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濤
摘要: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新課程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賦予了新的歷史重任.
關鍵詞:新課程 初中數學教學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不僅要從教育教學的規律出發給自己的作用定位,而且要了解社會對教師職業的新期待,進而形成新的教育行為.所謂課堂教學,就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不同的教學理念,會帶來不同的教學活動,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
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的體會.
首先,在新課程教學理念中,課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車間”,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在活動中理解、在活動中提高.每節課都要有數學活動,活動要為探究某個問題而設計.(1)教師要明確活動的目標任務,在活動過程中盡可能探索規律(盡可能是因為規律是有層次的).(2)怎樣把學生的探究過程選擇適當的方式暴露出來,這是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3)要注意探究的過程、方法、結果.學生的活動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這與教師設計的活動方案有直接的關系.(4)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講究過程的調控,幫助指導學生.(5)要對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歸納總結(如教學方法和情感經驗).活動應落實到知識點上.
其次,“教教材”與“用教材教”.在傳統的教學中,教科書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是根據教學大綱闡述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教師必須根據教科書上的內容和范圍保質保量地進行授課,讓人感覺是“教教材”.而新課程中賦予教師更大的權力,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安排教材內容和教學程序.比如,如果覺得課本的引導或問題的情境不符合學生的當地實際,教師可以改變問題情境,“用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水平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也就是說,新課程給予教師更大的發展空間.正如專家所說:“新課程標準中只規定初中三年的教學內容,至于怎么教,采用怎樣的方法教,由教師自己選擇.”當然,教師所采取的方法要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讓人感覺是“用教材教”.
再次,教學設計直接關系到一節課的成功與否.(1)感“親”.學習首先是一種經歷,一種身心的活動過程.而任何經歷和活動過程都不能脫離環境的影響,要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進行.也就是說,“境由心造”.在教學中,如果學生感到所學知識與自己所處環境相近,是自己喜歡的、關心的,甚至是愛好的事情,就會感到一種親切感,喚起心靈的認同,激發愉快感,自然地接受知識.對于課本中那些乏味的知識,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變成學生身邊的或熟悉的問題,拉近學生的心理距離,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讓學生“樂”學.(2)以趣味性材料來創設問題情境.對同一問題,教師所提供、創造的問題情境不同,學生的心理情境的產生也就不同,那么就會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借助趣味性材料(如故事、謎語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走進教學內容的情境,積極主動地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3)分步設置問題情境.教師備課,實際上就是備學生,即: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設計,就是為不同類型的學生,設計出符合他們需要的學習計劃、學習方式與學習進度.問題設計要注意問題的有序性,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拾階而上,步步登高.一堂課為了解決一個大問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水平和學習能力等學習實際,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將學生存在的問題化解成一個個的小問題,通過這些小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一步步地向大問題逼近,直至問題得以解決.另外,教師要兼顧學習好、中、差的學生,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每堂課中都有所學、有所獲.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應該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著、合作者,使學生通過探索、經歷、交流獲取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要多設計一些“做一做”“試一試”“議一議”“猜一猜”的題目,讓學生在“做中學”“想中學”“讀中學”“聊中學”,給學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間,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主動地獲取知識.在適當的時候,讓學生到圖書館去查詢,到計算機房去瀏覽,到校園中去討論和驗證.教師要為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方式,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