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迪鋒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生物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國家、社會和個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對生物學科加強德育滲透不僅僅是學科教學的要求、學校德育的要求,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而課堂則是學生思想道德品質養成的主渠道、主陣地,生物學科教師要積極踐行新課程標準,善于利用好課內課外,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強化學生的思想品德建設。
一、利用教材強化德育滲透
立德樹人是我們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要求我們不僅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要“傳道”,傳社會主義的“道”,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給學生,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就需要我們利用好教材、研究好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各種德育因素,強化德育活動。
(1)人文關懷滲透。物種內部存在著一種既互助又斗爭的關系,我們把它稱為“種內關系”。我講解“種內互助”概念時,運用講故事的方式,突出人文關懷的滲透。故事是這樣的:森林中,大火包圍了一群螞蟻,眼看火勢越來越猛,其中一只螞蟻急中生智,大喊一聲:“抱在一起沖出去!”結果,螞蟻們抱成了一團,從火中滾了出來。我提問:“螞蟻沖出包圍靠的是什么?”“團結互助。”“對,因為團結就是力量,互助就是力量!”我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小到一個生物群種、一個家庭,大到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只有建立一種平等、和諧、互助的關系,才會穩定發展、和諧共生。
(2)傳遞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無處不在,生物學科也不例外。例如,我講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時,講到我國國土面積大,人口多,物種多,生態復雜,環境復雜,尤其是近年來大力推進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同時,也破壞了環境,造成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因此,保護環境是一項基本的國策,也是每個學生肩負的歷史責任。我重點挖掘教材中提到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跡,雜交水稻高產的課題研究是袁隆平的一生追求,2016年其團隊研究的雜交水稻將畝產突破2000已變為現實,但他還有更高的追求,要把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他不僅僅解決了人類的吃飯問題,更體現了一名中國科學家更高的精神追求和為世界做出的貢獻,袁隆平的事跡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3)法制教育。生物學科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我國的立法逐漸完備,各項法律法規的完善,給我們生物教學內容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將這些法律適時引入課堂,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使其樹立遵紀守法的觀念,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在社會上做一名遵紀守法的現代公民,為法制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4)精神、方法和態度的教育。這是實現三維教學目標的需要,其中科學獻身精神教育,重點要宣傳科學家的研究故事、研究歷程,通過對真理和科學的追求彰顯出的優秀品質和精神;方法和態度的教育,要重點結合生物學歷史,加強生物學思想教育,加強對真理追求的探索,加強科學與非科學之間的斗爭學習,讓學生從中學到科學的方法和態度。例如,對“生物進化論”的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形成生物不斷演化的思想,還可以加深學生的認知,生物進化是物種演變而非物種進步,物種與物種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共同形成一個大系統,人類只不過是自然界眾多物種的一個分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對學生的精神、方法和態度影響巨大。
二、實踐活動突出德育滲透
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品德的形成是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一方面,教師要開展一系列與生物教學有關的實踐活動,通過活動教育、影響、感染學生,發揮外因的影響作用;另一方面,學生要自覺加強思想涵養教育,自覺抵制假、丑、惡,弘揚真、善、美,抵制負能量,弘揚正能量,發揮內因的關鍵作用。生物教學離不開科學的實驗、調查研究等活動,通過課內外活動培養學生求真務實、嚴謹治學、一絲不茍、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和永不言棄、永不服輸的精神。
(1)調查研究。通過野外調查和研究,學生與學生之間組成聯合調查小組,培養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團隊精神,培養吃苦耐勞、熱愛自然的情懷。
(2)參觀實習基地。通過對生物實習基地的參觀訪問,學生認識到人的力量是無窮的,真理來源于實踐;學習群眾身上優秀的品質,樹立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的思想。
(3)栽培實驗。通過生物栽培試驗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收集、運用科學數據的精神,培養他們遇到困難時頑強的毅力、百折不撓的精神。
(4)開展與生物有關的專題活動。通過開展與生物有關的世界環境日、世界人口日、世界土地日、世界無煙日、世界衛生日、中國植樹節等重大節日紀念活動,使學生樹立強烈的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和歷史使命感。
總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生思想品德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我們要善于利用生物課堂內外,利用教材、挖掘教材,強化德育滲透,通過實踐活動突出德育滲透,使學生提升自己的涵養修為,達到以德育為首的教育目的。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第六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