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廣平
摘 要:在初中地理學習中,讀圖是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必須引起老師的高度重視,讀圖能力的培養是學好地理的先決條件,不僅能夠讓學生牢記地理知識點,同時提高學生地理成績。本文通過總結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重要意義,并總結出合理的方案。
關鍵詞:初中地理;讀圖能力;培養探究
一、 引言
在中國義務教育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以及新課程理念的實施下,初中地理教學應當注重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并且有計劃地對學生地理讀圖能力進行專業訓練。在這一過程當中,教師應當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以滿足當下初中地理教學的要求。
二、 讀圖能力培養意義
(一) 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書本圖畫感興趣,初中生本身就是叛逆心理較強的群體,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容易對純理論文字性學科的學習產生厭惡感,如果課堂上學生不能對該學科產生基本的興趣,那么這一堂課的四十五分鐘教學注定將難有成果。對于這種情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至關重要了,于是在教學中加入地圖、地理照片等,不僅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地圖分析能力,從而提升地理成績。
(二) 幫助學生記憶
初中地理知識最大的特點是內容多、知識點雜亂,各個知識點之間有很多異同點,學生單從教材文字記憶起來容易弄混淆,所以學習地理不能依靠對教材文本的死記硬背,況且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借助地圖來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點,比如湖北省和廣東省的地理地勢分析,通過地圖的形象展示很容易作出區分。地圖不僅可以直觀地將抽象知識轉化到圖形上,有助于學生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學生記憶難點知識。例如問:俄羅斯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港口城市是什么?學生便結合地理地圖,確定俄羅斯在太平洋部分的地理位置,再加以尋找,即可確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因此,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記憶地理知識,并且達到過目不忘的程度。
(三) 加強對知識的理解
地圖作為地理信息傳遞的載體,表達內容十分豐富,這決定了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沒有地圖的課不能稱之為地理課。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注重通過對比的形式將知識灌輸到學生腦中,比如提到我國南方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時,同時舉出擁有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日本、澳大利亞的東部,又再通過比較列出我國北方的溫帶季風氣候與俄羅斯東南部氣候相同等,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地理知識,但是時間久了以后學生難免會記混,真正要做到讓學生對知識過目不忘,必須應用地圖教學,培養學生讀圖記圖的能力,進而使學生加強對知識的深刻理解,提高地理學科的成績。
三、 初中生對地理學科學習困難的原因
(一) 對地理學科特點不了解
所有的學科都有其自身的特點、靈魂,從地理學科的內容來看,是闡述地勢特點及分布、氣候特點及分布等,反映的是區域間的差異性,同時闡明了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正確關系和發展方向,所以,由此分析地理具有綜合性、空間性、實踐性、推理性、文明知識的交叉性等特點。初中生對地理的了解往往是停留在對地圖作用的理解,認為地理就是地名加上產物,所以學地理只要死記硬背就行。正是學生對地理學科特點的不了解,造成了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對地理缺乏興趣,從而影響地理成績。因此,在培養初中生學習地理讀圖之前,應當強化學生對地理學科進一步的了解與認知。
(二) 教師缺乏教學多樣性
地理新教材是順應課程改革下,在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思想下編寫的,不僅具有時代性和超前性,同時具備地理學科學習的實用性,符合當代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由于使用老教材時間過久,教師普遍不愿意摒棄傳統的教學思維和方式,甚至很多在教學開展中直接生搬硬套,久而久之,空洞乏味的教學方式將會影響學生學習地理的心態,難以讓學生再對地理學科產生積極性和學習動力。
(三) 學生地理思維品質差
思維品質包含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邏輯性、獨創性和敏捷性等特點,學生思維能力的高低主要體現在思維品質的差異上。在地理學科中,學生的思維品質通常存在思維的廣度不夠、深度不夠、變通性差等情況,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思考方向過于單一,受到定勢思維的束縛,缺乏探討精神,導致在地理學習中對知識探究的程度不夠,所學到的知識有限,有限的地理知識面影響了考試的發揮,從而阻礙了成績的提高。所以,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品質,教導學生從多面角度進行思考探究,學會舉一反三等。
