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毅+馬佳明+俞雷
摘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媒體發展成為了整個傳媒產業的前進方向。尤其是自2016年始,互聯網所打造的新媒體視頻直播開展得如火如荼,其中以新聞事件直播報道為主要內容的新媒體直播節目也越來越受到用戶的關注和青睞。這些直播報道雖然還很不成熟,還有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在這些報道中所出現的新的采訪報道的思路和方法,卻能夠為新聞專業教育,尤其是新聞采訪課程的教學帶來許多啟示。
關鍵詞:新媒體;直播報道;新聞采訪;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1-0162-02
新媒體的直播報道經過幾年的不斷發展,不論節目的類型、報道的方式都有了巨大改變,從起初的對電視媒體直播的轉播、復制和模仿,到時下結合不同報道平臺采用不同報道形態,異彩紛呈、層出不窮的新媒體直播節目,越來越符合新媒體用戶的需求,也越來越體現出新媒體直播報道未來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一、新媒體直播報道與電視直播報道的聯系與區別
雖然新媒體直播報道是在移動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才應運而生的,但它卻與傳統媒體的電視直播報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1997年,中央電視臺在香港回歸的電視新聞報道中,首次采用現場直播報道形式以來,電視直播憑借其直觀、訊息快捷、現場感強的獨特傳播形態,而始終在新聞行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電視直播能夠在新聞事件現場將相關事實的圖像、聲音信息以及記者采訪報道直接轉化為電視信號,并同步播出的即時性的節目形式。而新媒體直播報道,雖然脫胎于電視直播報道,并且在現階段還有著許多的共同點,但也逐漸發展出許多新的特征。
(一)“受眾”到“用戶”的稱謂變化體現直播報道“互動性”需求不斷增強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最大區別在于互動性,甚至在媒介融合的過程中,傳統媒體必須依賴新媒體,才能真正實現與受眾的交流與互動。在傳統媒體的語境中,我們將觀看電視直播節目的人稱為“受眾”,而在新媒體的語境中我們往往更多提及的是“用戶”,這一轉變體現了信息傳播方向的改變,將“受眾”的被動接受轉變為字“用戶”與生產者的互動交流。[1]
(二)“分眾化”的用戶需求導致直播報道內容的豐富多樣
雖然電視媒體一直在強調新聞立臺、內容為王,直播報道也因此備受追捧,發展勢頭迅猛。但迫于體制、收視率、節目收益以及受眾范圍受限等各方面的壓力,使得各級電視臺直播節目的生存空間都受到了大幅擠壓。在內容選擇上也只能以一些重大節慶、體育賽事、政治加冕等重要媒介事件為主要報道對象,由此進一步造成了各媒體在節目內容和報道形式上的趨同。但在新媒體的直播中,由于大量自媒體的存在,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上萬個直播節目中進行選擇。而且這些自媒體直播的節目內容非常廣泛,包括了網絡游戲、文體活動、知識技能學習、甚至還有吃飯、睡覺、唱歌、情感等非常常見的“平常事”都被主播們當作直播的內容,當然其中也不乏民眾所關心的“大事”和“新鮮事”的直播報道,因此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要,將分眾化做到極致。
(三)現場出境報道“時長”的變化,帶來報道內容與報道“語境”的巨大變革
在以往的電視直播報道中,大多是以新聞現場的記者出鏡報道和電視臺演播室內的主持人與受邀嘉賓訪談評述相結合為主要報道形式的。而在新媒體直播報道中卻直接將現場的出鏡記者和演播室的主持人“合二為一”了,變成了出鏡記者現場采訪、評述并與用戶互動為主要形式。中國傳媒大學的宋曉陽老師將這種變化總結為“大屏直播以節點報道為主,報道時長是以分鐘為單位計算的,而做小屏直播是以時段報道為主,報道時長是以小時為單位的。”那么這種報道形式上的改變,必然導致了新媒體直播報道的出鏡記者必然要在報道內容的選擇上做出大幅的調整和改變,并且由于直播時用戶互動需求的不斷增加,導致了報道者必須主動適應——從由傳播者到受眾的單向信息傳播變為報道者需要和用戶不斷交流的雙向傳播,這種傳播語境的變化對傳播者特別是出鏡記者的職業能力和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媒體直播報道對報道者的新要求
首先需要厘清一個概念,在傳統的電視媒體中向社會大眾報道新聞事實的人被稱為電視記者,而在新媒體特別是一些自媒體中做直播的人,由于他的傳播對象可能不再是社會大眾,他們能否被稱為記者還值得商榷,因此在這里將他們稱為報道者。
(一)報道者需要更加了解用戶的需求
雖然傳統媒體在做報道策劃時也強調要對受眾進行分析,了解他們的需求,但對于新媒體而言,“用戶”是比“受眾”更“小”的一個概念,因此需要更為深入細致的分析他們的需求,以實現提供“個性化”“定制化”信息服務的需求。
(二)報道者需要更充分的準備和更強的現場應變能力
直播報道中,由于現場時常會出現一些突發的情況,因此不論對于傳統媒體的記者還是對于新媒體的報道者而言,都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并且有較強的現場應變能力。但如前文所述,電視直播報道往往是以分鐘為單位的節點報道,而新媒體直播是以小時為單位的,因此出現不可預測的突發狀況的可能性更大。正如央視記者蔣林所描述的“長時間的直播與3分鐘的電視現場報道相比,更像遙控飛機一樣,可以飛的更遠、有更多的主動性;但同時,需要牢牢握緊遙控器,也要面對更多可能的意外。”蔣林2017年春節在昆明機場做的20多分鐘的返程高峰直播中就遇到了一個突發情況,在直播中,他采訪了一位老大爺,很順利地聊了幾句春節旅游的話題,旁邊老大爺的女兒突然說“如果你問的是我,我肯定要說壞話。”蔣林當時心里有些慌張,但還是“硬著頭皮”問了下去,結果才知道是這一家人在云南遭遇了導游恐嚇,并且剛剛向相關部門進行了投訴。蔣林聽完并沒有試圖掩飾,而是轉過來直接面對鏡頭,呼吁相關部門進行關注。
