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艷艷
摘 要:小學數學作為小學生接受數學教育的初始階段,其對于小學生在小學時期邏輯思維與發散思維的形成和培養具重要作用。為進一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思維,文章通過對發散思維的相關概念進行簡要闡述,進而針對當前小學數學課堂學生發散思維培養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發散性思維培養;問題;對策
發散思維的形成和發展使學生的知識視野得到了進一步擴大,同時,也優化了學生原有的知識構造,有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與運用。但就現階段而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尚未充分認識到發散思維的培養對教學和學生學科學習與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導致基于前后知識跳躍性增強和教材結構與學生知識結構關聯性缺失等問題,既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又不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一、小學數學課堂學生發散性思維培養的問題
1.文本語言形式的跳躍性不利于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文本語言形式的跳躍性是阻礙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問題的重要表現。對小學數學教材進行分析可知,其相關數學知識的表達形式大都以文本為主,而文本語言表達的簡潔性也是數學教學內容的局限性,即教師以課本為依據,將文本知識以語言或例子的形式予以表述,這種單純基于文本的描述或列舉表達則直接制約了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形成。例如,在《直線、射線和線段的認識》這一課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以及“兩點能且只能確定一條直線”這兩個公理的講解大都以文字描述為主,缺乏必要的圖文說明,從而使學生難以在實踐中了解公理的真正含義。此外,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本文知識的跳躍性也不利于教師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如蘇教版小學五年級教材中,在學習認識小數和小數的加減法之后,教材并未將小數的乘除法內容予以安排,而是在中間穿插了“找規律”與“解決問題策略”等相關教學內容。這并不利于學生后續對小數乘除法的學習,同時,也可能導致學生遺忘之前學習的關于小數方面的知識,既阻礙了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回憶與應用,又不利于學生以已學知識為基礎,理解和運用新知識,對其發散思維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嚴重制約[1]。
2.教材結構與學生知識結構的差異阻礙發散性思維的形成
小學數學教材結構所呈現的知識具有較強的概括性、抽象性,同時,相關知識轉換的跳躍性也較強,這就要求教師應在全面且準確把握教材結構的基礎上,結合學生自身的知識結構與認知水平因材施教,在知識的結合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但就現階段而言,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并未認識到教材結構與學生知識結構間的差異,從而一味地根據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進行機械化教學,阻礙了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例如,在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材中,第一課為《認識負數》,而后幾個章節均與面積的計算相關,之后,又安排了小數的認識和學習。由此可見,教材結構的安排并不科學,章節間缺少聯系。對于小學生而言,其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有限,并不能完全適應教材結構的跳躍性變化,加之教師缺少對各相關知識與學生既有知識結構的串聯,在降低教學效果的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2]。
3.數學知識的繁雜性增加了學生發散性思維培養的難度
發散性思維的一個顯著特點,即流暢性,強調觀念的自由發揮。但就現階段而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知識相對繁雜且抽象性較強,這對于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要想對繁雜且抽象的知識予以理解和應用是較為困難的,此時,學生發散思維的流暢性則會受阻,這就要求教師應將現有的教材知識轉變為生動、直觀的學習材料,從而提高教學的流暢性并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對抽象、繁雜的知識予以了解,為其發散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奠定基礎。然而,目前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出于對課程準備工作復雜性的考慮,并未真正將相關課件的制作和多媒體教學方法納入到課堂教學和學生發散性思維培養的教學當中,從而制約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和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3]。
二、小學數學課堂學生發散性思維培養的策略
1.加強對前后知識的結構化聯系
加強對教材前后知識的結構化聯系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首要辦法。一方面,教師應在充分認識到加強教材前后知識的結構化關聯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重要性的基礎上,將教材前后知識的結構化關聯工作納入到課堂教學任務和學生發散性思維培養工作中來。另一方面,對于教材中涉及的文本跳躍性內容,教師應人為地加強對前后內容的結構化關聯,例如,在蘇教版小學五年級教材中,在“認識小數”和“小數的加減法”后,雖然教材的內容是“找規律”與“解決問題策略”等相關內容,但為了加強前后知識的聯系,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教師可將之后的“小數的乘除法”內容安排到“小數加減法”之后,從整體上提高學生小數知識的理解能力并促進其以已學知識為基礎,形成關于小數學習的發散性思維。
2.將教材結構與學生知識結構的關聯
將教材結構與學生的知識結構相關聯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小學數學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教材結構與學生知識的關聯性對學生發散性思維培養工作的重要性,通過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知識結構,特別是生活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在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能力的基礎上,使其結合自身知識結構拓展思維,促使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散思維的形成與不斷發展。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教材的《認識分數》這一知識的教學過程中,當引入分數的概念時,教師切忌從抽象的符號方面切入,而應從分數的內涵出發,使學生理解分數是以對物體的平均劃分為基礎而產生的。通過組織課堂活動,使學生將一個整體的物體平均分為若干部分,進而在描述部分與整體間關系的過程中引入分數概念,加強教材結構與學生認知的結合,促使學生以同樣的方法和技巧去理解和學習其他相關知識,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以提升和發展。
3.刪繁就簡,激發學生求知欲
刪繁就簡,激發學生求知欲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重要辦法。對于當前教材設置復雜的情況,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將相關知識點以更加形象、直觀的形式呈現到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并在激發其求知欲的同時,使學生掌握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更多方式方法,促使其形成發散性思維。還需說明的是,思維惰性是制約發散性思維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對思維積極性的培養是發散思維培養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意激發學生思考及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幻燈片的形式向學生提出連加算式“3+3+3=”,進而讓學生將其改寫成乘法算式,而后,再提出“3+3+3+2+2+2=”,讓學生再改寫,進而在算式改寫過程中,以幻燈片激發學生興趣,并以相同和不同算子的算式改寫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而激發其對新知識、新方法的思考和學習,促進其發散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 斌.淺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科學教育,2010(2):34-35.
[2]張淑芳.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3):49.
[3]林丹茹.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2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