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名登
摘 要:現階段我國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教學模式不斷創新,目前我國部分小學數學中應用數學故事這一可視化教育敘事手段,可以有效解決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因此數學故事教學方法得到教育界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有鑒于此,本文中筆者以數學故事為切入點,分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故事的具體運用,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故事;應用要點
一、 引言
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小學教育教學改革逐漸深化,傳統教學模式不斷改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用數學故事,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吸引小學生注意力。還可以將枯燥的數學知識具體化、活躍化,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主動接受各類知識,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實現素質教育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本文就此展開論述。
二、 小學數學應用數學故事的重要性
小學數學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過于強調背誦知識點,教師不甚了解小學生,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的知識傳授,這也是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數學故事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信心,活躍課堂氛圍,全面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此外數學故事可以直接將學生反應反饋給教師,讓教師可以直觀明白學生學習情況。細化數學教學目標,強化管理,建立教學數據庫,明確學生學習目標,教師積極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讓學生了解自己,教師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不足,改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點,快速接受數學智慧,提升數學教學效果。
三、 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小學生正處于探究未知、活潑好動的年齡段,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好奇,這也造成其不能長時間關注某一件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最終影響到教學質量。課堂提問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效果,促使學生更深入理解數學知識,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通過課堂提問,可以采用各種靈活的提問技巧,借助問題引出知識點,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但實際中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效果不是很理想,難以達到預期目的,究其原因在于提問模式過于簡單粗暴。大部分數學教師認為小學數學知識難度不大,對問題設置不是很上心,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單一的提問形式影響學生學習興趣,還阻礙培養學生數學素養。課堂教學中提問占有較大比例,如果學生成為被動參與者,不主動回答問題等。長期下來,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不斷下降,甚至產生厭惡情緒。難以激起學生回答興趣,也就談不上教學質量的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將全部學生納入其中,一般一個班級學生在40名左右,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性,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數學學習方法、培養數學思維,這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數學教師掌握每一個學生的情況。
四、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故事的應用
數學課程對邏輯思維有著較高要求,小學生邏輯思維處于快速成長階段,學習數學難度較大,抑制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小學生處于特殊階段,對故事充滿興趣,引入數學故事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具體步驟如下所示。
(一) 課前準備
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大綱中要求通過學習數學基礎知識與思維,讓學生掌握簡單的數學方法,聯系其他學科,可以在生活中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提高學生生活適應性。因此引入故事中應該結合教學目標。準備故事階段要分析教學目標,讓數學故事為我們服務,教學目標分析主要有兩層含義:分析教學知識點,引入相對應的數學故事;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畢竟知識點有主次之分,也不是所用知識點都需要引入故事的。根據教學目標引入故事,發揮故事教學的目標。
(二) 分析教學環境
引入故事教學模式時,需要鋪墊一定的教學環境,如果選擇的教學環境不恰當,達不到預期教學目標,因此需要分析教學環境。教學環境主要分為嚴肅與寬松兩種,教學氛圍過于嚴肅會抑制學生興趣,寬松氛圍則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學環境直接影響故事效果。分析教學環境,提高故事教學質量。
(三) 制作故事
我們經常認為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一個與數學相關的典故就是引入故事教學方法,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片面的,加上數學典故存在局限性,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制作數學故事,故事制作可以分三步進行:
首先依據教學目標、學生情況,選擇合適的數學故事,引發學生的思考;接著結合教學內容重新編排故事,滿足課堂教學要求,提高教學效果;最后搜集相關素材,根據教學內容加入相關素材,比如引入視頻等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數學知識點。制作合適的故事才能發揮教學的最佳效果。
(四) 應用技巧
1. 創設教學場景。為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可以借助多種教學形式。具體來說,課堂教學中可以情景再現,將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點與情景有效結合,調動學生學習情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對課本知識有著直觀的感受。
比如學習“正方體”時,可以擺放正方體模型,讓學生仔細觀察后說出正方體的特點,有多少面、長、寬等,等學生觀察后,教師提出問題,通過總結評價幫助學生理解正方體的知識與特點,提高教學質量;再如在教授“圓的認識”的時候,可以創設車輪的車軸為何裝在圓心的問題,同時引發學生思考如果軸心沒有在圓心行駛的時候會發生什么情況,車軸在圓心時騎起來又是什么感覺,讓學生通過有趣的問題情境認識到圓心到圓周的距離相等,進而引出半徑相等,只有車軸裝在圓心才能保證騎行的穩定;當學生對圓半徑或直徑等知識有一定認識后,教師可以給出圓的半徑,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什么物體是圓的:當半徑為15cm時這種圓是什么?學生可能猜測盤子、披薩,當半徑為145m時有可能是怪圈等,通過這種問題場景設置可以激發學生聯想思維,讓學生明白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學習三角形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學習的知識更加廣泛,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講述三角形的由來,以及關于三角形的小故事,這樣可以讓小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學習氛圍,將同學們更好地帶入課堂學習當中。在學習完小故事后,教師可以針對小故事進行提問,將數學問題擴寬,不僅局限在三角形的認識學習上,這樣有利于擴寬學生學習知識的范圍,也有利于學生快樂輕松學習。endprint
2. 數學知識的傳授。小學數學教學難度不是很大,但與實際生活有著緊密聯系,在我們生活各個角落中都可以引入數學故事,表達相關的知識點,強化學生理解與記憶。比如祖沖之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數學家,她的數學觀點都蘊含著相關知識點,通過故事幫助學生理解故事,掌握故事點;再如韓信點兵故事,這個經典故事教師可以根據需要替換其中數字,激發學生興趣。學生通過自學初步了解新知識,但學生自學能力不同,造成對新知識理解程度不一。課堂教學中不能繼續使用傳統教學方法,通過交流匯報讓學生明白自學的重要性。教師則需要平衡優等生與后進生之間的關系,可以分成三步進行:第一步小組內部討論,將所有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5、6名學生,學習小組內部匯報討論,解決個人不懂的問題;第二步各小組輪流向全班提出小組內部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共同討論;最后小組評價,談學習體會,教師評價各小組情況、做出總結。比如分數應用題知識講授時,課前學生要做一份自學情況報告分析,報告上列出線段圖、數量關系,根據數量關系列出相應的算式。課堂教師開始后讓學習小組輪流匯報自己想法與做法,也可以直接在黑板上展示。學生主動參與其中發表自己意見,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數學思維。
3. 總結復習知識點,數學故事教學經常針對新內容,其實在數學復習過程中同樣可以引入故事,加深學生記憶。故事往往淺顯易懂,存在一定的趣味性,記憶較為輕松,腦海中停留時間較長。在數學復習知識中引入故事,加深學生知識點記憶。將重點難點知識變成簡單的小故事,節省學生記憶時間。比如可以在數學知識復習時,將一些小知識點串聯起來編寫成故事,連貫記憶知識點。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入數學故事教學法,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小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數學故事的應用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加全面的理解教材、完成教學目標。此外小學數學教師要意識到數學故事僅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教師可以利用此手段但不能僅依靠它,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小學數學教師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星云.論數學史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價值[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03):112.
[2]蒲淑萍,汪曉勤.教材中的數學史:目標、內容、方式與質量標準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5,(03):45.
[3]李林波.數學史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使用的質性研究——以北師大版數學教材為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08):82.
[4]陳朝東,穆琳.數學史在我國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滲透[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03):113.
[5]李昊天.數學史融入小學數學課程的思考[J].課程教學研究,2013,(06):45-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