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淵
摘 要:筆者受余映潮先生的“主問題”教學設計的啟發而進行了真實的教學實踐。在教學實踐中,得出了一些簡單的觀點和看法,即: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實際設計提高整體閱讀效率的“主問題”、 設計疏通閱讀教學流程的“主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 “主問題” 閱讀教學;應用策略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平時的教學和考試中,我發現學生們在閱讀方面存在很多的問題。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為了提高初中語文閱讀的教學效益,我認為應該在閱讀教學中設計“主問題”,讓學生在“主問題”的引領下走進文本、理解文本、運用文本。
一、 “主問題”概述
(一) “主問題”的涵義
我國特級教師余映潮先生在《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中是這樣概述“主問題”的。“主問題”是指對閱讀教學內容“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提問”、“問題”或“話題”、“活動”。或者說,“主問題”是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研讀的重要問題、中心問題或關鍵問題。還可以說,主問題是閱讀教學中能從教學內容整體的角度或者學生整體參與的角度引發思考、討論、理解、品味、探究、創編、欣賞過程的重要的提問或問題。
從余映潮先生對“主問題”的論述中,可以發現:“主問題”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用精煉的詞語來設計問題或提問以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更集中、更深入地思考。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要么是無實際意義地連續問、要么是簡單回答地碎碎問、要么是不假思索地追問。這樣的提問方式都不符合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應該設計恰當的教學“主問題”,從而“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二) “主問題”設計的含義
主問題設計是語文教學中的課程設計問題,是教師利用之前的備課準備,在遵照學生的特點的基礎上,對課堂教學內容、目標和教學過程進行合理的分配和策劃,以達到學生更好更高效率學習的目的。語文相當于是我國的母語學科,是各學科的基礎,它體現的是我國傳統文化,表達的是人性。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漢語水平,在中學階段,學生的人格處于半成熟階段,語文教學要考慮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和人格塑造及他們心理變化。語文中的“主問題”設計是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合的“主問題”來引領課堂講授和學習,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愉快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
(三) “主問題”的作用
1. 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藝
課程改革,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要在有限時間內完成要求的教學內容,是每一位教師要研究的問題。“主問題”設計可以減少課堂中無效問題的產生,節約課堂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技術是教師組織閱讀教學的核心技術。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們都忽略了閱讀教學中“主問題”設計這一內容。在課堂中,教師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學經驗設計一連串的問題,這些問題大多數都是簡單的、浮于表面的問題,對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并沒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鉆研“主問題”設計這一內容,千淘萬漉地去研究文本設計出符合閱讀教學實際的“主問題”、真問題,從而切實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藝。所以說,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研究“主問題”的設計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藝。
2.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其實,“主問題”的設計都是教師基于教學需要、學生學習需要而設計的學習活動。“主問題”是貫穿課文全篇的,它一出現就有統領全文的作用。它的應用可以避免學生被雜亂的問題肢解,可以促進學生有重點地掌握課文知識。“主問題”的出現,將平時的閱讀教學中的連續問、碎碎問及追問的方式淡化了,而代之以閱讀課中小專題的探究。所以說,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設計“主問題”來進行閱讀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 例說“主問題”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一) 設計提高整體閱讀效率的“主問題”
