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躍軍,陳繼軍,羅軍德
(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30)
蘭州市2007—2016年丙型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齊躍軍,陳繼軍,羅軍德
(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30)
目的 分析蘭州市丙型肝炎流行特征及其變化趨勢,為制訂防治措施提供依據。方法 收集2007—2016年蘭州市報告的丙型肝炎病例資料,采用Excel 2003及SPSS 17.0軟件進行資料整理與統計分析。結果 2007—2012年蘭州市丙肝報告病例數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發病率從2007年的43.28/10萬上升至2012年的65.65/10萬;2014—2016年蘭州市丙肝報告病例數和發病率基本處于同一水平,平均每年報告的病例數為1 500例左右;每年男性發病率均高于女性(P<0.01);40歲及以上年齡組報告的病例數占總病例數的80.59%;報告病例數和發病率均存在地區間差異(P<0.01);病例中以離退休人員、家務及待業人員、農民和工人為主要人群,占79.75%。結論 蘭州市報告丙型肝炎的病例數近三年來處于平穩水平,今后應重點加強40歲以上人群及重點人群的疫情監測和規范丙肝病例診斷和報告工作。
丙型肝炎;流行特征;蘭州市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簡稱丙肝,是乙類傳染病,主要經過血液途徑傳播[1]。HCV慢性感染可導致肝臟慢性炎癥壞死及纖維化,部分患者可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極大,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和公共衛生問題[1]。研究表明,丙肝是導致肝硬化的第二位病因,占10.8%[2]。本研究對蘭州市2007—2016年報告的丙肝病例進行描述性分析,探討影響丙肝流行的因素,為丙肝的科學防治提供依據,現介紹如下。
疫情資料來源于蘭州市2007—2016年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統報告的丙肝病例及病例相關資料,人口學資料來源于蘭州市統計局。
整理各年度報告的丙肝病例和人口學資料,建立Excel 2003數據庫,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各年度丙肝的報告發病率,采用描述流行病學的方法。
2007—2016年蘭州市共報告丙肝病例18 215例,丙肝發病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P<0.01),從2007年的43.28/10萬波動上升至2012年的65.65/10萬,然后波動下降至2016年的42.43/10萬,年平均發病率52.20/10萬。見表1。
時間分布顯示,2007—2016年蘭州市各月份丙肝均有發病,未見明顯的季節性差異,1月份和2月份報告病例數相對較少,分別為1 376例和1 251例,其余各月份分別為:3月份1 792例,4月份1 739例,5月份1 699例,6月份1 498例,7月份1 566例,8月份1 476例,9月份1 454例,10月份1 339例,11月份1 483例,12月份1 542例。

表1 蘭州市丙肝流行情況
地區分布顯示,報告丙肝病例數最多的是城關區,共報告8 507例,占報告病例總數的46.70%;其次是七里河區,共3 641例,占19.99%;報告較少的是紅古區和皋蘭縣,分別報告了362例和279例,占1.99%和1.53%。各縣區丙肝發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56.966,P<0.01),見表 2 。
人群分布顯示,報告男性丙肝病例9 696例,占病例總數的53.23%;女性8 519例,占病例總數的46.77%。歷年男性感染均多于女性,男女發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27.236,P<0.01)。40~49 歲組發病率最高,共發病 4 235 例(23.25%);其次是70歲及以上組,共發病3 811例(20.92%);排第三的是50~59歲組,共發病3 485例(19.13%);排在第四的是 60~69歲組,共發病 3 149 例(17.29%);1~9歲組發病率最低,共發病73例(0.40%),見圖1。
職業分布廣泛,主要有農民、離退休人員、家務及待業人員、工人、干部職員、教師、商業服務人員、醫務人員和學生等多種職業,見圖2。其中,離退休人員發病率最高,占病例總數的29.30%(5 337例);其次是家務及待業人員,占20.68%(3 767例);農民占17.07%(3 109例);工人占12.70%(2 313例);干部職員占7.24%(1 318例);值得注意的是散居兒童,占0.47%(86例),均在3歲以下,且逐年下降。

表2 2007—2016年蘭州市各縣區丙肝發病率(1/10萬)

