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克明
教授級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寧夏有突出貢獻的專業(yè)技術(shù)人才,全國優(yōu)秀教師,全國校園文學指導名師,全國中學語文“學術(shù)先鋒人物”,“知識型職工標兵”,民進全國先進個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教育名刊《語文教學通訊》《教師》封面人物,《人民教育》“名師人生”專欄人物,《教師博覽》“人物志”欄目人物,全國教師文學研究中心常務理事,中國校園文學委員會常務理事……這一連串閃光的桂冠與頭銜,無論哪一個屬于某一人,都是值得驕傲與自豪的。然而,它們卻集于一人之身。
這個人,就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吉中學語文教師趙炳庭。
趙老師曾出版過一本散文集,名為《懷念一棵樹》。他自己,就是一棵植根西部教育的樹,一棵峭拔而豐茂的樹。
成長:立根原在破巖中
樹到參天得益于肥沃的土壤與豐沛的養(yǎng)分,而趙炳庭成長為享譽海內(nèi)的名師并不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
他出生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南部山區(qū)的一個小山村,祖輩以土地為本,以農(nóng)耕為生,家境是貧苦的,初中剛畢業(yè)便手執(zhí)羊鞭上山做了“羊倌”,每天坐在山崗上眺望天空與大山。他想將自己的視力投向遠方,但溝壑縱橫、連綿起伏的山嶺又將他有限的視力撞了回來,就像貧窮擋住了他的求學之路一樣。漸漸地,他的情緒穩(wěn)定下來,和別的牧羊娃不一樣,他一邊放羊一邊抱著書本在山崗上讀,如癡如醉、樂而忘返,被鄉(xiāng)鄰們送雅號“書癡”。就這樣,他這個“書癡”系統(tǒng)地自學完了高中的全部課程。
他的“書癡”舉動引起人們的議論,也引起他小學的班主任李鴻儒的關(guān)注。村辦小學缺少一名民辦老師,趙炳庭是最合適的人選,但由于家庭成分問題,人們對他能否到學校任教爭論不休。這時,已身為校長的李鴻儒站出來說:“在學校,炳庭是一個又‘紅又‘專的好學生,他到學校來教書,我和家長們都放心!”老校長力排眾議,讓趙炳庭由一個農(nóng)民成為“老師”,也讓他找到了命運支撐點。
他知道“教師”在農(nóng)民心中的神圣位置,得用學識與品質(zhì)去養(yǎng)護“神圣”二字。初上杏壇,他還不會講課,但他把熱情與激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贏得了聽課的老教師頷首贊許;他備課、上課、批作業(yè),身邊總圍著學生,給校園帶來了新鮮的氣息。老校長覺得趙炳庭會成為一個好教師,就想給他“轉(zhuǎn)正”,誰料想,上報了幾次都是泥牛入海,問題還是出在他的家庭成分上。盡管如此,趙炳庭依然對生活充滿希望,沒有動搖對事業(yè)的追求,沒有喪失對人生、對理想的信心。正是這樣的人生信念,使得他在恢復高考的第一個春天順利地跨進師范學院的大門,成了一名“準教師”。
大學畢業(yè)后,趙炳庭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簡陋的鄉(xiāng)村中學,那是20世紀80年代西部典型的農(nóng)村學校,教學設施不夠齊全,教學資源嚴重匱乏,生活環(huán)境十分艱苦。趙炳庭老師不怕苦,也沒有畏難,而是把那里當作自己人生之旅的“桃花源”,他鼓勵學生讀書,領(lǐng)著學生讀山川、讀貧窮、讀想象、讀人生、讀文化、讀文明。如此一來,不但滋潤了學生的心田,而且拓寬了他自己的生命時空,充盈了他的教學天地,一個個理性世界和情感世界不斷映現(xiàn)在他的教學中,在課堂里他一次次催發(fā)痛苦和喜悅,制造眼淚和笑聲。
