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思路為:按“網絡集成、網絡管理、互聯網+”崗位群對人才的要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以網絡技術崗位工作任務為線索,構建課程體系;以職業能力為依據,組織課程內容;以“網絡工程項目”為載體,設計教學活動;將“崗”、“證”融入教學計劃,突出職業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學生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培養
一、人才培養目標
本專業面向IT行業,服務區域發展,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掌握必備的文化知識和網絡工程基礎理論知識,具備適應網絡技術崗位需要的崗位職業綜合能力,從事網絡集成、網絡管理、互聯網+相關崗位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課程體系構建與專業課程開發
1.課程體系構建
(1)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
依據“工作任務分析→行動領域歸納→學習領域轉換”的路徑,針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需求及任職要求,遵循高職學生成長規律,融入網絡從業人員職業標準,開發課程體系。
(2)課程體系構建步驟。
①通過職業崗位分析,確定典型工作任務。通過對網絡技術專業職業崗位群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應用能力分解,引入職業技能認證標準、行業標準,按照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依據在實際工作中具體工作任務出現的頻繁程度、重要性以及所承載的知識與技能,通過崗位分析確定本專業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
②專業教學資源庫。以行業標準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項目提出、項目分析、實施準備、項目設計、項目實施、評估總結環節,做到工作過程和學習過程一體化,企業環境與教學環境一體化。建設期內完成2門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每門網絡課程建設內容包括基本資源、拓展資源兩部分,其中基本資源包括課程概要、課程簡介、課程標準、教學日歷、課程導學、課程模塊、課程模塊概要、教學單元資源、教案、演示文稿、學習指導、作業、教學錄像等項目;拓展資源包括:資源庫、案例庫、專題講座庫、素材資源庫、網絡系統、專業知識檢索系統、試題庫系統、作業系統、在線自測等項目。
③通過對知識和能力結構的解構與重構,實現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的轉化。
引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將職業認證融入課程體系,依照“一帶一路、互聯網+”國家戰略和地區經濟發展需求,新增JAVA設計開發、調整廣域網接入技術等課程結構,建設“網絡互聯與實現”、“WEB站點架設”等精品資源課程。與思科網絡、華為3COM、銳捷網絡等企業合作,結合“網絡集成、網絡管理、互聯網+”IT崗位群,共同培養網絡工程師、布線工程師、網絡管理員。
2.專業課程開發
(1)課程開發理念。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以行業標準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工程操作流程為主線,依據在實際工作中具體工作任務出現的頻繁程度、重要性以及所能承載的知識與技能水平,通過崗位分析確定本專業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具體課程的設計按照“學習領域→學習情境”的過程進行。
(2)課程開發內容。課程開發內容主要包括:課程標準、整體設計、單元設計、工作頁、任務單等。課程的開發上選取若干項目或任務作為情境教學的載體,將職業行動領域的工作過程融合在學習情境中。
三、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
以學院“四方參與三級管理”(政府、社會、行業企業、學院四方共同參與,院、系和教研室三級管理)的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為基礎,根據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崗證融合、分段進階”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四方五位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
1.各環節質量標準
本專業質量標準體系團隊由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和企業專家共同組成,以學生能力評價為核心、以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知識、技能、素質結構為主線,完善人才培養的能力標準;將就業率、對口率、企業滿意度作為檢驗本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根據市場需求和崗位對專業人才能力的要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和教學環節(備課、上課、輔導、作業、實踐教學、課程設計、考試、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各個環節)質量標準,針對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進行了專家論證,在此基礎上擬定了專業教學質量標準實施方案。
2.教學過程監督
(1)教學組織機構建設。進一步規范教學質量管理機構,明確了教學質量管理機構的職能,修訂和完善了教學質量管理崗位職責,明確學院、系部、教研室的職責和任務,保證教學質量監控的正常進行。
(2)教學管理制度建設。針對教師教學工作全過程,教學管理部門和師資管理部門制定師德建設標準和教師教學行為規范;以學校師資隊伍質量標準和人才培養標準,制定教師科研工作規范,制定教師教學工作規范,進一步完善教學常規制度建設。修訂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工作質量考核辦法、教學質量評價與信息反饋辦法。
(3)教學監控體系建設。教學前監控——包括授課進度計劃審核、課程安排的檢查、期初教學檢查、實踐教學環節期初檢查等;
教學中監控——包括教風學風督察、期中教學檢查、教學督導員信息反饋、學生教學信息員信息反饋、頂崗實習監控、畢業論文(設計)的過程管理等;
教學后監控——考試環節管理、期末教學檢查、試卷及畢業論文(設計)專項檢查等。
3.多元教學質量評價與反饋體系
吸納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與評價,將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創業能力等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形成相互銜接的多元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完善校內外各教學環節質量考核評價體系,完善教師評學、教師評教、學生評教的信息反饋平臺,建立社會(學生家長)評教和企業評教的信息反饋平臺,建立畢業生跟蹤調查制度,通過收集多方反饋信息,來對教學過程進行動態調節。
4.機制建設
根據實施框圖,在監控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提高,使監控與保障形成閉環系統。
以學院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為基礎,建立柔性管理機制,修訂和完善教學質量標準,規范管理機構和制度,吸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企業或用人單位、學校、學生四方參與全過程、全方位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采取監控與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建成了一個完善、高效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作者簡介:
于曉陽(1976—),男,漢族,山東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