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方田

摘要:社區資源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校外課程資源。社區資源在文學類作品、語言文字應用、實用類文本和地方校本課程的資源開發和教學實施中都有廣泛的應用,有助于提升語文教學的趣味。
關鍵詞:社區資源;高中語文;教學品質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8-0094
社區資源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校外課程資源。讓學生走出封閉的課堂,走向廣闊的社會,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社區資源,不僅可以給學生帶來學習語文的樂趣,更能給學生創設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
但是在實踐中,因為高中階段學生升學壓力大,社區資源往往被高中的家長、學生教師忽視,除了零星的社會實踐,真正從語文學習角度去挖掘社區資源的重要價值的很少。筆者認為,開發利用好這些社區資源,給學生創設廣闊的語文學習實踐舞臺,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很有必要,能大大提升語文教學的趣味。
一、社區資源在文學類文本(特別是山水游記詩歌類)教學中的應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增進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實現本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而這也正要求我們要積極、有效地利用社區資源,服務高中語文教學。
溫州曾經留下過很多文人墨客的足跡,南朝的謝靈運、東晉的王羲之,近代的張愛玲、現代的朱自清……沿著這些名人的足跡,尋訪靜態社區文化,品味靜態中蟄伏著的文化精靈,其實就是一次語文的精神之旅!
在教授《荷塘月色》中,組織學生以“朱自清溫州之旅”為主題的活動,去探尋朱自清先生在溫州的蹤跡——朱自清故居、仙巖梅雨、老溫中等,讓學生深入地了解朱自清。
學《蘭亭集序》,走訪了老城區的墨池巷、五馬街等與王羲之有關的地方;學習山水詩,組織學生探訪謝池巷、池上樓、江心嶼。一路參觀,一路品讀,一路收獲。
通過類似這樣的學習形式,我們不僅讓學生走進了溫州文化,而且感受了生活中的語文,拉近了課堂與生活的距離。
二、社區資源在實用類文本(特別是說明文)教學中的應用
眾所周知,“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是新課標對高中生提出的要求。而社區資源中,就蘊藏著提高學生語文應用和拓展能力的資源。溫州是一個商業氣息濃重的城市,也是一個有著文化積淀的地方。商業讓溫州顯得有活力,文化讓溫州顯得厚重。學習實用類文本,特別是說明文時,筆者就有意識地帶入身邊的例子。
《景泰藍的制作》一課中,布置“了解和記錄溫州某一民俗文化器皿的制作過程”的課后作業。利用團日活動,學生參觀了溫州市歷史博物館的民俗館和甌繡生產公司。走進身邊的生活,不進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更讓學生切身體會了工匠精神,增強了地域自豪感。
學習《南州六月荔枝丹》,組織學生課堂討論,說說自己喜歡的溫州土特產,從甌柑、楊梅、枇杷到芋頭、甘蔗,學生進行了一次特產尋訪之旅。又布置了一道作業,尋訪種植人、商販,上網找資料,模仿《南州六月荔枝丹》,對這些土特產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學習《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組織學生開展“溫州市區廣場文化研究”的活動。在“月是故鄉明”專題教學中,組織學生走進社區,調查學校周邊和社區周邊的環境污染現象。結合實踐活動,學生寫出了不少文章,其中一篇《一份給人類的起訴書及刑事審判書》,圖文結合,還榮獲了當年“溫州市中小學生環保征文比賽”一等獎,多篇文章發表在《學生時代》《溫州商報》《溫州都市報》等報刊。
這樣的活動,充分挖掘了社區資源的價值,讓學生在調查研究中,親身體會寫作者的艱辛,感受到“枯燥的”實用類文本的生活氣息,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社區資源在《語言文字應用》教學中的應用
社區是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而語言的學習更多地就是來自生活。讓學生走進身邊的社區,這對學生學好《語言文字應用》,提高“運用祖國語文語言文字”的能力意義重大。
比如,在講《每年一部“新詞典”》時,組織學生尋找溫州街頭奇特的店面廣告或招牌。學生利用寒假街拍到了不少廣告招牌:花落誰家(花店)、好西好(溫州方言,飾品店)、懶豬畫廊(字畫店)等。有些學生還通過網絡,結合實際,整理出幾種給飯店取名的方法(如表):
這些活動使學生發現,溫州人不僅會做生意,也很會用語言。
諸如此類活動還有“尋找身邊的錯別字”“找找丟失的方言詞匯”和“溫州話為什么沒有文字”“組織板報宣傳”“到社區送對聯”等。走出“封閉的語文課堂”,給學生的語言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實踐機會,培養了他們對語言文字敏銳的認知力、獨特的領悟力。
四、社區資源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應用
豐富的社區資源為語文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課程資源,它不僅是開展各種語文實踐活動的源頭活水,它也是語文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有效資源。挖掘和利用社區資源,設計適合學生的校本課程,這對于更大限度地發揮社區資源作用是最有力的促進。
根據學校開發校本課程的要求,結合地方課程《話說溫州》,利用社區課程資源,筆者設計了《我家住在哪里——溫州市區路牌巷名研究》《溫州文人蹤跡》《溫州楹聯賞析》《溫州人的歷史——溫州寓言故事賞析》等幾個校本課程專題,有效地挖掘了社區教育資源,用課程的形式提升了社區資源的意義。
《我家住在哪里——溫州市區路牌巷名研究》,從語文的角度研究溫州市區的路牌巷名。學生在了解了路牌巷名的命名知識后,從市區的幾個重要路牌巷名入手,尋找每個文字背后隱藏的歷史。通過學習,學生發現,溫州的很多地名、路名、巷名還是很有文化底蘊和生活氣息的。比如康樂坊、謝池巷、墨池坊、矮凳橋、灰橋等。通過分析,大致可以看出溫州的路牌巷名,從葉適所處的南宋開始,慢慢走向了生活化,比如賣麻橋、灰橋、打繩巷等,而這又和溫州商業的不斷發展有密切的關系。透過歷史的幔帳,學生學會了從文字的表層,“窺探”歷史的秘密。而看見歷史的面目后,他們又不得不去重新審視自我,審視當下,到底我們的生活中該做出怎樣的選擇。于是一場關于溫州路牌巷名的重新設計開始了,郭公路、榕道、甌繡街等新名“應運而生”。
《溫州文人蹤跡》,抓住在溫州留下過蹤跡的幾個重要文人的事跡和作品,帶領學生走進溫州歷史上的文化廣場。《溫州楹聯賞析》《溫州人的歷史——溫州寓言故事賞析》除了介紹一些非常著名的溫州楹聯和寓言故事外,也以讓學生自己搜集相關的楹聯和寓言故事為主要學習方式,在實踐中發現和體會溫州文化,在文化中感悟語文。《溫州楹聯賞析》一課中,還組織學生給學校的亭廊撰寫楹聯。
五、結語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不管是傳統的教學還是新課程,都要求教育必須變封閉為開放式的社會化教育,讓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如何轉變學生、家長、教師和社會對開發社區語文資源的認識,讓語文活動走進社區,是新課程背景下有效開發社區課程資源的前提。同時,社區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需要學生有部分時間在課堂教學時間之外,所以,教師的指導和點撥很重要。另外,社區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還需要做好評價,可以通過物質和精神獎勵或在班級展出優秀作品、評出等級、學分認定等形式給予總結評價。
總之,讓學生走進社區,是語文教學的必然選擇,也是家庭、學校和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但要充分挖掘其內在的價值,真正提升語文教學的趣味,還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更科學、更深入地探索。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3] 周麗君.利用社區教育資源 構建校外教育體系[J].中國教師報,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