趙炳庭老師因教而成名,也迎來了新的挑戰(zhàn)。1984年,組織上調(diào)他到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吉縣回民中學任教,接了一個人人畏懼的“困難班”——據(jù)說,這個全校“有名”的班,一年里“氣”跑了三位班主任。當趙老師走進這個班時,著實怔了一下。全班42名學生,一齊給他鼓倒掌,有的學生甚至用腳剁地,嗷嗷亂叫。面對這種令人尷尬的“歡迎”方式,趙老師卻面帶微笑,目光祥和,慈父般的眼神落在每個學生的臉上,轉(zhuǎn)身在黑板上很用力地書寫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彎下腰去給42名學生深深鞠了一個躬。沒有批評懲罰,沒有“殺雞儆猴”,整個教室一下子鴉雀無聲。此后,趙老師通過走進寢室與學生談心,騎自行車走街串巷家訪,用行動感染每一個學生。一個學年過去,這個所謂的“困難班”,竟變成了優(yōu)秀班集體。正像學生在畢業(yè)時說的:“不是趙老師降服了我們,是我們佩服趙老師,是趙老師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我們。”
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趙炳庭就是在經(jīng)受住種種困苦考驗中,成長為一棵傲然挺立的樹。
追夢:咬定青山不放松
趙炳庭老師給《教師博覽》雜志“人物志”欄目撰寫過一篇文章,標題是《種我們的園地要緊》。40個春秋以來,無論是在初為人師的民師階段、師范學院讀書期間,還是在縣城中學任教,他都是心無旁騖地種好自己的園地,追求自己的教育夢想,就像一棵執(zhí)著的松樹,咬定青山不放松。
寧夏理工學院薛青峰教授在評《趙炳庭教寫作》一書時,概括出趙老師的“四個堅守”:一是他愛讀書,愛寫作。堅守手不釋卷,堅守與學生一起寫同題“下水”作文,這是他成功的“兩翼”。二是他愛語文、愛文學。堅守數(shù)十年開展文學社團活動,以校園文學刊物《月窗》為陣地,輻射《六盤山》文學雜志以及“語文報”杯、中華“圣陶杯”作文大賽,實行開放式的文學教學大課堂活動,練就了“一個好筆頭”,翻卷出“一條好舌頭”,在文學世界里與學生亦師亦友,亦喜亦憂,感知生活,共同創(chuàng)作,共同進步,這是他成功的“兩個法寶”。三是他愛知識、愛思考。堅守督促學生寫觀察日記、寫生活隨筆、寫“作文后記”,安排部署學生參加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帶領(lǐng)學生采風,寫真情文章,告別虛假作文;堅守學術(shù)研究,不斷將日常教學的點滴思考升華為學術(shù)研究論文,以作家和學者的姿態(tài)實施教學,構(gòu)建起自己教師生涯的學術(shù)和文學兩個陣地。四是他愛課堂、愛學生。堅守在課改第一線,給學生推薦經(jīng)典名著,指導學生讀雜書,吸收多元文化,給學生印發(fā)“閱讀指南”,編發(fā)《時文選讀》,帶領(lǐng)學生與作家進行心靈對話。堅守身教重于言教,注重理論學養(yǎng),更注重寫作實踐。這是他成功的兩個能力。
趙老師確實具有這樣的堅守精神。他信奉一個真諦:愛事業(yè)、愛學生是教師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原動力;只有播下愛的種子,才能得到真的收獲;教師從事的是“陽光事業(yè)”“未來工程”,今天付出一分的情,明天會得到無限的愛。endprint
他以滿腔的愛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教育夢想,讓希望照亮內(nèi)心。他認為人不能僅僅為了物質(zhì)而活,更要有精神追求,人的正能量不在貪婪的索取,不在安于現(xiàn)狀的懶惰,不在默默無聞的平庸,而在不斷耕耘中務實,在不斷進取中發(fā)展,在不斷展示中完善;讓書香與生命同行,他在鄉(xiāng)村學校任教時,身居陋室,獨對青燈,沉醉書香之中,讀中外文學名著,讀中外教育教學論叢,并以“進步,從讀書開始”來影響帶動學生,努力讓學生的心靈積淀成為永恒;讓語文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他從“嚴師”中悟出,教師面對的是學生,是活生生的人,需要與學生有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流,這樣才能讓學生迸發(fā)智慧的火花,于是立下規(guī)矩并躬行之:“多一點平等,少一點威嚴;多一點關(guān)愛,少一點冷漠;多一點傾聽,少一點說教;多一點激勵,少一點斥責”,他的語文課既生動——引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熱愛文本,又嚴謹——教給學生準確無誤的知識。
