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沖 金英偉
摘要:當前數字出版專業人才培養滯后于行業發展,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數字出版專業需要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明確人才素質構成和培養目標。因此.數字出版專業人才培養可以從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創新培養方式方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高校數字出版專業人才供給與行業發展需求的最佳平衡。
關鍵詞:數字出版;人才素質;人才培養
在2015年11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針對我國經濟形勢和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中央提出了由“需求”向“供給”改革的轉變。調整經濟政策勢必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傳統模式下的教學方式造成了人才培養結構性矛盾突出、缺少競爭力等問題。當前,我國數字出版專業人才供需結構性失衡主要表現為有效供給不足,與行業發展速度相適應的專業人才稀缺,數字出版專業人才培養出現“供給跟不上需求”和“供需錯位”等矛盾問題,嚴重束縛了高校數字出版專業的持續可協調發展。因此,必須對數字出版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供需矛盾問題和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源進行深入分析,提出切實有效的對策,以便為高校數字出版專業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支撐和保障。
一、數字出版專業人才素質框架
數字出版是融合了傳統出版內容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是建立在計算機、通信、網絡和流媒體等高新技術基礎上的。因此,數字出版行業需要復合型創新人才。受人才供給和行業需求的影響,高校培養出的數字出版人才既要擁有跨學科、文理兼容的知識結構和出版專業知識,又要有與數字媒體相關的多種信息技術知識;既能對數字內容進行創意策劃,又能按市場規則對企業進行經營管理。因此,從數字出版行業發展趨勢來看,數字出版專業人才應從知識和能力兩個維度構建素質,進而成為人才培養目標。
1.數字出版專業人才的知識框架
隨著數字媒體的迅猛發展,數字出版人才的知識儲備框架須包含四方面內容:一是擁有編輯出版專業知識。新時期的出版人才除了應對整個出版操作流程熟悉外,還應具有扎實的出版專業知識和實務技能,包括版權貿易知識。二是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相關知識。作為數字出版人才,既要了解出版相關業務,還要有辦公自動化、圖形處理、網絡技術和網站運營維護等方面知識儲備,能夠熟練運用IT技術。三是擁有扎實的人文社科基礎知識。出版行業的特殊性在于其工作內容包羅萬象,種類繁多復雜。數字出版人才應為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既要做藝術家,又要做技能名師。四是擁有新媒體技術知識。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新媒體技術知識包含了媒體有效表達、數字內容管理和海量內容安全快速傳輸、有效存儲、再現等五方面知識。
2.數字出版專業人才的能力框架
現代高校數字出版人才應具有從容應對未來數字時代嚴峻挑戰的能力。一是具有選題策劃能力。數字出版物的選題策劃重點強調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二是具有數字編輯業務能力。即能從海量信息和潛在稿源進行識別篩選,熟練運用相關軟件進行選題查找,對信息進行分類、編輯、標引和轉換,實現數字內容的跨媒體和多媒體開發。三是具有新媒體運用能力。即能依據媒體特性來決定媒體形態的使用,并利用全新理念和超前思維實現數字內容的增值。四是具有市場運作能力。五是具有良好的語言和溝通能力。
二、當前我國數字出版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1。人才培養模式較為陳舊,與行業發展脫節
我國數字出版產業與西方發達國家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階段性差異還未被廣大數字出版從業人員所重視,截至2016年7月,全國僅有92所高等院校開設了數字出版專業,全國每年僅能培養5000名左右的出版專業人才,可見我國高校數字出版專業培養的人才無法適應高速發展的數字出版業需求,難以實現傳統出版企業的轉型升級。另外,受計劃經濟體制下教學模式的影響,數字出版專業人才培養效果短時間內無法顯現,加之部分高校對數字出版人才培養的創新性重視不夠,仍是枯燥地對教學方法進行機械轉換。
2.人才培養目標不明晰
是否具備運用數字媒體進行搜集篩選、內容加工、選題策劃和出版管理等能力是數字出版人才區別于傳統人才的關鍵。目前,我國高校的出版人才培養仍以傳統的報刊編輯、圖書出版發行人員為主,離培養既懂編輯出版又精通數字技術的復合型創新人才還有不小的距離。此外,高校與數字出版企業聯系不緊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也有待進一步加強,在出版企業必須“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嚴峻形勢下,這種沿用傳統人才培養的“舊模式”與數字出版產業的“新要求”無法同步。
3.課程設置不科學
在我國,多數高校數字出版專業都搭建了“平臺+模塊”式的專業課程體系,并積極進行多學科交叉培養數字出版人才工作。但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高校的數字出版專業雖然已開設了網絡出版技術、多媒體信息采集與處理、計算機排版等課程,但這些課程所占比例較小,絕大多數仍以傳統課程為主。
4.師資隊伍較為薄弱
