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匠精神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應有之義,它是一種品質化的職業精神,它鼓勵和引導更多的創業者真正沉下心來,成為創新創業的精神動力。文章在分析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工匠精神視閾下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路徑。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公開提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號召,2015年國務院出臺了8個促進就業創業文件。從中央到教育系統,全面、深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已成為共識,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已成為學校做好就業創業工作的根本任務。但創新創業,離不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它需要創業者專心致力于一個領域,花費大量的時間來掌握其中的本質規律,進而取得突破創新。因此,高職院校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時必須注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讓工匠精神內化為學生的行為,成為創新創業的持久的動力,從而摒棄浮躁心態,腳踏實地。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惫そ尘袷侵腹そ硨ψ约旱漠a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不斷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敬業是思想層面上的一種職業精神狀態,是從業人員對工作始終保持認真、負責、熱愛的態度和精神理念;精益是目標層面上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精神,是努力想要把品質從99%提升到99.99%的精神;專注、創新則從行為上表現為勇于創新、持續專注、注重細節,我們熟知的大國工匠,個個都是持續專注、敢于開拓創新的推動者[1]。美國作家亞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一書中提到:“任何人只要有好點子并且去努力實現,就可以被稱為工匠?!倍髮W生創新創業教育正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敬業、精益求精、執著的態度。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工匠精神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應有之義,它就是一種品質化的職業精神,它鼓勵和引導更多的創業者真正沉下心來,成為創新創業的精神動力,我們有必要用工匠精神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二、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現狀
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大背景下,近些年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受到國家和各院校的重視,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也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創新意識薄弱,缺乏創新創業的持續動力和毅力,缺乏創新思維和創新創業實踐等問題。
(一)對創新創業認知欠缺,創新創業能力不強。當前,我國高職學生普遍具有創新創業動機,但由于基礎知識薄弱,人文素養欠缺,專業技術水平不高,知識面較窄,對于跨學科或領域的知識和技術了解較少,因此,創新創業的整體知識水平比較貧乏,不能很好地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大學生創業率和創業成功率均相當低。據統計,我國大學生創業的比例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在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比例是20%-30%[2]。我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的比例是2%-3%,全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成功率也才僅僅4%,而全球大學生平均創業成功率是20%[3]。
(二)缺乏創新創業的持續動力和毅力。創新創業的過程是一個艱苦、漫長的過程,需要堅強的毅力。由于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當代高職學生比較注重生活品質,進取心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較為欠缺,成就動機不強烈,導致在創業的實踐過程中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容易灰心喪氣,產生畏難情緒,出現虎頭蛇尾、見異思遷、輕言放棄的現象,從而使創業失敗。
(三)缺乏創新思維和創新創業實踐。雖然學生的思維比較敏捷,但由于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存在思維發散不夠,眼界不夠開闊等問題,導致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時不夠靈活,沒有創新和突破。同時,創新創業不是思想的游戲,必須與實踐結合,需將創新思維轉化成真實的產品或項目。而學生在校除了頂崗實習,以及參加一些創新創業大賽,很少再有其他的創新創業實踐,且由于實踐操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所掌握的新技術新方法等方面的局限,也影響了學生將創新思維轉換為創新創業實踐。
三、工匠精神視閾下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路徑
工匠精神視閾下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需要強化創新創業課程建設,構建學生創新創業知識體系;讓學生養成敬業的態度,培養其創業的毅力;培育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精神,提高其創業的成功率;培育學生的創新技能,鼓勵其勇于創新。
(一)融工匠精神,強化創新創業課程建設,構建學生創新創業知識體系。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而教學離不開課程的設置。因此,培育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必須在工匠精神的指導下,將創新創業內容和工匠精神相融合,加強相關課程的建設,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創新創業知識體系。一是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相關職業崗位要求,構建工學結合的專業課程體系,使學生掌握創新創業所學的專業技能。在教學過程中,融工匠精神于教學的全過程,注重校內課堂教學和校外實踐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踐行工匠精神。二是開設創業教育模塊課程。包括創業基礎、創業實踐、創業法律、初創企業運營、創業融資等課程,使學生獲得基本的創業知識,能夠識別創業機會,并進行創業。三是開設創新思維與文化、創業心理學等創業能力提升模塊課程,提高學生的創業成功率。
(二)從工匠精神的思想層面上養成敬業的態度,培養學生創業的毅力。工匠精神的重要體現是員工的敬業度。敬業度一般用來衡量員工對組織的投入程度。敬業度影響了企業的顧客滿意度、企業利潤、組織績效等方面,創業過程中員工的敬業度是預測創業成敗的關鍵要素[4]。一般情況下,創業過程中敬業的態度已經包含在創業動機、創業意愿等方面中。但創業是比較艱辛的過程,相比就業,需要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更多的奉獻以及堅強的毅力。從工匠精神的思想層面上讓學生養成敬業的態度,首先可以幫助學生探索、發現自己的職業興趣,讓學生在創業過程中能夠樂業并敬業。其次,多開展創業實訓,讓學生體會創業過程中的艱辛;最后,可以通過創業導師的言傳身教或者通過校友創業案例等讓學生領悟創業過程中的工匠精神。
(三)從工匠精神的目標層面上培育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精神,提高學生創業的成功率。截止2012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么這些長壽的企業扎堆出現在這些國家,其秘訣就是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而在我國,企業的發展似乎并不理想,其中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壽命短、長不大。究其原因,主要還在于缺乏“工匠精神”的企業文化,產品難以達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可見,用工匠精神指導創業至關重要。區別于傳統企業的技術創新,工匠精神下的創新創業需要創業者追求精益求精,持續改進產品和服務。因此,在專業課程實訓中必須要求學生做到精益求精,在創業教育過程中需要將創新意識和創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結合,使學生在創業初始階段就養成追求極致的精神,為后續的創業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從工匠精神的行為層面上培育創新技能,鼓勵學生勇于創新。學生創新技能的培養是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和關鍵所在,激發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活動的熱情,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事關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首先,學校要從思想上重視學生創新技能的培養,將其融入課程教學標準中,并貫穿于實際教學特別是專業課程教學中;其次,通過企業專家講座、專題報告、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實驗室以及各類社團等,讓學生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深入研究相關知識和及技能點,使其提升自身技能。
【參考文獻】
[1]孟源北,陳小娟.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協同培育機制構建[J].職教論壇,2016(27).
[2]顧曉松.設立國家創業基金解決大學生“創業難”問題[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08/content_13122814.htm.
[3]克服"思維"困惑大學生成功創業第一步[EB/OL].http://money.591hx.com/article/2010-07-14/0000091326s.shtml.
[4]華荷鋒,鮑艷利.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6(29).
作者簡介:謝文波,碩士研究生,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