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崇柱
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表明,教師和學生分別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教學不僅僅是課程傳遞與執行的過程,更是課程創新與開發的過程。教學過程要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不斷構建與提升的過程,課堂也由此要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而要實現這一切,教師就必須讓課堂充滿靈動與活力,不斷地去生成。課堂生成不僅能給師生帶來意料之外的收獲,還能讓課堂呈現出波瀾起伏的動態之美,也只有課堂上的動態生成才能更好地實現政治教學的實效性、真實性和針對性。同時,課堂動態生成具有的不可預測性和即時性的特點,又能讓學生對課堂產生興趣和期待。
一、在精心預設中培育生成
時下,經常聽到的是“課堂因生成而精彩”,于是,就有許多教師認為,既然課堂是生成的,那么備課就可以簡化一些,只要粗略地設計一下就可以了,即使設計好了也沒有用,在課堂上都被學生“生成”亂了。殊不知,生成往往垂青那些有預設的人,沒有備課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哪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與動態生成?沒有備課時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哪有課堂上“生成性資源”的開發?預設是生成的基礎,“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事實證明,現實生活中的課堂教學大多是預設成功的,只有充分成功的預設,才會有生成的美麗。教師要想落實課程的新理念,達到本學科的培養目標,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具體落實到教學環節中去,就要對課堂進行整體布局和設計。
只有用心設計,才能為學生的“起興”蓄勢。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是教師在圍繞學生發展精心設計的基礎上,充分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課堂的高度靈活性、開放性,讓自己融入與學生一道共同“生成”的課堂。課堂教學既需要生成,又需要預設,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
二、在預設調整中促進生成
沒有生成的課堂是不精彩的課堂,但完全沒有預設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預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針對教學內容、結合教學目標進行思維加工及整合的過程,它很難做到盡善盡美。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有時為了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故意設置一定的懸念,留下思維想象的空間;有時課堂上故意讓學生暴露思維誤區,再加以針對性地分析解決,效果更好,學生的印象更深刻。也就是說預設要像書法作品一樣留有“布白”,才會有舒展的美、靈動的美,這種布白就是要為調整留有余地。如果我們的預設不給學生留有余地,而是牽著學生,按照自己預設的每一步走,不允許“節外生枝”,就不會有課程資源的生成。
只有周密施策,隨機應變,才能為學生的“乘興”搭臺。現實課堂上,很多教師用盡種種辦法,仍然時不時“節外生枝”,時不時又“旁逸斜出”。教師應結合學生的需要,調整預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張揚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在自己的點撥、引導下認同自己的觀點,豐富自己的觀點。
三、在平等對話中營造生成
“要以人為本”,這句話經常被提到,也得到了教師的認可,但在教學中卻經常被忽略,或者說我們許多教師的行為不能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要求以教材為媒介,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雙方地位平等,相互溝通、交流,彼此尊重,其樂融融。教師由傳統課堂上的“居高臨下”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要在課堂上體現出以人為本,教師就要有平等的民主思想,只有平等才能對話,也只有對話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靈感,從而生成有益于課堂教學的課程資源。教師要把課堂當作“一種思想、觀念不斷碰撞,精神、情感不斷交流,理想、信念不斷生成的過程”, 就必須放棄自己在課堂上很容易獲得的“話語霸權”,否則課堂不僅失去了靈動,也沒有了生成,而且還會“扼殺”學生的靈感和熱情。
有一次,我聽一位教師上公開課,是教學“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內容,有個環節是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八榮八恥”的認識,其中有個學生說:“我認為中學生沒有必要再這樣去學習它,在課堂上學習它的意義不大。”還沒等他說完,老師就問全班學生:“他的說法對嗎?”全班學生齊聲回答:“不對!”教師用自己的“話語權威”狠狠地給了他一棒,試想這樣的課堂還會靈動嗎?還會有靈感嗎?還會有平等的交流嗎?而課后我問這名學生為什么這樣想,他說:“道理大家都懂,只有落實在行動中才有意義,只是會說、會寫,而在生活中做不到,其實也是一種欺騙。”這番話難道不比教師的“我們應該……我們要……我們必須……”更有說服力、更讓學生信服嗎?正是教師的“語霸”習慣、缺乏平等對話的意識使得生成與課堂擦肩而過。
我們應努力創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環境,即要創造互動對話的氛圍和動態開放的時空。初中分片教研活動中,一位教師在講到七年級《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課時,讓學生自由發言,一名學生提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此語一出,全班愕然,因為它是書上一小節的標題。“請談談你的看法。”老師面帶微笑地說。“我認為這種說法太自私了,它的意思像是說只有人人都為我著想、為我服務,我才會為別人服務。而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多為別人著想、為大家著想,只有這樣,才會像歌中唱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會變成美好的人間,每個人也就會感受到他人給予的愛,所以應該說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話音剛落,教室里已是掌聲一片。試想,如果沒有了平等對話,還會有學生的靈感萌發嗎?我們要想政治課堂教學有一定的自由度,就要努力營造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
四、在“教學機智”中獲得生成
課堂是靈動的、是充滿變化的。突發事件及學生創造性思維火花的閃現,都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教育點”。如何處理好這些“意外”,是對教師教學機智的一個考驗。在教學實踐中,這些“意外”本身就是隨著教學進程的推進而產生的,而處理好這些“意外”的教師的教學機智就是一種智慧,是教師知識能力和經驗的積累。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不論教育者是怎樣地研究教育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而教師的教學機智往往是從課堂中的“突發事件”表現出來,能靈活果斷地采取恰當有效的策略與措施,既有益于“突發事件”的解決,又能推進教學過程在具體情境中的動態生成。如在教學《樹立法治觀念》的內容時,我要求學生結合自身實際,上臺表演生活中常見的不依法處理問題的事例,有一組學生表演的是學生在家打游戲,爸爸懲罰他站在墻角,不給吃飯。我接著問:“對爸爸的這種行為你是怎么想的?”本來我以為學生肯定會回答是自己做錯了,自己應該理解爸爸。不料該生卻說:“恨死爸爸了,憑什么就允許他自己打游戲,我就不能打一會兒?”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心想,這恐怕是很多學生的共同想法。于是在小品表演完之后,我馬上提出了三個問題:中學生打游戲對不對?爸爸的行為對不對?面對這種情況中學生應該怎么辦?三個問題拋出后,引起了全班學生激烈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及時加以引導,在得出結論后,又借機將知識升華提高,上升到人際關系的處理及如何對待父母、老師等,及時捕捉情感教育的時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總之,關注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倡導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就是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只有為學生提供生成的課堂,才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天空中翱翔;只有教師對課堂上這些生成性因素進行巧妙把握,才能提升我們課堂教學的價值,才能使我們的課堂充滿靈動,也才能讓學生的靈性得以真正釋放。讓我們在“預設”中體現教師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現師生智慧的火花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