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初
信息時代,大數據分析、智能技術、移動學習等支持下的“互聯網+”讓學校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什么是“互聯網+教育”?學校如何借助這個新平臺進行教學改革?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滄江中學在“互聯網+”背景下,開展了建設智慧校園的思考、探索與實踐。
一、“互聯網+管理”,讓學校更有溫情
一是管理再造,使行政控制弱化,學術引領發展?!盎ヂ摼W+”優化了行政結構,節約了行政成本。學校把行政管理和互聯網進行結合,以“通達OA精靈”的網絡辦公系統性解決了政令施行問題,建立了“校長—年級部/學術中心—教師”的扁平式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避開了校園管理的層級系統,減少了行政人員,精簡了行政管理系統,提高了校園行政管理效率。
二是通信再造,使信息更通暢,校園變和諧?!盎ヂ摼W+”提升了行政效率,減少或消除了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使人與人之間更平等、和諧。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學校建成了網站信息發布系統、數據查詢平臺、“通達”OA辦公系統、“滄江中學”微信公眾號等信息系統與溝通平臺。需要發布的信息,能夠迅速越過學校層層管理,到達所有教師,避免了原先必須集合開會的冗雜拖沓,既提升了行政效率,又減輕了教師負擔。
二、“互聯網+專業發展”,讓教師成為教學高手
一是教師角色再造,使教育者變為學習者。過去傳統的教學,是教師掌握了所有的學習資源,由于信息不對稱,使學生成了獲取知識的弱勢群體,教師則成了知識的壟斷者。共享、開放的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這種不平等的現象,精彩、生動的學習資源豐富了學生的視野,使知識的獲取變得平等而開放,學生不必聽課也能完成知識的學習;教師也無法繼續“滿堂灌”,只能改變角色,走下高高在上的講臺,從“知識壟斷者”的身份變成“學習的促進者”,這也迫使教師只有不斷提升專業素養,才能勝任現有的教學。
二是教學模式再造,使課堂變得有人性、有溫度。隨著Mooc平臺不斷完善、微課資源庫的體系化、基于平板電腦的個性化移動學習平臺不斷成熟,結合大數據和學習行為分析等技術,傳統的教學模式正在逐漸發生改變。通過網絡學習平臺,結合微課和導學案,使知識學習可以在課前進行,學習的重心也從課中被動聽講改為課前主動學習,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大數據詳細記錄了學生每一天的學習行為,教師只需通過互聯網就可以查詢學生的學習效果,準確地了解學情,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等個性化的教學。這使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使課堂變成了一個有人性、有溫度的個性化學習環境。
三是教研模式再造,從線下走向線上?;ヂ摼W有效地拓展了教研方式,各類在線直播平臺、QQ討論群等的出現彌補了時空的不足,使異地觀課、議課不再是難事,打開QQ直播即可看到異地名師授課,聽異地專家高屋建瓴的點評。學科組或備課組每周教研會議或備課活動常常由于時間倉促,只能安排幾位教師分享教學心得,QQ討論群和微信討論群則彌補了這個遺憾,使所有的教師都可以在這個平臺共同分享寶貴經驗。如校本研修中心采用“網班平臺”進行了教師線上讀書測評,濃郁了校園讀書氛圍。“互聯網+教研”將成為學校的重點研究方向。
三、“互聯網+教學改革”,
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
一是學習方式再造,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的普及,使隨時隨地的學習成為常態。學習不必局限于教室,師生不需要面對面亦可隨時溝通交流。學生課前在互聯網觀看微視頻并完成在線評測,既可以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也可以在錯題本中排查自己的不足,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課堂里,教師可以根據學情進行個別輔導、參加討論和組織展示,從高高在上的“經師”變為服務學生的“導師”;課堂外,學生可以隨時學習,不受任何局限。大數據技術的不斷完善,使每個學生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進行學習,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模式。學生也從被安排、被控制的角色逐漸過渡到“我的地盤我做主”,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二是課程資源再造,教師成為可選的學習資源?!盎ヂ摼W+教學改革”使傳統的課堂形態被打破,一個WIFI熱點、一個移動終端,數以百計的學習資源網、數以千計的教師由學生自由選擇。學校睿易云教學系統成功打破了班級壁壘,甚至沖擊了傳統的教育倫理。洋蔥數學、物理大師、超級課堂等專業APP通過動漫、電影、虛擬現實等技術,為學生打造了一批通俗易懂、幽默有趣的虛擬名師微課。簡單學習、百度傳課、學而思網校等優質APP則集結特級教師錄制在線課程,直接在網上授課,讓學生足不出戶就可體驗名師課程。教師也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完成從“教”到“導”的角色轉變,做好配角,服務學生。
三是課堂模式再造,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傳統的課堂是以教師為中心,課堂活動皆圍繞“如何教”來開展。而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則進行了以“如何學”為中心的課堂模式再造,把課堂教學重新定義為“預學、導學、合學、延學”四大教學環節。該模式以“先學后教”為導向,以“導學案”為載體進行預學,教師根據預學結果進行“以學定教”,把以講授為主的課堂變成以“自主探究+合作討論”為主的課堂模式,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實現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革命性改變。
四、“互聯網+學生成長”,
讓每位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
一是作業重造,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路徑。 “互聯網+”下的大數據技術,按照順序詳細記錄了學生每一天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和結果,通過大數據技術和智能算法科學分析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和水平,根據作業中反映的薄弱知識點隨機推送學習內容和測試題,給學生提供輕松、高效的學習方案,讓他們選擇適合自我發展的學習路徑,有效提升學習效率。
二是尊重基礎,引領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開放、平等的互聯網學習平臺告別了以教師和書本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立不同的學習目標、設計不同的課程內容、研定不同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里,讓教師必須以學生為本、以每個學生全能發展為本,真正做到關注每個學生,尊重每個學生的差異,促進每個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為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和一生的幸福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豐富多樣的各類課程,也有效拓展了學生的發展空間,引領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責任編輯 郭向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