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新紅
摘要:本文重點闡述分層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分層教學模式 高中數學教學
高中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思維性較強的學科,也是高中階段的重要學科.要掌握高中數學知識,學生既要有發散性的思維,還要有堅實的數學基礎.對于高中生而言,高中數學是一門比較難學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有些學生遇到許多困難,產生了學習數學的畏懼心理.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有些學生的數學基礎比較薄弱,難以和老師的教學思路同步,長期如此,就會失去學習興趣.因此,當前教育界最關注的課題之一是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深入理解與熟練掌握高中數學知識.近年來,教育界一直致力于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并推廣應用分層教學模式.分層教學模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依據處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的學習情況,科學合理地制定具有差異性的教學目標,并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所有學生的學習水平都得到提高.開展分層教學的目的是,滿足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使優秀學生更加優秀、后進生獲得更好的發展.如此一來,既能滿足處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的具體需求,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一、教材內容分層次
在學習數學基本知識的過程中,因為是在全班開展同步學習,所以教學內容的選取標準應以B、C 學習層次學生的掌握水平進行學習目標定位,通常的教學要求僅是能進行記憶與理解,并懂得簡單的實際運用.如果想安排給A、B學習層次學生部分具有啟發性的題目,也不應占用太多的時間,不應安排開放性的較難的題目,其教學目的是使全體學生都能奠定堅實的學習基礎.在上復習課與練習課時,大多數學生已經理解與掌握了相關的基礎知識,如果依據相同的學習層次開展教學,就會讓處于A 學習層次的學生明顯感到學習內容簡單,讓處于C學習層次的學生感到學習內容較難.因此,教師可以將一節課劃分為公共活動、分組活動兩個學習階段,并將共同與分層的教學內容充分體現在所設計的教案中.公共活動學習階段的教材標準是依據 B、C 學習層次學生的實際要求來展開;在分組活動學習階段,對于A學習層次的學生應增加部分開放性的能力題,對于 B、C 學習層次的學生應重點進行鞏固練習.
二、課堂提問分層次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有針對性地設問,激發處于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思維,提高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講解知識過程中的提問,教師應多提問B學習層次的學生,使他們改進與完善自身的認識方面的不足.在學習難點與重點知識時,教師應體現A學習層次的學生的學習優勢,對A學習層次的學生提出一些開放性問題,并在他們的解答過程中啟發所有學生的思維.在課堂提問時,教師應用不同的知識內容,做到分層次提問.比如,在提問 C學習層次的學生時,教師應提出基礎性的、簡單的問題,以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在提問 A學習層次的學生時,教師應提出較難的問題,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將問題劃分為基礎的認知了解、中層的理解掌握、高層的整體分析三個層次,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檢測內容分層次
分層檢測是指,教師依據處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應設計出相關的檢測內容,并讓學生自主選擇試卷.通常分層檢測有“同卷分做”與“分卷分做”兩種方法.“同卷分做”是在同一試卷中涵蓋了與A 、B、C學習層次教學目標相互對應的三個層次的考題,即是分別為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設置低層的基礎題、中層的提高題、高層的深化題,并應用分層評分的方法.在測試過程中,要求 C 學習層次學生解答基礎題,要求B 學習層次學生解答中、低層次的試題,要求A學習層次學生解答所有層次的試題.利用不同層次的考試方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分卷分做”是指,設計各不相同的三種試卷提供給處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進行解答.可由學生自主選擇考卷層次,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總之,分層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處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張龍.分層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理化學習(教育理論版),201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