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摘要:寫文章,首先要占有材料,這是第一步。材料是作者為某一目的,從生活中收集、選取以及寫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實或論據。選材猶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有成就的作家無不在鑒別材料上高人一籌。因此,選擇材料不但要依據主題,而且要選擇能夠深刻地表現主題的典型材料;選擇材料不但要具有科學性,而且要與時俱進。
關鍵詞:寫作;選材;科學;方法
一、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選擇材料,應“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因為資料充實,取材就可以左右逢源。反之,材料貧乏,寫作時難免捉襟見肘。一切不朽的名著,都是以豐富、全面、周詳的材料為后盾的。據傳,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為了收集材料、寫《聊齋志異》,典當了自己的衣物,換取了葦席、綠豆。每天早晨,在十字路口的大樹下,鋪上一張葦席,煮上幾鍋綠豆,倒入一個大缸里,請來往行人歇腳、解渴。他雖不收金錢銀兩,但要選擇那些意義深、趣味濃的故事,進行加工、修飾。如此20余年,寫成了偉大名著《聊齋志異》。
總之,生活就像一座無限豐富的礦藏,蘊藏著寫不完的材料,關鍵在于你是否勤奮,是否愿意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心血和勞動,能否想得比別人更廣,挖掘得比別人更深更細。
二、去偽存真,認真鑒別
我們從《韓非子·各氏》記載的一則故事中可以感悟到:同一塊玉璞,和氏知其是寶,玉匠則說:“石也。”和氏蒙受了不白之冤,曠世之寶險些失之交臂。玉匠之所以作出“石也”的判斷,是因為沒有作深入的調查研究,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既為皇室玉匠,自然是相玉的專家了,專家尚且一誤再誤,可見相玉之難了。
鑒別材料猶如相玉一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現實生活是錯綜復雜的。就材料而言,它有輕和重、大和小,真和偽、典型和一般等方面的不同,同一材料也有表象和實質等方面區別。
有成就的作家無不在鑒別材料上高人一籌。黃宗英在寫《大雁情》時,聽到的對秦官屬的看法多種多樣,有的截然相反。同一個“鋸樹”,有人說是“間伐”,有人說是“濫伐”;有人說秦官屬“嘴不饒人,愛吵愛鬧”,“脾氣壞”;有人贊秦官屬對科學有一種獻身精神……相信什么?就要去偽存真,認真鑒別,否則很可能作出“石也”一樣的錯誤判斷。現實生活豐富多彩,好材料多的是,正如蘇聯著名科學家巴甫洛夫說:“機遇只給有準備的人!”
三、選擇材料要依據主題
占有了大量材料,又經過精心鑒別,留下的材料當然都是很好的了,但是寫的時候也不可能全都用上,這里就有一個選擇的問題。著名作家豐子愷有一首詩說得好:“泥龍竹馬眼前情,瑣屑平凡總不論,最喜小中能見大,還求弦外有余音。”選擇材料就要把“瑣屑平凡”的材料“扣”下來,把那些“小中能見大”“弦外有余音”的材料挑出來,供寫作時用。選擇材料的依據是主題,主題又是衡量選擇結果如何的標準。能對主題起說明、烘托、加強作用的材料,用;不能對主題起說明、烘托、加強作用的材料,舍。應注意:
(一)割裁要狠。契訶夫說:“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臉來,無非是把這塊石頭上不是臉的地方都剔除掉罷了。沒有剔除,就不會塑像。同樣的道理,沒有割裁,也不會有文章。我們說割裁要狠,就是說要下狠心,花力氣,把對表現主題可有可無的材料割徹底,割干凈,哪能怕痛點,甚至痛在心上也在所不惜。
(二)多與少。有人愛寫長文章,認為材料堆得越多,文章越長,越有分量。甚至文不夠,材料湊。動輒幾千字,上萬字。這種觀點和做法是錯誤的。文章有無分量,不在于它有多長,材料有多少,是看它的主題是否有重要現實意義,觀點是否新穎,論證是否有力,感情是否真摯。
(三)大與小。有人擔心,小材料難以表現大主題。這種擔心是沒有道理的。魯迅的《一件小事》,寫的事確實很小,但它表現的思想意義卻是非常深刻的。可見,小材料也可以表現大主題,關鍵看你愿不愿挖掘,會不會挖掘。
