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互聯網保險風險誘因及風險類型,并提出了防控互聯網保險風險的幾點措施,以期促進互聯網保險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保險 風險 防控措施 監管規范
一、引言
國務院于2014年8月10日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下文簡稱意見),該意見支持保險機構積極運用移動互聯網、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新技術促進保險行業服務模式和銷售渠道創新,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學網、懂網、用網要求,以及“網絡強國戰略”一脈相承。自該意見發布以后,互聯網保險行業開始呈爆發式發展,2015年成為了互聯網保險發展元年。雖然互聯網保險機構數量越來越多,但是相對應的監管規范確相對滯后,行業內從業機構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并開始阻礙互聯網保險行業的健康發展。目前我國互聯網保險行業的基礎監管規范是2015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下文簡稱辦法),其出發點是鼓勵創新、防范風險和保護消費者權益,并從監督管理、信息披露、經營區域和經營條件等幾個方面明確了互聯網保險行業的基本經營規則。該辦法在保持現存監管方向及原則不變的情況下,始終堅持“放開前端、管住后端”的監管思路,同時融合了互聯網保險的自身特性,對現存監管規則既進行了適當的細化,又進行了一定的延伸,并通過制定一系列禁止性行為的方式來逐步完善第三方網絡平臺及保險機構的市場退出管理機制,此舉為互聯網保險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該辦法標志著中國互聯網保險行業的基礎監管規范初步形成。2016年10月中國保監會聯合人民銀行等十四個部門聯合印發了《互聯網保險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下文簡稱方案),該方案的整治工作重點包括保險機構依托互聯網跨界開展業務、非法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互聯網高現金價值業務等。2016年11月3日,保監會發文表示,某些未取得從業資質的互聯網企業以互助名義變相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涉嫌違規向社會公眾“承諾賠償給付責任”。對于非法從事保險業務的網絡互助平臺,保監會持零容忍態度,一經查實,堅決取締并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綜上所述,隨著互聯網保險行業的監管規范緊密出臺,釋放出互聯網行業監管趨嚴的信號。鑒于此,本文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保險業務的風險類型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對應的防控措施。
二、互聯網保險風險誘因及風險類型分析
(一)互聯網保險風險誘因分析
互聯網保險本質上沒有改變保險的基本屬性,在保障標的方面與傳統保險具有一致性。但由于互聯網保險的業務流程、展業方式等發生了變化,從而催生了新的風險。
1.客戶特點。互聯網保險的客戶群體以26~35歲主,偏向于年輕化。客戶和保險機構的交互方式以非面對面的虛擬交互為主,其更加注重獨立操作的流程體驗。因此,當業務發展與客戶體驗發生沖突時,保險機構傾向于放棄或簡化一些控制手段,從而導致面臨的客戶道德風險加劇。
2.支付方式。支付電子化是互聯網保險重要特征,這種支付方式以移動支付為主,非常注重支付過程的便捷性。因此,保險機構不僅面臨著支付安全隱患,而且認證客戶身份的風險比較大,一旦發生客戶欺詐或支付系統控制存在缺陷等事件,那么保險機構將承受一定的聲譽風險。
3.網絡環境。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對于互聯網保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網絡的開放性和脆弱性是并存的,網絡安全也是有限的,因此保險機構同樣面臨著網絡環境風險,主要體現在行業間的關聯性加大,單體風險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故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傳播。
(二)互聯網保險風險類型分析
1.網絡安全風險。網絡安全風險主要指系統安全風險、信息安全風險和支付安全風險。系統安全風險是指黑客攻擊、系統故障等風險,可能導致保險機構的系統崩盤,進而給使用者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信息安全風險是指當前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網絡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可能造成客戶隱私泄露。支付安全風險是指第三方支付軟件可能存在安全隱患,從而導致出現網絡支付風險。
