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航 金亮
摘要:現代康復醫學在我國起步較晚,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康復醫學體系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崗位設置逐漸全面合理。康復治療技術為醫學技術型學科,針對(根據)目前專業培養需求可知,在培養過程中需要按照培養模式和具體要求落實(應當按照崗位能力需求來進行人才培養),但(目前)在高職教育過程中,康復專業的課程設置還處于“大康復”培養模式,缺少亞專業系統化細分。
關鍵詞:康復專業;模塊化課程設置;人才培養
專業化人才培養歷來是以就業為導向,崗位能力的需求和發展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的關鍵依據。康復專業主要對應于(去掉)各層次康復機構的物理治療技術(physical therapist,PT)崗位、作業治療技術(occupational therapist,OT)崗位和言語治療技術(speech therapist,ST)等崗位。康復專業職業范圍和職業崗位(群)可歸納為三類1.各級醫院康復醫學科、康復醫院或中心、工傷康復中心、社區康復站和療養院。2.民政康復中心、殘聯康復中心、假肢矯形康復中心、社會福利院、養老服務機構和殘疾人用品服務站。3.其他:特殊教育學校(康復服務與教育)、體育運動隊、民辦兒童腦癱康復中心和自閉癥康復中心等。
從目前康復專業課程體系的背景分析,(感覺可以去掉)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患有慢性疾病和生活能力障礙需求康復服務的人群逐年增加,此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康復治療的認知了解不斷加強,基層基層醫療機構對康復理療技術人才的需求激增,對康復服務的質量預期和專業化細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國家大健康戰略和康復專業進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大多數康復機構開始對職業崗位作嚴格的技術分工,要求培養的康復從業人員由過去既能從事物理治療崗位的工作,又要能兼做作業治療和言語治療等崗位工作向著更專業化的職業崗位技術分工過度。隨著我國全面小康和“健康中國”發展目標的制定,醫療機構、民政機構、保健行業等提高不斷提高康復專業人才能力需求和PT、OT、ST等崗位設置的細分,都對康復人才培養目標既能滿足各崗位綜合能力的同事(同時)又能突出亞專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目前康復專業課程設置主要存在的問題
高職康復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中多以“大康復”形式設置為“大而全”式的課程結構體系,存在專業課程門數多、課時數少,特別是專業方向課程課時數少的現象,導致課程結構龐雜,許多課程只能泛而不精,學生只能了解皮毛。過分強調“寬口徑”就業、淡化細分的專業化教育在學生知識成熟度上不利于學科發展和崗位能力需求。然而過分細分的課程設置又容易導致課程之間關聯性不強,忽略學生就業崗位遷移能力,不能突出亞專業能力,降低學生就業面。
在課程的理論實踐課時分配上,普遍理論講授比重偏多,實踐課程比重偏少。康復專業為醫療技術型學科,實踐課程環節必不可少。多數學者認為,高職高專康復專業專業核心課程中理論講授與實踐課時分配應突出實踐環節,強化實操能力。
二.課程體系構建目標
分析高職康復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的職業能力,建立以職業素質和能力培養為根本的,與職業需求對接的課程體系。探索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學做一體教學模式,探索康復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合理課程體系設置。課程體系構建中注重學生素質拓展和個性化培養,將社會實踐、技術技能和創新創業納入課程體系。以素質拓展學分,統領綜合素質培養拓展項目,形成“第二課堂”課程設置的長效機制,細化技能分類,豐富專業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和集體觀念。構成緊貼專業發展和職業崗位需求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突出課程體系中的“層次-模塊”兩部分,培養出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具備過硬專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以滿足行業需求。
三.課程體系總體結構
以就業為導向,通過崗位需求的調研分析,掌握行業內具體的崗位設置與能力需求。依據各職業崗位的工作過程和職業資格準入要求,結合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育教學標準,以模塊化課程設置來滿足各崗位發展方向,構建起動態發展的課程體系。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設置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其中,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是本專業主干課程、核心課程。并按行業崗位發展分模塊化選修課程設置并完善專業核心課程標準。加強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認識過程,使課程體系科學合理。
四.實踐課程的設置
康復專業教育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康復專業應單獨設置的實踐課程有畢業實習,同時在有關的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約有1/4的學時數用于實驗、實訓,在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應安排有臨床見習,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公共課、所有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需結合課程實訓項目建立相應的實驗(實訓)室,臨床見習課程則在產教融合合作單位進行。實驗(實訓)和臨床見習安排在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穿插進行。高職高專三年制總教學時數1480學時,我院按理論課1088學時,實驗、實訓課392學時進行理論與實踐課時的分配,實踐教學占總學時的26.5%,畢業實習1200學時,加上實驗、實訓課392學時,實踐性教學的總學時數為1592,使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學時數之比接近1∶1,確保了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許曉慧.以就業為導向構建社會康復專業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實踐.衛生職業教育,2015,04(02):22-23.
[2]藍巍,黃為.高職康復治療學專業課程設置探討.衛生職業教育,2005,23(15).1671-1246(2005)-0109-03
[3]黃東挺.“以崗位需求為導向”構建應用型老年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5,04(02):34-36.
[4]胡艷艷.淺談高職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