隨著數字出版產業的飛速發展,多數開設出版專業的高校師資隊伍中既懂編輯出版知識又精通數字化技能的全科型教師寥寥無幾,多數是知識儲備與數字出版行業發展不大相符的教師。在教學方法運用方面,部分教師缺乏一線從業經驗,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普及數字化教學,知識結構和數字化技能得不到及時更新,導致部分高校數字出版專業課程無法開設,存在“新瓶裝舊酒”現象。
三、我國高校數字出版專業人才培養的對策
針對我國數字出版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供需矛盾,高校應以培養熟練掌握出版知識和兼備數字出版技術的復合型創新人才為首要任務,具體做法如下。
1.創新人才培養理念,明確定位培養目標
當前,我國高校數字出版專業人才培養理念基本還是按傳統出版業標準運行,這就要求高校在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上與時俱進,對高等教育理念做出創新。一是人才培養必須緊跟數字出版業發展步伐,在教學模式上有所突破,不能墨守成規,畏縮不前。二是必須整合師資和教學資源。三是要注重學生信息處理、策劃創意和數字內容運營管理等三種能力的培養,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實現教學相長。
2.動態調整課程設置,著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當前,數字出版專業課程應緊密圍繞產業發展設置,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著眼點。一是明確專業發展目標以及學科定位,將教學內容與數字出版工作技能有效銜接,在教學內容方面將本科生與研究生區別對待,本科生應側重于專業技能的培養,研究生則應側重于策劃創意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二是要充分展現數字技術與行業的融合性,積極構建“平臺+模塊”式專業課程體系,實現文理學科知識交叉。三是建立完善的實踐體系,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高校要與出版企業建立合作平臺,在實踐教學中,深化對數字出版流程、出版管理和企業運營方面知識的運用,增強教學內容與現實社會生產之問的聯系性,實現學生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增強數字出版人才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
3.結合供需關系,探索復合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
社會對數字出版人才的需求具有鮮明的層次性,高校數字出版專業人才應結合人才定位分不同層次培養。一是專科階段人才培養。要結合生源結構,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技術加工層面。培養過程中著重加強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熟練運用各種數字出版軟件實現文字錄入、圖像處理和排版制作等工作。現代數字出版企業中,這類擅長操作的技術人才非常稀缺,社會需求量極大。二是本科階段人才培養。應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探索本科階段編輯出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在本科階段適度增開數字出版領域前沿課程,另一方面要以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創新思維為目標。三是研究生階段人才培養。數字出版專業研究生階段教學需大幅度增加數字出版理論、營銷、內容管理和全媒體出版等方面內容,確保學生系統學習數字出版相關知識,提高數字產品營銷和制作能力,以滿足行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見,現代數字出版業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分層培養模式,不僅開發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而且使所學的專業知識基礎與企業現實需求聯系得更緊密。
4.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全面提升教學團隊專業素養
數字轉型期,高校數字出版專業面臨的不僅是機遇,更是挑戰,必須多角度優化師資,提升團隊專業素養。。一是人才引進方面出臺鼓勵政策,加大引進力度。將大型出版企業聘請的數字出版業專家、行業精英、優秀員工以及技術人員引入高校,形成學界與業界、專家與教授、精英與技師等多樣化師資隊伍。二是主動聯合企業,嘗試從出版企業聘請高管擔任導師,充分發揮業界的實踐指導作用。三是加大專業教師學習和培訓的力度。加強與國內外學校合作,建立科學的、合理的教師學習培訓體系,鼓勵教師參與職業教育,定期選派教師赴國內外一流大學深造學習。四是支持廣大教師積極參與項目研究。借助各類科研平臺、協同創新中心、智庫和校企合作平臺,教師既可以和企業聯合開展橫向出版課題研究,又可以承接政府機構和國家部委資助的縱向課題。
在我國,數字出版人才培養工作起步較晚,人才培養體系的理論和實踐尚未發展成熟,基于我國數字出版專業人才供需結構,為實現高校數字出版專業人才供給與行業發展的最佳平衡,高校數字出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亟須調整。在為出版企業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的過程中,高校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探索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規律的人才培養機制,為我國數字出版行業的快速、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穩定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