四、 培養初中生地理學科讀圖能力建議
(一) 加強學生讀圖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階段,學生大多有叛逆心理,對于沒有興趣的學科往往束之高閣,不予理睬,導致學習成績下滑。在地理教學中,只有學生對讀圖感興趣,才會自主地去學習地理,因此,在老師進行地理教學之前,應當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尋找與學生的共鳴,將讀圖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對于中國地圖的輪廓,教師不應當一板一眼地畫出輪廓,而是可以先對學生進行詢問:“地圖上的中國像什么動物?”必然會引起學生反響,由此一來便可以一步步引導學生進行讀圖學習。還可以通過放映電影,加強學生對各個國家省市地域性、文化特色的了解,提高學生對于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 教會學生明確地圖的主題和類別
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清晰地意識到地圖所具備的不同的主題和類別,以及實際用途,這樣做的目的是解決學生初期存在的概念模糊的狀態,對于不同類型的、表達內容不同、表達意義不同的地圖加以區別和歸類,以此在地理教學的初期增強學生對學習地理的自主性和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提高學生的信心。一般初中生遇到的地圖主要有以下幾類:地理原理圖、自然景觀圖、地理分布圖、地理統計圖、人文景觀圖、剖面圖、地理漫畫、地理模式圖等。在讓學生在讀圖前,應當教導他們辨認地圖的主題和類別,認準地圖的意義和應用,進而做到準確的知識讀取。endprint
(三) 讀圖中注重文本的結合
初中生一開始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只看圖不看字的現象,許多學生喜歡地理自然景觀圖帶來的新鮮感,而忽略圖片相應介紹文字的重要性。圖文結合閱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清楚地理解地圖主題、內容、意義、應用等,還能加強學生對知識吸收的能力。
(四) 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讀圖方法
應對教學要點的不同,教師應當教導學生掌握這幾種讀圖方法:
1. 中心突破法: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快速讀出地圖的關鍵內容,并加以記憶,為之后讀圖畫圖等做準備。
2. 形狀記憶法:在教導學生讀圖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對不同圖形的形狀輪廓加以記憶,在學習實踐中可以更好利用學到的地圖知識點。
3. 對比歸納法:初中的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圖形存在相似點,相應的城市地形地勢圖,有對應的地名建筑圖,可以將相似的地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進行歸納對比,掌握準確的讀圖方式。
(五) 引領學生進入地圖環境
初中生正處于心理高速發展的時期,由于各方面的能力不足,又加之興趣的多變,導致自身表現能力的明顯不穩定性,這需要教師在培養學生讀圖、識圖、析圖的同時,還應多角度全方面地設立情境,進而激發學生對地圖的理解,穩定學生在課堂上的關注焦點。比如在“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課程學習中,教材畫的演示圖讓學生難以理解,這時需要教師在教學時,點一位學生上臺進行形體演示,可以要求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地球,演繹自轉現象,同時讓其他同學對此現象進行細心觀察和記錄,然后再點一位學生上臺,讓其扮演太陽的角色,讓兩人表演地球公轉的現象,這時重點讓其他同學監督,演繹地球的同學是否在公轉過程中已經全然忘記了自轉,由此啟發,將會加深所有同學的印象,學生將會主動積極地參與其中,不僅提高了學生讀圖的觀察能力,更在愉快輕松的課堂中掌握了地理知識,因此,教師應當學會引領學生走入地圖中,生動形象地學習讀圖。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的地理教學應當以理論講解知識為基礎,以提升學生地理思維品質為理念,對學生進行讀圖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和先進的教學理念,將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方法研究積極應用到實際教學中,讓學生在讀圖學習中提高地理學習成績,加強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華正林,趙琳.《初中地理讀圖能力培養方法初探》.《陜西教育》,2011,(03):35-36.
[2]劉玉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注意讀圖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08,(07):11-12.
[3]陳東,王浩文.《高效提問策略在初中地理讀圖教學中的應用》.《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09,(09):44-45.
[4]賈玉靜.淺談初中地理教學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