偶然間,閱讀課外教學材料,發現了余映潮先生為《祝福》設計的一個漂亮的“主問題”,受其影響,我本人也將這種方法運用到了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感覺教學效果很好,所以和大家分享。
1. 余映潮先生的課例——《祝福》
問題:我覺得,作者筆下的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請大家研讀課文,證明老師的看法。
這個教學課例雖然是高中小說閱讀教學中的課例,但是它的精彩之處,值得我們每個語文教師去學習。在這個教學課例中,余映潮先生挖掘了一個隱含的線索,并把它設計成了一個實際的問題。“祥林嫂,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這是一條多么極具吸引力的問題,在這個“主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們就能在研讀文本的基礎上找到祥林嫂悲慘命運的發展與變化:在麗春,她丈夫死去;在孟春,她被迫再嫁;在暮春,她痛失愛子;在迎春,她一命歸天。這一“主問題”還將小說中的具體人物、故事情節和具體內容串聯起來了,在分析祥林嫂的命運的基礎上,學生們就能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而理解其象征意義。由此可見,這樣的閱讀“主問題”才能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效果。
受余映潮先生《祝福》“主問題”教學課例的啟發,我設計了《孔乙己》的“主問題”教學課例。
2. 我的課例——《孔乙己》
問題:我讀了多遍《孔乙己》之后,覺得魯迅先生對孔乙己的手描寫最多。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找到相應的依據。
學生通過這個閱讀教學中的“主問題”再次走進了文本,在閱讀文本后,學生們會發現,整篇小說中,魯迅先生從孔乙己手的外形和動作進行了描寫。剛開始,孔乙己的手是用來寫字的,而到后來孔乙己的手卻成了腿,用來走路。當學生分析完這些內容后,我還指導學生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分析孔乙己的手,并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endprint
這個“主問題”是我在鉆研名師課例的基礎上,并加以自己的思考而設計的,這樣的“主問題”打破了傳統閱讀課的提問方式,而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方式來進行。這樣的閱讀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效益。所以說,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去粗取精設計出提高整體閱讀效率的“主問題”。
(二) 設計疏通閱讀教學流程的“主問題”
同樣,這部分的論述,我也是受余映潮先生《珍珠鳥》“主問題”的啟發,從而設計出疏通閱讀教學流程的“主問題”。下面,我們先來分析余映潮先生的課例。
1. 余映潮先生的課例——《珍珠鳥》
問題:初讀課文,請同學們說說這篇課文中有什么?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不然,這個問題是帶領學生初次走進文本的過程,是疏通閱讀教學流程的過程,是提高學生該說文本能力的過程。在初讀課文的階段,我們的教師往往沒有給學生一個明確的閱讀目標,但是余映潮先生以“主問題”牽動學生對全篇文章的理解,這不僅能提高學生閱讀的效果,還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思考。因此,設計疏通閱讀教流程的“主問題”才能實現“一花引來萬花開”的閱讀教學效果。
2. 我的課例——《合歡樹》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所以,在初中語文閱讀的教學中,我們要認真研讀教材,設計出符合教學需要和學生學習需要的“主問題”,以下案例,也是我在參考余映潮先生相關論述的基礎上而設計的閱讀教學“主問題”。
問題:請同學們通讀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以《合歡樹》為題?
我在設計這個“主問題”時,做了很多的思考,對于學生來講,初讀課文很難將這個問題回答出來,但是這個問題確是牽引學生走進文本、挖掘作者情感的關鍵問題。為了更好地突破這一教學“主問題”,我又結合學生學情設計了兩個“分問題”,這兩個分問題分別是:問題1:分析“我”癱瘓后,母親的形象和希望各是什么?問題2:分析母親去世后,“我”的有什么樣的復雜心情?在“分問題”的引領下,沒能完全理解文意的學生再一次走進了文本,再一次進行的研讀和思考。這樣,學生們就能進初步理解作者為什么要以《合歡樹》為題了。即:“我”癱瘓后,母親中下一棵合歡樹,寄托了母親對兒子的虔誠希望;母親去世后,“我”常常想起合歡樹,寄托了“我”對母親深沉的懷念。
在教學中,有的“主問題”不一定能完全地疏通教學流程,這時候教師就應該再設計一至兩個精要的“分問題”來輔助“主問題”,這樣一來,課堂中的閱讀教學活動就能在兩者的配合下順利地展開和實施了,學生們才能在教師設計的問題下創造出課堂閱讀活動的彩珠。
參考文獻: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年10月.
[2]李薇.新課標下初中語文記敘文教學“主問題設計”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年06月.
[3]楊守芳.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主問題”設計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5年05月.
[4]張慧.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04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