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外閱讀,可以拓寬知識面,提高語文整體素質,是語文的補充和實踐活動的重要方式。但現階段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仍非常缺乏,僅有一部分的小學生喜歡課外閱讀,甚至有年級越高反而越不愛讀書的現象。
關鍵詞:小學生;課外閱讀;培養習慣
一、缺乏引導,缺乏對課外閱讀的正確認識
不少留守家長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對“閱讀”的理解存在誤區,認為閱讀就是單純指讀好語文書,只要死死扣住語文書,認真上好語文課。帶著這種錯誤認識的家長,發現孩子看課外書,不分青紅皂白就一概禁止,無情地遏制了孩子們的高漲的閱讀興趣,給了孩子一個錯誤的導向,就是片面死啃課本。
二、缺乏閱讀的時間和精力
小學生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現在仍然存在為了考試排名,把孩子們的學習時間安排得滿滿的現象,他們幾乎沒有什么閑暇空余。除了上課,就是做不完的練習題,雙休日也沒留空閑。孩子不是超人,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來輕松地“享受”課外閱讀的樂趣。
三、缺乏對閱讀物選擇的自由
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關系著他們文化積累和心靈成長,總有一些家長和教師以“影響功課”為借口,認為課外讀物是“閑書”,有意無意的限制著孩子們閱讀的自由。當限定了范圍去學習,失去了對愛好選擇的自由,就算是再好的經典文章,也如同天天吃“美味”的佳肴一樣,會膩味的。
那么,怎樣才能讓小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快樂起來?通過多年教學實踐的探究,我總結出幾點方法:
四、讓家長與學生懂得課外閱讀的作用
我對學生明確要求,每個人除讀課文外,必須要讀一定數量的課外書,以豐富語文知識開闊視野。同時大力宣傳課外閱讀的好處,發動學生參與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偉人愛讀書、讀書成功的事例;讓學生了解閱讀的作用,明白通過閱讀可以開闊視野、積累知識;讓學生懂得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受益終生。通過家長會等形式與家長溝通,介紹課外閱讀的好處,讓他們大力支持孩子進行課外閱讀,消除家長的擔心與顧慮。
五、合理安排閱讀時間,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安排好閱讀時間,才能保證閱讀質量。小學生正處在活潑好動的童年時期,每天要完成學習任務,完成課內和課外作業后,他們最渴望的就是盡情的玩樂。對他們來說,與小伙伴們一起玩耍,游戲,看電視,不動腦筋才是輕松快樂的。針對這種沒時間閱讀的情況,需要幫助他們合理的安排閱讀時間,保障閱讀質量,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安排固定的閱讀時間
每日早餐后有節20分鐘的“晨讀”。我大膽改革,把它改成課外讀物閱讀時間。讓大家選擇自己心愛的課外書籍報刊,靜心閱讀。剛開始訓練時,學生不適應,我制定了強制措施,通過檢查書籍,檢查閱讀進度,了解閱讀效果。漸漸地這些檢查不需要了,學生紛紛提前來到教室進行閱讀了,他們感覺到讀書的樂趣了。慢慢地,有了一群課余小書迷了,寢室教室,樹蔭下墻角邊,到處都有讀書的影子。
2.壓縮語文課堂學習任務
在備課時,我盡量多花時間研究教材,課堂教學抓住重點難點,精講精練,提高課堂的效率,做到少留課后作業。為鞏固閱讀成果,確保閱讀興趣不衰,一至兩周不定期搞一次“閱讀指導”、“閱讀交流”,指導學生閱讀,進行交流討論。一個學期下來,發現沒有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推行自由開放的方式,營造寬松的閱讀氛圍
1.學生自主選擇閱讀內容,老師適時推薦經典讀物
推薦小學生感興趣的書刊,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滿足他們心理需求和緊跟時代發展的書刊,滿足他們對科學,對宇宙、對未來的渴望了解。讓學生自主選擇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對那些粗制濫造,宣傳不健康生活趣味的書籍,必須加以制止,對經典名著則進行積極的倡導和宣傳。
2.享受閱讀的快樂過程,釋放課堂學習的壓力
閱讀有趣的書籍是一件人生快事,在閱讀的過程中,享受故事、情境帶來的興奮。我們曾急于收獲閱讀的成效,采取“揠苗助長”的方法,給小學生的閱讀套上“枷鎖”,如做出規定,要摘抄優美句段甚至背誦。這樣,即使快樂的事也變成了負擔和辛苦,厭煩也隨之產生。要知道,小學生到底還是孩子,學習壓力重,課外閱讀能釋放課堂學習的壓力,不帶任務的任務,能收“無心插柳柳成陰”的效果。等到時機成熟,學生自然會記下讀書筆記的。
3.交流閱讀的快樂,激發閱讀的激情
組織學生交流閱讀的快樂,能激發閱讀的激情。誰讀到有趣的書趕快告訴大家,讓說說主要情節和自己的感受,自然有人愉快地報告,這樣就實現了交流的目標。因為存在閱讀的差異性,以及受個性、知識的影響,總存在有交流障礙的學生,要寬容對待他們,他們的愉悅,體驗和感受是內里的。挖掘每個人閱讀中的快樂,發現有的學生會抑制不住模仿書中人物,興奮溢于言表,爭相介紹情節故事。這就激發了更多人的閱讀激情。
課外閱讀是學習的一種方式,能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充實生活,讓人受益終生。讓小學生從小就愛上閱讀,做一個善于學習,勤于思考的人,為他們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礎。
作者簡介:
蔣志旭(1962—),男,苗族,湖南綏寧人,小學教師,中級職稱,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