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紅
【摘 要】對于中等職業學校而言,開設會計電算化這門課程的首要目標是培養會計實務人員,解決社會實踐中對初級會計實務人員的需求問題。因為中等職業學校本身以及該課程特有的屬性,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應當以正確的教學目標為導向,改革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緊跟社會實踐的發展,及時補充更新教學內容。此外,還要注意在課程設置上加大實驗課的比重,務實而不務虛。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會計電算化;教學導向
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會計電算化在會計領域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由于中等職業學校在開設這項課程時存在一些弊端,如開設此課程普遍較晚,基礎較差,學生起點低,教師經驗欠缺等,所以在此課程的設置、教學計劃的制定、教材的編寫、教學重點等方面,與實踐的需求相比,往往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無論在教材方面、教師的認知方面,還是在學生對于該課程的認知方面,各方面都不存在統一的認識。筆者根據自身的經驗和研究,總結出出現這種現象的幾個原因。
1 課程目標定位偏差,培養目標不明確
很多人認為,會計電算化是一門跨專業課程,所以缺乏跨專業背景的教師是這門課程教學質量不佳的根本原因。但是筆者認為,這門課程的重心仍是會計,所以其主要教學目的是要讓學生成為能夠掌握電算化方法的會計人才。具體而言,其要求為:第一,學生首先應當在學習中能夠形成一定的會計電算化思維,即在實踐中遇到問題時,能夠在把握科學的會計設計理念的前提下,運用學到的會計思維和電算化方法靈活地解決問題。同時,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先進的管理理念,并對電算化會計業務流程有一個完整的概念。此外,熟悉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也很重要,在法律法規的范圍內,最終把所學的會計知識和熟練的會計賬務處理技能,將來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
2 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與科學性,教材也相對落伍
由于大家對于會計電算化這門課程還存在很多分歧,對于該課程的定位、培養學生的目的等諸多因素還沒有達到統一的認識,所以縱觀各中職學校的會計電算化教材,往往給人一種課程設置混亂、內容缺乏系統性之感。很多教材編著者也對該課程的定位不清,往往將重心放在“電算化”上,而忽略了該課程的核心“會計”,給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都帶來了莫大的困惑。與實踐脫節的教材,無疑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樹立正確的教學導向并在該導向的指引下構建科學的課程設置顯得尤為重要。
3 忽略了會計內容與信息技術內容孰重孰輕的問題
在會計電算化教程中,計算機內容到底要占多大比例,其在該課程中到底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同時要以什么方式指導學生學習計算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筆者認為:對于會計電算化課程而言,計算機部分的內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將計算機內容甚至單純的程序編寫當成這門課程的核心,未免有本末倒置之嫌。總而言之,電算化教程所涵蓋的內容不僅包含系統設計理念、計算機、會計知識,還包括會計軟件應用。此外,考慮到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相對較差,因此,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就是說計算機的教育要以軟件應用為主,程序編寫為輔。
跟高校不同,中職的電算化課程設置要根據教育對象和教學目標跟高校有所區別,決不能籠統的沿用高校的教學方法。筆者認為,做到以下兩點,是上好此門功課的必要條件。(1)根據中職生的特點來制定正確的教學目標,即應以實用為主,(2)能跟上實用的步伐,中職生的首要目標就是就業,所以,教學中應融入社會實踐,并兼顧會計電算化基本理論研究的需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3.1 重新思考該課程的定位問題
根據我國相關法規和文件,一般認為,中職會計電算化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初級會計實務人員,有了這個前提,學校在進行制定教學計劃、選用及編寫教材、規劃教學重點等工作的時候都應當圍繞這個目標來進行。具體而言,首先,明確首要的教學目的,即能夠熟練操作所學相關會計類軟件,同時還要舉一反三,將自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嘗試運用到會計賬務處理的具體工作中,充分發揮知識的力量。其次,對于一些相對較優秀的學生,對其目標是培養為中等會計人才,使其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軟件進行相關的維護和參數設置,爭取能開發軟件并提供業務支持,在復雜多變的實踐中能夠創新地解決棘手問題。再次,學生如果對常用的相關軟件(如用友財務及安易財務軟件等)能夠做到熟練操作并運用,就可以適應各種工作所需要的各種軟件的操作,為日后的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3.2 使該課程的構建具有科學性、系統性
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如大家在認知上的差異以及教學與實踐的脫節,該課程的構建仍然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正確的教學導向下構建一個科學的課程框架,選用適合中職教學與學生特點的教材,以實踐為主要目標,適當補充理論知識,以更好地為實踐服務。
目前大多數教材中主要包括軟件工程系統分析,設計及開發的原理;計算機內控制度;計算機審計原理等。在筆者看來,中職會計電算化教材中大量存在的編程語言、軟件開發等內容,往往占用的比重過大。因此,可以改革教學內容,側重于對實用性的會計電算化系統的知識的框架結構更能和使用方面的知識的傳授,做到讓教材真正的符合實際教學的需求。
3.3 運用對比教學法,使教學效果更理想
運用對比教學法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對比教學法一般包括縱向對比和橫向對比,即新舊知識的對比以及新知識之間的對比。電算化課程開設之時,學生對手工會計模式及會計業務流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和實踐能力,但是在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中,帳、證、表、處理過程及會計業務流程已相對有了一個較大改變。例如,國外會計軟件一般不打印記帳憑證,此時在用傳統的教學法法教學顯然不符合實踐的需求。由此,運用對比教學法強調這些新舊知識的差異就理應成為教學的一個重點,如此一來,既能對現有知識進行對比,加強鞏固,還能對新知識進行積極探索。通過手工會計與電算化會計對比、不同軟件對比、軟件與法規要求對比等,教學與實踐的差距將大大縮減,使得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更快地適應工作。
3.4 通過加大實驗課的比重,使得教學更加務實
作為一門應用學科,會計電算化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針對性,所以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圍繞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這個中心,多設計一些實用性的實驗,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安排一些實用性的模擬教學,讓學生以后在工作中能夠立刻上手。在實驗和實習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留出更大的空間使學生更多地發揮自己的能力,而在此過程中,教師更多地應扮演一個答疑解惑者的角色,重點講解解決問題的思路,培訓學生在實踐中舉一反三、靈活應變的能力。
隨著信息網絡化的發展,會計電算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職業學校在會計電算化教育中處于金字塔底部,發揮著基石的作用。基于這樣的前提,作為本專業老師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即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地探索總結,根據中職學校的特點,找到一條適合讓中職學生怎樣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立足并適應的教學的新路子,并加以完善:首先,數立教學目標和培養目標,圍繞這個目標開展一切教學工作;其次,解決教材落后的問題,使課程設置更具科學性和系統性;最后,搞清楚會計電算化這門課程的重心所在,以培養會計思維為主,輔以計算機方法,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更好地發揮實踐動手能力,以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