(四)點與面。點是局部,面是全局。寫作既要善于以點帶面,用一滴水反映太陽的光輝,又不能以偏概全。這里除了選材要典型,要有代表性以外,在有些文體中,特別是在經驗、總結等文體中,就要照顧到面上的材料。比如,要寫一個連隊軍事素質過硬的經驗總結,選材時就應既有干部,又有戰士;既有老戰士,又有新戰士。這樣才全面,才有說服力。寫作時,在處理點與面的關系的問題上,是很見功力的,貪大求全是要不得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開口要小,挖掘要深,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有的在談新聞角度的選擇方法時主張“面上選線,線上選點,點中選優”,這是很有道理的,也適用于一般文章的寫作。
(五)新與舊。新,指新近發生的或別人沒有用過的材料;舊,指人盡皆知,用濫了的材料。選擇材料應“喜新厭舊”,“惟新是求”。新材料,新穎、生動,讀起來親切,常常具有啟迪思維、激活聯想、拓寬創作空間的作用。舊的、老的材料,即使生動、典型,如果用濫了,也會走向反面,成了思維模式化、固定化的表現,讀起來干巴、生硬,說服力和感染力要大打折扣。
四、選擇能夠深刻表現主題的典型材料
所謂典型材料,就是那些能夠深刻揭示事物本質,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強大說服力的材料。要使材料很好地表現主題,就需要從大量生活素材中,選擇那些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能說明問題的材料。有了材料典型,才能使文章反映事物的本質,從而深刻有力地表現主題。
五、選材方法要具有科學性
在寫作中,你占有了豐富的材料,經過了精心的鑒別,選擇出了其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并不能保證寫作必然成功。這里還有一個使用的問題。使用得好,可以最大程度地把材料的本質意義挖掘出來,做出營養豐富、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如果使用不當,好米也會做煳。使用材料,應把握以下幾點:
(一)合理安排敘述的先后次序。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話要一句一句地說,材料也要一個一個地用,這就有了誰先誰后的問題。一般來說,同類材料之間總有邏輯的、時空的或者意識的聯系。所以,使用材料應該以材料之間內在的邏輯,時空轉換意識的流動為線索。比如:楊朔的《荔枝蜜》則是以自己對蜜蜂厭惡——喜愛——贊美的認識過程為線索安排材料的。
(二)恰當確定敘述的詳略程度。材料的使用不能面面俱到、平均有力,而要突出重點、略寫一般。一般來說,詳寫,是深度上的挖掘,重在解剖麻雀,使所抒之情更濃厚,所敘之事更周密,所表達之物更清晰;略寫是面上的展開,是詳寫部分的補充、陪襯、過渡或背景。沒有詳略疏密,不可能取得好的表達效果。那么,什么樣的材料該詳,什么樣的材料該略?“一般來說,掌握材料詳略、疏密的原則是:重要的材料宜詳,次要的材料宜略;具體的材料宜詳,概括的材料宜略;‘新材料宜詳,‘舊材料宜略;人所難言者宜詳,人所易知者宜略。”
(三)充分顯示材料的不同情調和感情色彩。俗話說:話有三說,巧說為妙。同一件事,有的人敘述得感人肺腑,有的人卻敘述得枯燥無味。要把材料寫得巧妙,必須有深厚的語言表達能力。
六、選材也要與時俱進
雖然“舊材”甚至平常的材料,仍然是能夠表達出鮮活的時代氣息的。但是選材講究一個“新”字。選用與時俱進的材料,不僅能給讀者以新鮮感,而且能使讀者感到生動有趣,這些材料包括新人、新事、新情況、新創造、新思想、新風尚、新經驗、新觀點、新認識等。
與時俱進地選材,就是要善于感受時代氣息,從現實生活中不斷發現新問題,捕捉生活中的熱點、焦點與閃光點,尋求解決問題的新辦法,從而確立富有時代特征的新的素材。
綜上所述,在寫作的過程中,首先要選材,因為沒有材料,就無法寫成文章。只有運用科學的選材方法,才能使我們寫作的文章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才能使文章具有靈魂,才能使文章膾炙人口,才能使文章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