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娜
摘 要:隨著國家對教育改革的實施力度越來越大,加上當前社會對于人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的中職學生都選擇繼續往上讀,考取本科學位。但是如今的社會壓力大,即使是普通本科的學生也承受著非常大的就業壓力,中職升本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體驗,就中職升本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創新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中職;升本大學生;就業指導;創新;研究
在當前激烈的競爭市場環境下,中職升本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與一般普通本科的學生相比,中職升本大學生的優勢相對要弱一些。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看,中職升本大學生也有自己的個性化優勢,就是掌握一些專業性的技能。中職升本大學生應當將自己的特色充分發揮出來,在激烈的就業環境中提升自己的競爭能力。
一、結合信息技術豐富就業指導內容
中職升本大學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校在進行就業指導的時候應當注重信息。一方面,高校老師要利用當前發達的網絡信息加大對中職升本大學生信息的宣傳力度,讓校外的企業和用人單位能夠對本校的中職升本大學生有一個全面準確的了解,尤其是中職升本大學生掌握的相關技能,高校要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加大宣傳力度。另外一方面,高校的就業指導老師還要積極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對自身的就業指導質量進行提升,在此基礎上提高中職升本大學生的就業率[1]。
除此之外,高校在指導中職升本大學生就業上還要保證就業指導形式具有多樣化,指導內容要具有豐富性。首先,高校在指導中職升本大學生就業的過程中對相關的教育機制和相關的政策給予大力支持,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將中職升本大學生逐漸引導相應的合適單位和企業當中。其次,由于中職升本大學生和普通本科大學生接受教育的背景不同,所以高校的就業指導者在指導中職升本大學生就業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就業觀。高校可以從校外的一些企業當中聘任資深技術人員給中職升本大學生分析中職升本大學生的就業形式以及企業對中職升本大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要求,為中職升本大學生提升自己競爭力提供方向性和針對性[2]。
二、強化就業指導隊伍的建設
教師是教學和就業指導工作中的主導者,教師的綜合素質對就業指導工作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中職學校的教學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職業性,與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具有一定的差別。因此,高校就業指導老師對中職升本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的時候,不僅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站在中職升本大學生的角度為其就業進行科學合理的策劃。正是因為中職升本大學生與普通本科學校學生存在差異,所以高校要對此加以重視,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雙師型”師資隊伍,該類型的教師要具備以下的特點:老板與學者結合型、教師與專家結合型、藝術與技術結合型。既要有豐富的理論基礎知識,又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對于中職升本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能夠發揮出更好的作用。高校可以從年輕的老師著手,鼓勵這些老師到社會企業中掛職鍛煉,參與到企業實際的生產項目之中,掌握到當前社會對于中職升本大學生素質發展要求的最新動態和標準,根據這些信息再去調整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讓中職升本大學生在校期間能夠掌握到最新最有用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從而提高中職升本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3]。
三、拓寬中職升本大學生的就業渠道
中職升本大學生在中職學校期間就學習了相關的專業技能,所以與普通本科學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高校在指導中職升本大學生就業的時候要清楚認識到這一點,并且要花費精力為中職升本大學生的就業建立多種形式以及多種途徑的就業渠道。筆者認為,高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中職升本大學生建立以下幾種就業渠道:第一,將創業和就業融合在一起的就業渠道。最近幾十年,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和教育改革力度的逐漸加大,普通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國家也針對這個現狀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對大學畢業生的自主創業給予高度支持。高校可以采取創業與就業相互結合的就業渠道,鼓勵中職升本大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需求選擇創業或者擇業。第二,將上崗與實習融合在一起的就業渠道。高校可以將實習作為中職升本大學生就業的考察期,一旦中職升本大學生通過實習考核就可以直接將其留在崗位上就業,這樣就可以提高中職升本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優勢。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目前社會經濟環境下,中職升本大學生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就業環境,高校要針對這種情況做好就業指導工作,首先要加強就業指導隊伍的建設,其次要創新就業指導形式,豐富就業指導內容,同時要不斷拓寬中職升本大學生的就業渠道,為中職升本大學生的就業提供更加優質的指導服務。
參考文獻:
[1] 嚴秋菊.高校改進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思考[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33-34.
[2] 陳芳.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做成功的自由職業者[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1(03):21-22.
[3] 丁凡,黃曉明,李秀梅,王莉.我國研究生招生及畢業人數發展趨勢的曲線擬合與推測研究[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1(0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