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憲隆
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利用多種方法進行閱讀教學,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通過比較,進行閱讀能力培養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比較分析,可以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達到掌握學習內容的目的。
在我們農村現用的小學教材中,體裁相同而主題不同的文章、主題相同而體裁不同的文章、同一體裁和主題而選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過比較閱讀來了解其內容,揣摩其技巧。如《張石匠拜師》與《萬年牢》,同是寫人,都是表現了“技藝高超”這一主題,但告訴我們的道理卻是不相同的。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自讀、分析,便會得出結論。《張石匠拜師》中,寫了張石匠技藝高超,但小伙子的手藝更好,說明一個人即使有高超的技藝也不能驕傲自滿,因為“天外有天,藝無止境”。而《萬年牢》中則通過寫父親技藝高超,教“我”做萬年牢,也就是教“我”要做個可靠的人、實實在在的人。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講究認真、講究實在。通過上述閱讀,學生在比較中學會辨別,在比較中抓住特點,在比較中培養能力,受益匪淺。
二、教師提問,進行閱讀能力培養
教師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學生明確提出若干個帶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以自讀的形式循文求義:從課文中尋找答案,畫出要點,以便在課堂中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求解性閱讀。這種閱讀能否有收獲,關鍵在于教師提出的問題的難易程度。過易則缺乏思考性,學生往往會覺得“易如反掌”;過難則思而不得,讀而不知所措,學生會產生畏難情緒,喪失信心。因此,教師一定要掌握難易程度,如果課文確實比較難理解,則可以提出幾個階梯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求正確的答案。比如,在教學《中獎那天》時,可以先板書幾道思考題讓學生自讀:①為什么父親中獎了,開著獎品奔馳車緩緩駛過擁擠的大街時,卻“神情嚴肅”,看不出中獎的喜悅呢?②父親面臨一個什么道德難題呢?③父親是怎么做的呢?④你怎么評價父親?⑤你讀了這個故事有什么啟發?學生根據思考題,認真閱讀課文,既抓住了主要內容,又知道了父親中獎卻高興不起來的原因。從而告訴我們,誠信是人的精神財富,它比物質財富更為珍貴。通過提問和引導,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多注意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去尋找答案、去感受情感,達到自學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學生質疑,進行閱讀能力培養
小學生經過幾年的啟蒙教育,已經走出了思維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們有了完全屬于自己的思維方式,對遇到的問題也有了自己的判斷和質疑。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這個過程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教師可以利用教學內容,鼓勵學生提一些自己認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剛開始可能學生提不出多少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引導。隨著教師有意識、有目的的訓練,學生慢慢地就會提出質量較高的問題。學生在閱讀中質疑,其實目的就是通過閱讀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達到自學課文內容的要求。
比如,《難忘的八個字》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一名殘疾的小女孩在學校面對別人異樣的目光時,自己只能強忍著,但她的老師卻非常關愛她,給予她莫大的鼓舞的故事。這篇課文非常感人,讓人深深感受到一個殘疾人的心聲。于是在教學中,我提出了問題:“為什么老師倫納德夫人說的‘我希望你是我女兒這八個字讓小女孩難忘呢?對于這樣的老師和語言,同學們還可以提出什么問題呢?”由于師生關系的話題學生非常熟悉,一下子課堂就熱鬧起來了。大家都議論紛紛,爭相發表自己的看法。最終,學生們都認為倫納德夫人說的八個字撫慰了小女孩幼小的心靈,從而改變了她對人生的看法。這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懷一份感激之情去面對生活。因此,教師要講究技巧去引導學生釋疑。有些疑問小學生不容易理解,沒有教師的引導是很難想出來的。然而, 引導歸引導,課堂閱讀終究還是要學生自己動腦,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四、總結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重要的任務。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經常啟發,逐步引導,采取有效的閱讀措施,通過比較、提問、質疑等,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容縣縣底鎮中心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