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萍,汪旭升
(1.黃山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黃山 245400;2.歙縣人民醫院,安徽 歙縣 245200)
“情景創設+操作標準化”模式在高職中醫護理灸法教學中的運用
周學萍1,汪旭升2
(1.黃山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黃山 245400;2.歙縣人民醫院,安徽 歙縣 245200)
目的 觀察“情景創設+操作標準化”教學模式在高職中醫護理灸法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高職三年制護理專業4個班隨機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班采用“情景創設+操作標準化”教學模式授課,課程結束后每個班抽取12人進行灸法操作考核,共24人,即實驗組。對照班采用傳統的模式授課,課程結束后每個班抽取12人進行灸法操作考核,共24人,即對照組。比較兩組的考核成績。結果 48人灸法操作考核總評成績最高96分,最低82分,平均(90.60±3.22)分。實驗組灸法操作考核總評成績(91.88±3.53)分,高于對照組的(89.33±2.32)分(P<0.05)。兩組施灸操作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操作前準備和操作后整理兩組間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情景創設+操作標準化”教學模式授課,可增強學生在灸法學習中的學習效果。
情景創設;操作標準化;中醫護理;灸法
中醫護理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職護理專業必修的課程之一。中醫護理技術在醫院、社區、居家治療及保健中運用廣泛。《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指出:到2030年,要基本形成一支由百名國醫大師、萬名中醫名師、百萬中醫師、千萬職業技能人員組成的中醫藥人才隊伍。職業院校中醫護理人才是該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中醫護理職業教育中需要不斷改革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培養高素質人才。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制的《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2006年修訂)將15項中醫護理技術納入可由護士獨立實施的項目,灸法就是其中之一。裘秀月等[1]對上海、杭州、寧波7家社區醫療中心中醫護理操作技術應用的調查顯示,灸法最常用。所以,我們以灸法為例,探索“情景創設+操作標準化”教學模式在中醫護理技術教學中運用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以我校2015級高職三年制護理專業4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
1.2.1 研究分組 將4個班級隨機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班采用“情景創設+操作標準化”教學模式授課,課程結束后采用隨機數字表法,每個班抽取12人進行灸法操作考核,共24人,即實驗組。對照班采用傳統的模式授課,課程結束后采用隨機數字表法,每個班抽取12人進行灸法操作考核,共24人,即對照組。
1.2.2 教學內容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中醫護理學》(第3版)教材為藍本,參照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中醫養生保健技術操作規范——灸法》的操作規程,選取灸法(艾炷灸、艾條灸)作為授課內容,共2學時。
1.2.3 授課前準備 兩組均布置預習,由我校同一中醫護理學專任教師授課,參照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中醫養生保健技術操作規范——灸法》,實驗班備課時制作操作規程圖、設計典型案例;對照班備課時補充該規范中的新內容,按照傳統方法講授。授課地點均為本校中醫實訓室。
1.2.4 授課方法 實驗班采用“情景創設+操作標準化”教學模式授課。授課步驟:(1)講解灸法概念及類型。(2)講解灸法操作規程,包括護理程序、護士職業標準、施灸操作技術標準、安全事項標準。(3)展示典型案例,啟發學生討論灸法治療處方,由教師扮演護士,學生扮演患者,模擬實際病房,啟發學生解決問題。(4)課后布置案例練習,由學生分組分角色操作。
對照班采用傳統模式授課(教師講解—操作演示—學生分組練習并反饋—教師總結—布置課后作業)。授課步驟:(1)講解灸法概念及類型。(2)教師分別演示各類型操作。(3)學生分組練習,教師從旁指導。(4)教師總結問題。(5)教師布置課后練習案例,由學生分組操作。
1.2.5 考核 考核內容為灸法(艾炷灸、艾條灸),考核評分標準參照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中醫養生保健技術操作規范——灸法》,考核分值滿分100分,包括操作前準備25分、施灸操作45分和操作后整理30分3個部分,具體見表1。請我校教學合作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擔任評分員,考核方式為設計10個常見病例的灸法治療處方,如病例1:李某,女性,18歲,痛經半年,受寒時加重,處方:艾炷非化膿灸關元、三陰交;病例2:陳某,男性,45歲,慢性腹瀉,水樣便,每日2~3次,處方:艾條溫和灸百會、足三里。10個病例由考試學生抽簽選擇,任選一名學生作為患者,當場獨立操作,即時評分。

表1 中醫護理灸法考核評分標準
