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浩??
摘要:本文作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探究了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的表現形態及如何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品質做了有益的探索,對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有參考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
文本要表述的主要內容把握和作者浸潤在語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的體會,這是新課程的明確要求,這也要注意個性化閱讀,使學生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而對這種要求,語文老師在實際操作中,對學生的指導不易到位,且往往有些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師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因為學生要感受到作品的思想情感,只有結合了他們自身的生活體驗,才能較準確地體會到字里行間滲透的思想情感,而當學生一旦自覺地聯系自身體驗理解把握到作品的內容情感,這時,他對文本的理解也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這是文本的客觀性和學生認識的主觀性在閱讀活動中的兩種傾向。
閱讀的主觀性和客觀性是閱讀活動中認識的差異性所造成的,這也在所難免。它是閱讀的個性化與有效性的體現。個性化閱讀勢必會對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重新建構,而這種新的建構,是在學生已經理解文章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才產生的,這也是個性化閱讀的根本體現。當然,學生的觀點未必符合客觀現實,孟子說憂患可以促成一個人成功,而安樂會讓人死亡,那么,是不是在優越的生活環境中,一個人就不會成功呢?顯然不是。我們不能一味地認為學生的不同于作品主題的認識就是閱讀個性化的體現,我們能說古人的狩獵活動違反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嗎?能說前人的一夫多妻制違反了《婚姻法》嗎?這些能說是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這只能說是脫離了文本的不正確理解。當然,也大可不必因此而早早地就把教材這個“緊箍咒”套在了學生頭上,統一學生的認識,這樣會扼殺了他們的想象力,折斷他們思維的翅膀。
那么,個性化閱讀又有哪些表現形態呢?
1. 自然提升性閱讀。學生遵循作者的本來的意愿和思路,在作者已明確的文章主旨的基礎上,賦予作品新的理解,加深了作品的內涵。
2. 發展差異性閱讀。它不同于自然提升性閱讀,它是作者本無意,讀者有創意之結果。這在文學作品中是常會出現的現象。近些年中高考的試卷中常會出現“答案”不同于作者本意的情形就是最好的例證。
3. 主題批判性閱讀。近年來對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重新建構的觀點頻頻出現,就是很好的例證。如對《背影》反映的主題的思辨就是典型的案例。
4. 多元建構性閱讀。如《我的叔叔于勒》《桃花源記》等文章的多元解讀,讓人耳目一新。
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品質?如何落實課標要求,筆者作了些探究。
一、 積極對待學生的主觀認識
學生對文本有了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后,教師應該弄清楚這種感受和體驗是偏離了文本方向的錯誤認識,還是對文本的正確理解。正確理解當然應該肯定,如果是錯誤理解就另當別論了。對于偏離了文本方向的主觀認識,我們要有清醒而又正確的態度,既不要因學生產生這種與文本構思相違背的認識而憂,也不要錯誤地認為這是學生認識上的再創造而喜。如在教學《背影》一文時關于學生提出父親違反了交通規則的問題,就是一個與文本思想相違背的認識。正是作品所反映的時代差異、生活氛圍的差異,才讓學生產生這些認識的差異。當然,我們也不要認為學生所想的這些都與我們的教學設計不相符,是與教學無關的,這說明我們的學生在思考,這不是不會思考,只是思考的方向發生了偏離罷了。
二、 結合主題、背景幫助學生獲得獨特體驗
如何在教學中既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注意個性化閱讀,使學生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呢?我們可以根據作品的主題采取兩種方式,分兩條線走。
1. 由主題入手。大凡以愛為主題的文章,這種愛是古今貫通一脈相承的,我們稱之為“永恒主題”。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從自身入手、從自我情感體驗入手,去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自由想象,發揮創造,然后再與作者的創作思路相接軌。這是“迂回式”。
2. 另一種方式是“直入式”。對于有政治色彩的文章,它往往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我們稱之為“時代主題”。現在語文界有股新的文本解讀之風悄然出現,即江蘇的楊晉闖提出的“‘小情境語文”教學思想理念,很好地詮釋了這種現象。即老師引導學生創設文本需要的一個個鮮活的本真的“小情境”,讓其再現,這樣學生對作品內涵的理解便事半功倍了。
三、 幫助學生解決文化差異
我們可以用紅花與綠葉來比喻作品的思想內涵與文本的關系。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由文本這個“萬綠叢中”看到思想內涵這個“一點紅”,而不是紅花或綠葉上的“灰塵”或“毛毛蟲”。當然,文本所要提示的思想內容會因讀者的不同而出現這樣那樣的差異,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它不會影響對作品的解讀。
四、 合理定位閱讀目標
閱讀教學的目標定位要簡明、精要。對一篇文章的閱讀切忌要求學生面面俱到的去理解,什么寫作特點、語言特色、結構劃分、修辭賞析、情感體驗——鋪天蓋地的壓向學生,一堂課下來師生是疲憊不堪。閱讀教學,只要問題設計的精妙,一般也就一兩個問題即可達成了。只有簡明精要的目標定位才能體現個性化閱讀。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古人很早就已經懂得了個性化閱讀的道路,提出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多元化閱讀原則。個性化的閱讀活動是一種認識上的再提高、再創造,它要以文本信息系統為圓心,以作者的創作意圖為半徑,當然脫離了這個“圓”的理解不能說是正確的。教師應引導學生緊扣文本去構建新意,緊扣文本這個圓心,作適當延伸,使小圓變大,使個性化閱讀沿著原文文本——生發文本——超越文本的閱讀之路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教學 》.1995、第5期.
[2]《中學語文教與學 》.2008、第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