圖1 2007—2016年蘭州市丙肝發病年齡分布

圖2 2007—2016年蘭州市丙肝人群職業分布
自1989年HCV被發現以來,全球丙肝病毒感染人數已逾1.85億,感染率約為2.8%,東亞地區屬于丙肝高發地區,HCV感染率為3.7%(95%CI:3.1%~4.5%)[3],我國的HCV感染率為0.43%[4]。不同基因型中,尤以1型HCV感染者最多,約0.83億,占全部丙肝感染者的46.2%[5]。HCV一般被認為是引起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慢性丙肝遷延可導致肝硬化甚至原發性肝細胞癌。據估計,全球27%的肝硬化是由丙肝引起的,而全球25%的肝癌是由慢性丙肝引起的[6],丙肝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本研究結果顯示,2007—2012年蘭州市報告丙肝的病例數和發病率處于上升趨勢,2013年報告的病例數和發病率與2012年比較,下降比較明顯,之后3年基本處于同一水平,這與當地在同時期開展的規范丙肝病例報告活動有很大關系。從近三年的報告數可以看出,蘭州市平均每年的丙肝報告病例數在1 500例左右,年平均發病率在42.43/10萬左右,發病率較高,應引起防控部門的重視,并建立丙肝監測點,調查和研究本地區丙肝的感染率,為進一步制訂防控措施提供科學數據。年份間數據波動的原因可能是各醫療機構對丙肝診斷標準的執行情況不一,出現病例的漏報和錯報,部分醫療機構沒有核酸檢驗能力,故而不報或錯報等。報告的病例中絕大多數未對急慢性病例進行分類,不利于疫情分析和防治策略的制訂,所以規范丙肝病例診斷和報告制度將是未來一段時間丙肝防治的首要工作。尤其是對不具備核酸檢測能力的醫院,容易出現對丙肝臨床診斷病例的漏報,同時應該加大對非專科醫院和專科科室醫務人員的丙肝診斷標準的宣教力度,避免出現錯報和漏報。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1~19歲丙肝發病率很低,這與1993年我國大力推行一次性注射器具的使用以及1998年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等措施的作用密不可分;40歲及以上年齡人群丙肝發病率高于40歲以下人群,可能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獻血及不規范醫療等感染丙肝的患者已進入集中發病期。所以針對這一人群,擴大檢測、盡早發現丙肝感染者意義重大,一方面可減少二代傳播,另一方面盡早進行抗病毒治療,以清除或持續抑制體內的病毒,從而改善或減輕肝損害,阻止其進展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細胞癌,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改變大眾受“乙肝不能治愈”的錯誤觀念的影響而誤認為丙肝也不能治愈的情況,避免出現大量的丙肝患者不去檢測,甚至檢測出來不進一步治療,導致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經濟損失的情況。離退休人員、家務及待業人員、農民和工人等職業為主要患病人群,建議加強對曾接受過輸血,共用過注射器和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牙科器械,進行過內鏡檢查、侵襲性操作和針刺,與丙肝患者共用過剃須刀、牙刷,有過不潔性生活史,曾靜脈注射毒品,曾經有紋身、紋眉、穿耳洞等皮膚黏膜損傷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做好對丙肝感染高發人群和高危職業健康知識的普及和綜合干預,這將是丙肝防控的重點工作。
本研究報告的丙肝病例地區分布差異很大,這可能與本地區醫療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有關。三級醫院主要集中在城關區,對于丙肝的診斷能力以及病例報告的規范性遠高于其他地區;基層醫療機構核酸檢測能力缺乏,不能對丙肝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有力的檢驗數據,造成大量抗體陽性的病例失去了進一步診斷的機會,使得最佳治療時機延誤,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同時基層醫療機構感染科室的建設不健全,肝病患者若在其他非專科科室就診,醫務人員的診療能力有限,也會造成部分感染者未被診斷和治療的情況出現。由于我國目前大力實施分級治療,大量的患者在基層醫院就診,所以應該著力提高二級及以下基層醫療機構的核酸檢測能力,加強肝病專科和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1]中華預防醫學會醫院感染控制分會.中國丙型病毒性肝炎醫院感染防控指南[J].傳染病信息,2013,26(2):71-75.
[2]王曉霞,鄒正升,李保森,等.2002至2011年中國“北方”地區住院肝硬化患者病因構成及變化趨勢分析[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4,17(2):154-158.
[3]Mohd Hanafiah K,Groeger J,Flaxman AD,et al.Global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new estimates of age-specific antibody to HCV seroprevalence[J].Hepatol,2013,57(4):1333-1342.
[4]陳園生,李黎,崔富強,等.中國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1,32(9):888-891.
[5]Messina JP,Humphreys I,Flaxman A,et al.Global distribution and prevalence of hepatitis C virus genotypes[J].Hepatol,2015,61(1):77-87.
[6]Perz JF,Armstrong GL,Farrington LA,etal.The contributions of hepatitis B virus and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s to cirrhosis and primary liver cancer worldwide[J].Hepatol,2006,45(4):529-538.
R195
B
1671-1246(2017)24-0102-03
注:蘭州市人才創新創業項目(2016-RC-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