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福平??
摘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本文筆者從新課程理念出發,認為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建新型的師生關系,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小學生;科學;課堂教學;興趣
根據新課程標準,認為教學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為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也要注意從小學生天性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等實際出發,注重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現筆者就以自己的實踐經驗為出發點,對此問題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 采用豐富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
小學生對周圍世界總是充滿了好奇,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許多小學生總喜歡問“為什么”,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也總是刨根問底,而小學科學本身所蘊含的內容,涉及了許許多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是小學科學的一大優勢。為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將小學生感興趣或是熟悉的事物如:游戲、謎語、詩歌等有機地融入教學中,不僅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引導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又培養了良好的學習態度。例如,在教學《水和空氣》相關內容時,為了使學生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教師準備了幾個不透明的袋子,在這幾個袋子中分別裝有石頭、木塊、樹葉、水、醋、牛奶、空氣這些物質。然后引導學生在不打開袋子的前提下,猜測里面裝的是什么,水又裝在哪個袋中?并思考這么猜測的根據是什么。然后組織小組討論:猜測的結果、依據是什么?這些物質中,比較難辨別的是哪些,為什么?在此基礎上教師把那些較難辨別的袋子單獨取出,再進一步設問:如果可以打開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觀察,能準確地找到水嗎?打算怎么做?為什么?學生實踐后,教師再把所有袋子打開,讓學生自己檢驗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然后引導學生將袋中所裝的物質進行分類,交流匯報自己的理由。根據學生交流匯報的情況,告訴學生固體、液體和氣體是正確分類方法中的一種,同時讓生生進行交流,人們這樣進行分類的理由是什么。并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常見的固體、液體和氣體還有哪些。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學生經過自己扛、摸、聞等具體的活動,歸納總結出一些有用的信息,使學生對自己所觀察的事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過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 開展多樣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
根據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成功的體驗是促使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克服了較大的困難并獲得成功,那么他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明顯提升。而小學科學課有豐富的科學活動,重視學生的探究學習,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多樣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探究科學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比如說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己提出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然后制訂簡單實驗計劃,在老師的指導下科學有序地開展實驗操作,從而參與科學研究,感受科學知識。例如在學習《溫度和氣溫》這一節內容,為了培養學生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據的重要性,教師開展了這樣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分組到室外不同地方測量溫度,走廊上、陽光下、樹底下、陰涼處,把測量的溫度及時記錄。并與其他小組成員匯報交流,室內外溫度有什么不同嗎?哪個溫度可以反映今天我們這個地方的氣溫?每個小組測得的溫度一樣嗎?為什么不同?并最終由學生自己概括出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最能反映當地的氣溫,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地方來測量氣溫這一結論。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測量不同時間的氣溫,匯報不同時間所測到的氣溫。從而得出不同時間氣溫不同,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氣溫最低的結論。這樣一來,學生不僅牢牢掌握了有關氣溫的基礎知識,而且在自己的探索實踐中,學到了書本知識的同時還提升了科學研究的能力。
三、 尊重學生個性,讓學生喜歡科學課
在教學中,筆者常常感到很多時候,學生喜歡某位老師,就會對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充滿興趣。同樣的,對于小學科學課而言,只有學生喜歡科學老師,他們才會對科學課充滿期待,充滿興趣。而且當學生的個性得到了老師的充分尊重后,學生也才會信任老師,才會提出有趣的問題,積極地參與課堂,從而跟隨老師的引領,步入科學的殿堂。由于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總是精心設計自己的課堂教學,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同時充分信任和尊重每一個學生,學生們對筆者的課總是表現得很期待,常常在課余時間有學生追著我問:“老師,今天科學課玩什么?”“老師,今天科學課上嗎?”“老師,昨天我做實驗,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等等。雖然,這只是一些簡單的表達,但卻反映出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的熱愛。畢竟小學階段的孩子好奇心濃,表現欲強,很多孩子都希望科學課的老師是自己真誠的朋友,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小小發現能夠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贊揚。所以,在科學課教學中,教師不一定要百分百以完成教學目標為自己教學的最終目的,而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積極看待學生的小發現、小發明,師生互相信任彼此尊重,從而創設出民主融洽的氣氛。讓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學生成為科學課學習的真正主人。
參考文獻:
[1]婁小莉.教學實踐活動激發科學興趣——淺談培養小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J].高考(綜合版),2015,(10).
[2]孟凡慧.小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的研究與實驗[J].中華少年,2016,(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