(三)報道者需要建立與用戶互動的意識endprint
因為新媒體直播報道與傳統的直播報道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可以實現與用戶實時的互動交流。最初這種互動的形式主要體現為,用戶在使用新聞網站觀看直播報道時,可以在下面的評論區留言,發表自己的觀點。但這些留言其實對記者的現場報道不能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僅有留言應該不能算作真正的互動。后來一些報道者開始在直播過程中關注這些留言,并直接回答網友的一些問題,讓直播報道產生了一些互動的意味。宋曉陽老師在她的“自媒體曉陽訓練營中”提出了這樣一種新的互動方式“以新聞現場的信息表述為著力點,把網友的留言作為自己的內容產生的一部分‘宋老師提到了央視記者孫繼文的例子2017年8月5日中午,孫繼文在做《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之聽87歲的雙胞胎額吉講那過去的事情》直播時,在現場報道的信息內容中,將‘互動意識與報道內容相結合,在信息表述上以互動為先導,以留言區內容為‘內容產生池,帶著網友一起做直播,像網友的好朋友一樣講述新聞,從私人視角和個人體會上來重新看待現場。”[2]
三、新聞采訪教學如何適應新變化
根據中國新聞業務年度觀察報告(2014)分析顯示,“網絡新聞是網民排名第二的網絡應用(僅次于即時通訊),使用比率達到79.6%(超過4.9億人)。在這背后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網絡新聞從業人員群體,據估算,目前從事網絡新聞工作的人數近300萬,遠遠超過了傳統媒體的新聞從業人數。而在這個龐大群體中有近四成(39.2%)來自新聞傳播相關專業。”[3]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如何提高這些未來從業者適應新媒體發展變化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以職業道德、素養的提高作為人才培養的前提
新媒體從業門檻的降低雖然為新聞事業的發展帶來許多新的活力和生機,但是新媒體從業者在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方面卻產生了不少問題。由于目前許多新媒體從業人員沒有經過正規的專業教育,對新聞倫理、職業道德方面的認識相對比較欠缺,因此報道的過程中往往更注重新聞事實的新聞價值,而忽略了其作為輿論導向的宣傳價值。再加上一些新媒體企業只一味地追求商業利益,而不考慮對社會大眾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4]這也導致了2016年雖然被稱為“直播元年”網絡直播的數量呈井噴式增長,但也是亂象叢生,甚至不少色情暴力的內容充斥其中,讓人們在一開始就對這個新生事物產生了許多誤解。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首先需要加強學生的職業規范、職業道德意識,樹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
(二)以新聞發現力、觀察力作為能力培養的核心要素
在傳統的電視媒體直播報道中,新聞發現力和現場觀察的能力就是電視記者取勝的法寶,記者到達現場后,首先就是要觀察現場情況,把事實搞清楚了才能做好現場報道。而新媒體直播報道的報道者更離不開這兩樣“武器”。對于傳統媒體的記者而言,需要做的是從現場的的若干信息中選擇出最有新聞價值的,在“節點報道”的幾分鐘時間里,通過精煉的語言向觀眾很好地呈現它們。而新媒體直播的報道者,則不但要找出這些重要信息,還需要將這若干個信息點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排列組合,讓它們持續有效的在“時段報道”中發揮作用。
(三)以互動意識、服務意識作為職業素養養成的重要突破
如前文所述,新媒體直播報道的一個關鍵特性就是互動,與用戶加強交流和互動也是保持新媒體產品用戶粘性的核心方式。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加強學生的互動意識和服務意識呢?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可以要求學生以2-3人為1個小組,申請一個微信的公眾賬號,通過運營這個公眾賬號,讓學生理解新媒體和用戶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系,應該如何與用戶交流溝通,以提供用戶感興趣的信息服務。
、
參考文獻:
[1] 王廷軒.新媒體視頻直播的分類及特征.戲劇之家.2016(7).
[2] 宋曉陽.移動直播時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主播[EB/OL].@全媒派,2017-04-05.
[3] 張志安.中國新聞業年度觀察報告(2014)[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261-263.
[4] 聶雙.融合為傳統媒體“供氧”[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5-5-12.
[責任編輯:艾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