終極目標是學生理解文本,獲得知識,升華情感,發散思維,培養語文能力等。這中間應該用科學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維設計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片段。
三、轉變教師角色
要讓學生真正自主學習,教師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尤為重要。教師應定位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協作者。
葉圣陶說過,評價一堂課,不能僅僅看老師有怎樣的個人水平,“最要緊的是看學生”。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傳授知識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此以往,枯燥乏味,學生習慣了被動地學習,學習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這種僅僅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長時間進行不利于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
教師可以把自己定位為課堂的“導演”和“主持人”,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而不是過去課堂的“主演”,一講到底。教師的語言需要具有啟發性,富有智慧,最好有點幽默,“一石激起千層浪”,像主持人一樣,一句話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共鳴,有一股說的欲望或沖動。讓學生在求學的欲望中去探索、去獲取知識、去創新、去實踐,教師要做好課堂“主持人”。
四、構建平等機制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處于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灌輸。如今激烈的升學競爭,更加導致師生矛盾加劇,造成學生嚴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對立,這種狀態下的教學,勢必事倍功半。新課程體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課堂教學意味著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是師生心靈的碰撞,是師生一起分享理解。這樣,學生才能心態開放,主體性凸現,個性彰顯,創造性解放。而這些就意味著教師由教學中的權威變成合作者,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建立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和對話的平等、民主的教學關系,是當前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
五、改革教學方式
新課程認為,無論采用哪一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都要以學生為中心,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能體現出學生的創新精神。要求讓過去的“講堂”變為真正的“學堂”,教師注意把握課堂導向、流程就可以了,指導學生學會如何通過自身努力去解決問題,去發現問題,去發現真理,學會自己找路、走路。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語文教學的成功,在于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碑斎?,“自主”并不等于“無助”,并不等于教師就不講,講是為了不講。注重教學方法的應用,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考慮:
1. 提示性講解:如對文章的有關背景做簡單介紹,閱讀時提出啟示性問題,指出問題思考的途徑。
2. 釋疑性講解:孔子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當面對某些問題,學生在自學中討論交流還不得解決的時候,教師需講解,幫助其弄明白。
3. 補充性講解:當學生交流的問題認識角度過于膚淺時,要適當地補充,從而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如此,語文課堂將不再枯燥無趣,學生便可真正地在課堂上享受語文。
總之,筆者認為,在新課改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設計應當以學生為中心,視學生為認知的主體。教師只對學生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完成語文課堂的有效設計,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