執(zhí)教《阿房宮賦》,促使趙老師不能停止自己的腳步。那是他剛調(diào)到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吉縣第一中學的第一次公開課,學校主管教學的校長坐在前排靠近走廊的地方,不看老師“表演”,只看學生“表情”。 這節(jié)課,趙老師正確分析了文本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準確運用了文本解讀策略,真正讓學生走進文本的世界,把每一個學生的情緒和思想都調(diào)動了起來。課后,聽課的老師個個蹺起大拇指,老校長也投來贊許的目光:“你這節(jié)課很不錯,以后平時都要常上這樣的課!”校長的話讓他陷入沉思:這節(jié)課自己是下足了功夫;可是,以后的每堂課都能不能像展示課一樣用心去上呢?他當即寫下這樣的教育手記:“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可以通過努力達到,而要上好一輩子的語文課實在是件極不容易的事。古人常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從今天開始,我會把每堂課都上成公開課。”此后,“每堂課都是公開課”就成了他的座右銘,他也真的把每堂課都上成了一樣精彩的公開課。
趙老師的追求是高遠的,不只是為成一名會上課的老師,而是要做一個有思想的耕耘者。在寧夏教育學院進修時,他就在深入思考“語文姓什么”的問題時,曾在教學筆記上寫道:“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問題、帶著問題教語文,把語文的觸角伸向社會,就知道語文姓什么了,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語文,語文的名字叫生活。”他的筆記本上還密密麻麻地留下了思考的印跡,語文能力與素養(yǎng)、語文與時代、語文與日常生活、語言與文學、應試教育與語文訓練等。
他在反思中還發(fā)現(xiàn),要教學生學好語文,唯一的途徑是多讀多寫,讓能力和素養(yǎng)在日積月累中“生成”,除此,別無什么“立竿見影”“多快好省”的捷徑可走。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他除了給他們推薦閱讀書目,還利用課余時間和自習時間,開設了唐宋詩詞欣賞、現(xiàn)當代作品欣賞以及小說美學等講座,引導學生走向文學藝術(shù)的殿堂。
從1994年起,趙老師還在高三這個敏感的“雷區(qū)”大膽進行嘗試和摸索。其主要方法和途徑是向?qū)W生推薦內(nèi)容豐富、類型多樣、人文性較強的時文、雜志,并開展讀刊評刊、課前演講等活動。每周讓學生選擇抄寫一篇自己喜歡的作品,并給予點評,寫出喜歡的理由,每周由一名學生給全班推薦自己欣賞的好文章,要求寫出推薦語,印發(fā)全班閱讀。通過閱讀,學生增強了語感,豐厚了文化底蘊,積累了素材,建立了知識儲備倉庫。
為了克服學生對寫作的恐懼感和神秘感,趙老師把學生引入奇妙的大自然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讓學生與自然、社會“對話”。他與學生們一道走出課堂小天地,融入社會大課堂,與學生走訪中國西部神奇的丹霞地貌區(qū)火石寨,游覽鑿建于北魏、興盛于唐的云臺山、石寺山、禪佛寺等石窟壁畫、石雕……每到一處,師生盡情游賞,暢談感受,或即興演講,或賦詩著文。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就組建了當?shù)氐谝粋€中學生文學社團——月窗文學社,社刊《月窗》成為語文課堂的延伸和補充,成了學生們誕生理想、追逐夢想的地方。文學社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fā)了學生寫作熱情,許多社員的作品在《語文報》《中學生》《語文世界》等報刊發(fā)表,月窗文學社還多次被團中央學校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評為“全國校園文學社五十佳”“全國校園十佳文學社”“全國示范校園文學社”。
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趙炳庭老師緊盯著語文教育,逐夢的步子越走越遠,他還申報了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新課程改革與校園文學研究”,把求索的目光不斷投向新的領(lǐng)域。
