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英莉+陳婷婷+王真+王飛+楊倩
摘 要:基于校級課改立項的實踐與成果,借助網絡環境中所提供的優質網絡資源,根據日語課程特點,結合建構主義理論,采用PBL的教學方法,提出了網絡環境下基于PBL的課堂模式,并對其有效性進行了實踐檢驗。
關鍵詞:網絡環境;PBL;高校日語提升策略
一、 《高級日語》課堂模式構建
基于校級課改立項《網絡環境下基于PBL的高校日語專業課堂有效性提升模式及實證研究》的實踐與成果,根據日語課程特點,結合建構主義理論,提出了網絡環境下基于 PBL 的課堂模式,并對其有效性進行了實踐檢驗。
(一) 對象的選擇
我校日語專業學生為零起點,模式的實施對象須具備一定的專業自學能力。同時,模式實施需一定的課時,故選定高級日語為模式實踐對象。
(二) 模式構建
主要理論依據為基于PBL的建構主義理論。在建立“環境”的基礎上,設計構建“自
主學習策略”。
網絡資源日益豐富,大連理工大學語料庫、滬江日語、人民網日文版、日語學習、早道日語等資源為日語自主學習提供了資源支持,提供了可能的發展空間。
(1) 教師通過微信群等發布問題單。給予學生題目,要求課前完成預習。(2) 將學生4-5人組成學習小組,指定組長組織小組討論。要求小組成員全部發言,參與討論,達成共識。(3) 組織課堂討論。將學生形成的共識利用4-5分鐘,在課堂上共享。包括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的分享。(4) 教師總結歸納。(5) 課后討論。在約定的時間,由教師組織討論,鼓勵并引導學生就遇到的疑難點進行交流,收集所反映的共同問題,以便更好地實施課內討論環節。
二、 課堂活動設置
(一) 探究性型模式
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高級日語》(以下簡稱教材)第一冊第三課《発話の目的と発話されたことばの形》為例,讓學生探究①「依頼や希求を直接に表現する」面で、日本人と英米人と中國人はどう違うか、考えてみよ②なぜ日本人はことばの形にのみ依存するという方法を好まないのだろうか等。專業三、四年級學生初步具備了用日語探討問題的能力,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瀏覽了不少日文網站,會獲取許多先導知識和材料。在課堂討論環境中,各小組均能提出自己的思路,得到初步的結論。
(二) 案例學習型模式
以教材第二課《ひとつの屋根の下で》為例,讓學生提出身邊的養老案例,思考①全文を読んで、文章に挙げられた、グループハウス「欅」の長所を三つ挙げよ②日本も中國も高齢化社會になっているが、政府はどのような対策を取るべきか、あなたの意見を述べよ。基于身邊熟悉的案例、想象自己的老后生活,讓學生探討身邊案例,進行評述、故事描繪、模擬。使學習者多角度地思考理解案例所說明的問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引導、點撥。
(三) 多種教學模式糅合的綜合模式
經過半年實踐和課堂經驗總結,探究性模式、案例性模式、討論性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應互為輔助、互相依存、相互糅合。以第四課日本語の種々相為例。讓學生分析討論以下數個問題①中國のファーストフードには何があるか。②普段、よくファーストフードを食べるか。③ご家族はよく外食するか④中國の外食産業の現狀はどうなっているか。⑥日本の外食産業について感想を述べること。以上問題需綜合使用各種模式。
三、 結果檢驗
教學模式實施半年后,我們對實施班級進行問卷調查。課題小組對基于PBL的《高級日語》教學模式進行了滿意度調查。參與調查的學生為40人。其中問卷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為40份。
通過數據分析看出:大部分學生預習變得更為主動;小組學習的參與度更高;對學習內容印象加深;獲取了更多的知識和學習方法;3/4的學生非常希望繼續沿用該教學模式,1/5的學生希望繼續沿用該教學方式。
四、 反思
教師隱退為課程的支持者,交還課堂給學生,但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 專注傾聽每位學生發言,肯定和鼓勵學生發言并及時進行正確引導。2. 針對發言暴露出來的模糊和不對之處予以指出。3. 如果偏離談論內容,要予以正確引導,以便精用課內學時。4. 在討論的末尾,教師應做出小結。同時,本次實證研究樣本較小(40份),實施的學期僅為一學期,取得的檢驗成果的參考意義值得進一步驗證。同時,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探討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朱玉梅.網絡環境下教學模式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