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瑞茜
摘 要:隨著大學科研、社會服務職能越來越受到重視,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也受到了國內外教育界的高度關注。但其究竟是如何源起的,研究者們還未對此進行系統的探討,因此本文旨在對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的源起這一源頭性問題進行研究,為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的內涵與實踐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
產學研合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不僅涉及產、學、研三個不同的領域,還與政府、中介結構乃至整個社會大環境息息相關,同時在其合作過程中還得使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生產試制和市場營銷一體化。據研究者考察,現代意義上的產學研合作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美國以斯坦福大學為代表的“特曼式大學”。當時,美國已成為最強大的工業化國家,在工業化強力的推動下,大學必須摒棄“象牙塔”的觀念,使自己成為知識工業的基地、社會的“服務站”,才能獲得政府與人民的支持與重視。當然,學術界與產業界的聯姻不是學術界一廂情愿的事情,產業界也可以從二者的合作中獲得利益。那些創新性較小的企業在面臨著迅速升級的全球化產品以及服務市場時,他們承受著雙重的負擔,即既得用有限的內部知識資源來處理問題,又需用緊缺的研究與創新產品去處理問題,這二者都是核心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因此,有效的解決途徑就是與不同類型的合作組織進行合作,如大學,這樣才能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利用最大化。
正是在此背景下,美國這個務實的國家在繼承英國大學重教學、德國大學重科研的傳統下,超越了英德模式而開辟出一條集二者優勢為一體的第三條道路,成功地使學術界與產業界結成伙伴關系。在強勢文化的利導下,各國也先后效仿產學研合作這樣一條模式,截至目前,這一方式已經成為有效的提升學術資源質量及資源整合效率的途徑。國外的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的發展與盛行是多種力量合力作用的結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 新公共管理運動是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興起的政治因素
從價值理念與宏觀的國家政府層面而言,與20世紀七八十年代發起的“新公共管理”運動所提倡的績效激勵理念及政府基于此于20世紀九十年代而頒布的一系列法案有著密切的聯系。西方國家在此之前采用的以科層制為基礎的傳統公共行政管理的方法,經過長時間的運行,逐漸顯露出一系列的弊端。其中最突出的是政府主管的事業效率低下,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不斷下降。連帶對政府主管的公立教育事業信任度也不斷降低,加上學校效能改進緩慢、大量擴招引起的質量滑坡及校園暴力時有發生等,教育事業因質量問題開始受到來自各方的批評與抨擊,這迫使政府及高等教育領域進行大規模的改革以回應民眾對高績效、高質量的訴求。高校與企業進行合作就是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增強高校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此后,以追求經濟、效率和效益為目標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席卷了全球,并且政府在這一運動的思潮、人們對問責的呼吁以及在有限資源的競爭下,于九十年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與行政命令,要求強制執行績效管理。在全社會普遍追求績效的宏觀背景下,對產學研合作領域進行績效評價也成為大勢所趨。
二、 經濟全球化是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興起的經濟因素
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的產生與發展還具有深厚的經濟基礎。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新技術革命時代的來臨,技術與產品等更新換代的速度以指數倍的形式上升,單靠一個組織的資源優勢已無法滿足產品的更迭速度,且光靠政府的財政投資已無法滿足組織的需求,而且政府當前被這樣一種觀念所吸引,即在公共投資較少的情況下,為了有更好的公共收益而鼓勵其他人或組織去與其他組織進行合作,政府對大學的財政支持更多的取決于他們與企業以及其他組織合作的能力,以此來解決社會經濟問題。于大學而言,額外的資源收益是基于他們的專業以及閑置的設備,這是一種遠離國家投資緊缺的理想方式;于企業而言,它有了更多的機會去接觸那些先進的知識與專業,這可以使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工作更靈活、花費更高效。所以各個組織必須共同合作、努力,依靠各自的優勢資源,在各組織間合理地配置資源,發揮彼此間合作效率的最大化。由此可知,對產學研三方之間的合作進行績效評價,是為了更好地提高三方間的合作水平,使其能夠順應時代的要求。
三、 產學研三方之間的利益博弈是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興起的內部因素
除了上述外部的宏觀背景外,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的興起還與各合作主體間內部利益的需求博弈相關。產學研合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合作各方通常有著不同的利益、目標、約束以及動機,這些不一致很可能會造成彼此之間存在研究的矛盾、誤解以及不信任,進而降低參與者的滿意度,削弱合作的績效。一些研究已經顯示了許多合作組織間并不能實現它們制定的目標,在產學研三方的合作中也是,高校和科研機構為了降低合作過程中的高風險,它們比較偏向于一次性的技術轉讓科技成果,但是這樣對企業的風險較大,而企業比較偏向于按銷售額提成的方式,但是在這樣的分配方式下,產、研方對市場不了解,容易被企業的收入所蒙騙。因此可見合作并不是成功的保證,有效管理才是這一問題的先決條件,那么有效管理所需的信息來自哪里呢?正是績效評價。只有通過測量合作的成績來對三方的貢獻進行判斷,才能有效地調節三者的關系,促進三方的穩定發展。
可見,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產生于人們對效率、質量高度關注的大背景下,同時也是產、學、研三方組織內部的需求,而這些與政府對高等教育領域及市場調控的看法也息息相關,正是由于政府縮減了高等教育的投入經費,將市場化的管理方式引入該領域,才使得產學研三方進行合作,隨之對三方合作的績效評價才產生。
參考文獻:
[1] 王璐,曹云亮.新公共管理運動對美國公立高等教育的影響[J].高教探索,2011,(2):68-72.
[2] 盧彩晨.高等教育績效評價的緣起及功能[J].復旦教育論壇,2011,(3):23-26.
[3] 劉海林.產學研合作的博弈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