峭立:老樹春深更著花
歲月在趙炳庭老師探索的腳步聲中靜靜流淌,也在他的臉上悄悄留下印痕,雖然已經(jīng)年屆花甲,但是他的逐夢熱情依然不減,就像一棵老而更壯的樹,枝枝綴滿耀眼的花朵。
近年來,趙老師在總結(jié)提升自己的語文教育思想,尤其是獨特的大語文教育觀、“開放、有趣、靈動、樸實”的教學風格與理念。他曾主持和參與“十五”國家級課題“素質(zhì)教育與校園文學研究”、“十一五”教育部重點課題“新課程改革與校園文學研究”、“十二五” 教育部重點課題“校園文學與新課標寫作研究”,有很多實驗研究成果都在進一步的開發(fā)與升華之中。近些年,他有500余篇教研文章發(fā)表于《中國教育報》《語文報》《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與研究》等40多家專業(yè)報刊,專著《懷念一棵樹》《趙炳庭教寫作》分別由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心出版社出版,策劃主編出版的校本教材有《鄉(xiāng)韻》《月窗揚帆》《西部月窗》《精品作文導寫》《花開有聲》等,其中《精品作文導寫》獲得“全國校園文學教學成果”一等獎。
作為馳名國內(nèi)的語文名師、教研專家,趙老師經(jīng)常受邀撰稿、講學,給各級教育部門舉辦的教師繼續(xù)教育培訓班開課。他總會講自己的教研選擇,講自己的心路歷程,講自己幾十年探索出的語文教育思想。他常常這樣跟年輕的教師們說:學校就是研究中心,教室就是研究室,自己就是研究者,學生和教材就是研究素材。一名教師,要想讓教研成為自己的生存常態(tài),并以此促進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使自己成為“研究型教師”,需要建立四種基本的“意識”。一是教、研一體化意識。“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教的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就是按照規(guī)律、按照理論實施的過程;研究的過程就是教的過程,就是教學研究的實踐過程,就是驗證教研效能的過程,就是完善并提高教學效果的過程。二是問題意識。問題是研究課題的基礎(chǔ),不能發(fā)現(xiàn)問題,就無從構(gòu)建有意義的研究課題。應該從大量天天接觸、參與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去尋找貼近課堂教學的問題,尋找讓教師感到親切、能引起共鳴和思考的問題,尋找教師感到困惑的問題,并通過教研來解決這些問題,把教學問題科研化。三是實踐意識。教育教學研究要通過研究形成理念,再用它來指導教育教學實踐,變成實實在在的教學成果。具體實施中可從規(guī)范備課環(huán)節(jié)開始,抓教學常規(guī);抓課堂結(jié)構(gòu)設計,抓教學效率;從規(guī)范課題建設開始,抓課題篩選;抓過程管理,抓成果鑒定;從提高教學質(zhì)量入手,研究學生的基礎(chǔ),研究教材的內(nèi)容與處理方式;研究教與學的方法;研究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途徑,研究選修課的指導策略,研究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措施。四是名師意識。學校可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教師提出不同的自我成長目標。青年教師研究的重點是如何站穩(wěn)講臺;骨干教師要不斷在實踐中完善自己,在競爭中提高自己;學科帶頭人和特級教師,通過課題研究,以師帶徒、師徒結(jié)對、師徒互動,不斷總結(jié)和豐富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凸顯自己的教育思想,逐步形成獨樹一幟的教學風格。
趙炳庭老師,這棵峭立于西部教育園地的樹,依然滋養(yǎng)著西部教育,也在滋養(yǎng)著中國教育,正在催生語文教育園地里的樹樹新花。
(作者單位:安徽省霍邱縣第一中學)
(策劃編輯:譚志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