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紀鴻
摘要:在古典詩文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古漢語修辭,“互文”就是其中之一,弄清這一現象,才能更好地詮釋詞句,理解文意,把問題向學生講清楚。本文簡要談談文言文教學中的互文現象。
關鍵詞:文言文;互文;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8-0108
“互文”也叫“互文見義”,或簡稱“互見”,其特點就是上下文意互相呼應、補充。例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如果理解成:“將軍經過百戰都戰死了,士兵們十年后都回來了。”顯然不合常理。正確的理解應為:“將士們經過十年許多次的戰斗有的死了有的凱旋而歸了。”再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翻譯成:“不因為外物而喜,不因為自己而悲”也不妥當。這樣翻譯,是因為沒弄清此句也是互文,由此可見,閱讀古詩文時,必須掌握互文的特點,把語句的前后文意互拼起來理解,才能明白曉暢。
“互文”這一修辭現象,在表現形式上可歸納為兩種:
一、同句中的互文
在同一個句子中某些詞語互文,這是互文中最常見,也是最容易識別的一種,例如:
1.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秦”和“漢”互文,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2.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和“客”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馬,都到了船上。”
3.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煙”指水上的霧氣,“籠”是“籠罩”的意思。“煙”和“月”是互文,意思是“霧氣和月光籠罩著河水和岸邊的沙地。”
4. 內外都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歸有光《項脊軒志》)
“東犬西吠”東家的狗向西家叫,難道西家的狗就不向東家叫嗎?所以這“東”和“西”應該是互文,甚至還隱含了“南”和“北”。意思應為“院子里到處都是狗的叫聲。”
二、鄰句間的互文
鄰近兩個句子間的互文,這是大多數互文的表現形式,閱讀古文時,要上下兩句文意拼合起來理解。例如:
1.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辭》)
“東市”“西市”“南市”“北市”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許多集市,購齊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集市只買了一樣東西。
2.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說》)
“東西”和“南北”互文,“叫囂”和“隳突”互見,意思是“兇悍的官吏來到我們村上的時候,到處叫囂,到處騷擾。”
3.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
“受任”和“奉命”互補,“敗軍之際”和“危難之間”互文,意思是“在軍隊潰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蜀漢遇到危難的關頭出使東吳。”
4. 天蒼蒼,野茫茫。(《敕勒歌》)
“天”和“野”是互文,“蒼蒼”和“茫茫”是互補,意思是“天地一片蒼蒼茫茫。”
5.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將軍”和“都護”是互文,意思是“天冷,將軍和都護連角弓都拉不開,鎧甲也難以穿上。”
6. 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
“東西”和“左右”互文,意思是“東西左右都栽上了松柏和梧桐。”
7.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
“覆蓋”和“交通”互文,意思是:“枝枝葉葉既互相覆蓋,又互相交通。”
8. 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辭》)
這兩句亦為互文,當窗敞亮,對鏡顧影是理云鬢、帖花黃的共同條件,意思是“當窗、對鏡理云鬢、帖花黃。”
以上所談的同句互文和鄰句互文,是互文這種修辭方式的一般形式,比較容易識別,此外,古人行文,為了求得文辭上的錯落多變,避免重復,常常在同一語言環境中用同義詞互訓,有的修辭書上把這種表達方式稱為“避復”,而古人所說的互文,包括這種避復。例如: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而滅,何哉?與贏而不助五國也。(蘇洵《六國論》)
“秦”和“贏”同義互訓,這里都指秦國。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語境和文意判斷互文這一手法,教給學生翻譯這種句式的方法,從而加深對文意的理解,這無疑有助于古典詩文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