1.2.6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整體比較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8人灸法操作考核總評成績最高96分,最低82分,平均(90.60±3.22)分,成績頻數分布見圖 1,正態性檢驗 Z=1.010,P=0.259。實驗組最高 96 分,最低 85 分,平均(91.88±3.53)分;對照組最高 94 分,最低 82 分,平均(89.33±2.32)分,兩組考核總評成績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圖1 48人灸法操作考核總評成績頻數分布直方圖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考核評分比較(±s,分)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考核評分比較(±s,分)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人數24 24 F P--操作前準備評分22.71±1.37 21.95±1.63 2.988 0.091施灸操作評分41.33±1.88 40.13±2.03 4.580 0.038操作后整理評分27.83±1.84 27.25±2.15 1.022 0.317
單變量方差分析顯示,兩組施灸操作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操作前準備和操作后整理評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中醫護理學課程是高職護理專業的必修臨床專業課,課程內容包括理論和實踐兩部分,中醫理論涉及陰陽五行、藏象、精氣血津液、經絡、病因病機、診法、辨證、養生與治則、藥物療法,實踐包括針刺、灸法、推拿、拔罐、刮痧、穴位按摩、中藥煎煮及多種藥物外治法等十余種中醫護理技術。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醫護理學》(第3版)建議的總學時為36或54學時,實踐學時分別為12或21學時。授課內容多,學時較少,實踐學時相應偏少。所以對中醫護理技術的教學需要整合課堂教學內容,簡化理論,規范操作,增強學習效率和授課效果。
高職學生的文化基礎差,學習目的不明確,但富有激情,善于交際,多才多藝,有很強的可塑性[2]。高職護理專業的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對于抽象的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積極性不高,但偏愛動手操作,對中醫護理技術有很強的好奇心,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局限于操作方法的教學,學生淺嘗輒止,印象模糊,不能深入領會中醫護理技術的博大精深,更難以運用到實踐中。因此,結合典型病例,模擬實際情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對于高職中醫護理技術的教學,本著基礎夠用、操作技能實用的原則[3-4],簡化理論內容,規范操作程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樂中學、教中學、學中做。
護理專業的各項操作都有一定的操作規范,這樣可以確保醫療護理安全有序。近年來中華中醫藥學會對中醫護理技術的操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規程及標準,并在各級醫院中醫護理培訓和院校護理教學中得以運用。王俊杰[5]認為,實踐操作只注重操作過程的規范化,忽略了綜合能力的提高。探索將情景創設教學與操作規范標準化結合起來,運用到中醫護理技術教學中,取長補短,既有助于學生建立臨床規則意識,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本次調查也顯示,實驗組考核總評成績高于對照組(P<0.05),施灸操作評分也高于對照組(P<0.05)。
本研究中灸法考核總評成績大多為80~90分,低分較少,區分度不大,所以今后中醫護理技術的評判標準還應更細化,增加區分度。
在《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中提出:要大力發展中醫護理,提高中醫護理水平,促進中醫護理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中醫護理教育工作者,為響應這一號召,需要不斷探索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學模式的更新,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護理人才。“情景創設+操作標準化”模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臨床規則意識,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效果及綜合素質,值得在教學中推廣。
[1]裘秀月,肖雯暉.中醫護理操作技術在社區護理應用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6):947-948.
[2]萬雪梅,郭萍.淺談高職護理教育改革[J].全科護理,2011(20):1871-1872.
[3]徐朔.職業教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李秋萍.高職護理教育改革的探索[J].中國護理管理,2005(2):21-23.
[5]王俊杰.提高中醫護理技術教學質量的對策研究[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277-278.
G420
B
1671-1246(2017)24-00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