2.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互聯網保險客戶和保險機構的交互模式是非面對面的虛擬交互,因此保險機構難以完全掌握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真實信息,或者收集信息的成本較高,從而導致保險公司和投保人及被保險人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性,與保險業“最大誠信原則”相違背。因此,保險機構面臨著投保人巨大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3.產品設計風險。同質化風險和創新風險是保險機構面臨的兩大產品設計風險,前者是指當前互聯網保險產品缺乏個性化的保險產品,產品同質化較高;后者是指目前部分保險機構盲目追求短期利益,打著產品創新的幌子,推出一系列偽創新保險產品,這嚴重偏離了保險的本質。
4.法律監管風險。互聯網保險的出現導致了保險行業在運營模式、技術、結構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給保險業監管帶來了巨大挑戰。由于行業監管規范幾乎都滯后于市場的發展,因此互聯網保險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嚴重的法律監管風險。
5.服務質量風險。主要指投訴風險和銷售誤導風險,前者是指隨著互聯網保險的保單量驟增,保險機構在面對海量的理賠案件時很難保證完全落實理賠服務。后者是指保險機構的營銷人員可能會通過夸張的營銷方式來吸引消費者,如過分夸大保險的投資收益,這將會誤導消費者購買不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
三、互聯網保險風險防控措施分析
在明確了互聯網保險風險誘因及風險類型以后,筆者認為降低互聯網保險風險的防控措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一)優化互聯網保險產品開發設計
保險機構可以通過積極開發個性化產品和優化產品結構來降低產品設計風險。前者主要是指加強對目標客戶群和市場的分析,結合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通過將風險損失和保險責任匹配來精準定位優質投保人,并開展定制化保險產品設計,推出符合不同客戶需求和市場特征的個性化保險產品及服務。后者是指增加保障型產品的比例,同時對傳統保險和互聯網保險的渠道實施差異化產品策略。endprint
(二)提高信息技術水平
主要是指提高數據庫和服務器的安全級別,建立有效的互聯網保險風險評估和監測體系,對網絡加密技術、防火墻、訪問控制、CA認證和數字簽名、電子支付等技術進行深入研究,為互聯網保險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三)完善互聯網保險服務體系
一是做好保險產品的售后服務,特別是理賠服務,原因在于售后服務品質與客戶忠誠度呈正相關關系,這點在互聯網保險業務中尤為重要,因為網銷保險產品主要依靠客戶主動購買。二是建立用戶友好型線上服務體系:通過設計清晰友好、通俗易懂和簡單明了的界面,幫助用戶深入地了解產品,減少條款對顧客的誤導。三是建立網上自動化服務體系,簡化在線咨詢、購買、支付、承保、理賠等環節,改善用戶體驗,促進保險向智能化、自動化轉變。
(四)完善互聯網保險監管機制
一是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完善互聯網保險行業的法律法規、行業規范,進一步規范約束互聯網保險的運營方式,使互聯網保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法律的剛性來保障互聯網保險業務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是依法適度監管:建立互聯網保險單獨核算制度、保險產品審批制度等,以確保保險機構的償付能力充足。與此同時,既要嚴厲打擊保險欺詐、洗錢等違法行為,又要以以包容的態度看待互聯網保險的創新性,避免過度監管而遏制其正常發展。
(五)提升公眾對保險的認知度
通過加強互聯網保險的宣傳力度來提升公眾對保險的認知度,進而提升公眾對保險的信任感。因此必須把提高互聯網保險行業的信譽和社會形象放在重中之重,以此消除社會上對保險業的成見與誤解,培養顧客主動購買保險的意識和習慣,從而營造良好的互聯網保險生態環境。
四、總結
縱觀近段時間以來密集出臺的各項互聯網保險監管規范或指導意見,釋放了未來一段時間互聯網保險行業監管趨嚴的信號。在互聯網監管趨嚴約束下,保險機構在堅持本分的同時,更加應該積極開發個性化產品、優化產品結構、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完善互聯網保險服務體系,從而提升公眾對保險的認知度,促進保險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長宏,朱曉濤.互聯網保險風險及其防范[J].金融縱橫,2015.
[2]李瓊,吳興剛.我國互聯網保險發展與監管研究[J].武漢金融,2015.
[3]陸定國.我國互聯網保險發展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4.
作者簡介:農剛(1973-),男,壯族,廣西人,貴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學歷,任職于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貴州省分公司客戶服務管理部總經理,研究方向:財產保險、企業管理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