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全省“五張名片”之一,貴州省近年來大力發展茶產業,各級職能部門對茶產業進行重點扶持。2013年,貴州省茶園種植面積突破600萬畝,躍居全國第一位。但與福建、安徽、浙江等產茶強省相比,貴州省茶產業在產量、產值、市場競爭力等方面有明顯差距。如何做大做強貴州省茶產業,既事關茶產業從業者的經濟收益,也關乎茶產業可持續發展,需要結合內外部環境進行綜合權衡。本文運用SWOT分析法,對貴州省茶產業發展態勢進行綜合分析,并就貴州省茶產業發展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茶產業;SWOT分析;發展策略
作為全省“五張名片”之一,貴州省近年來大力發展茶產業,各級職能部門對茶產業進行重點扶持。2013年,貴州省茶園種植面積突破600萬畝,躍居全國第一位。但與福建、安徽、浙江等產茶強省相比,貴州省茶產業在產量、產值、市場競爭力等方面有明顯差距,需要結合內外部環境進行綜合權衡。
一、貴州省茶產業發展現狀
(一)茶葉種植面積和產量逐年上升。茶園種植面積及茶園產量的多少,直接決定著茶產業效益的高低。2005年以來,貴州省茶產業已實現十二連增,不論是茶園種植面積還是茶葉產量,都保持逐年增長,尤其是近五年增速較快。截至2016年底,全省茶園面積696萬畝,茶葉產量28.4萬噸。
(二)茶葉品質不斷提高。貴州省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生產出來的茶葉具有綠色、天然、健康等原生態元素,品質有保障,都勻毛尖、湄潭翠芽等茶葉先后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貴州茶葉憑借優良的品質正在被國內外消費者所認可。近年來,貴州省以制度和大數據云計算技術促進茶葉品質提升。
(三)茶葉綜合產值快速增長。茶葉綜合產值體現了茶產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2009年以前,貴州省茶產業綜合產值較低,增長速度緩慢。2010年,貴州省茶葉綜合產值達到33億元,是2009年的7倍多。此后持續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底,全省茶產業總產值299.8億元,綜合產值502.2億元,茶葉產量、銷量均實現20%以上的增長①。
(四)出口創匯逆勢增長。出口創匯能力是茶產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表現形式。近年來,貴州省茶葉憑借優質的品質在出口創匯方面表現不俗,逐漸在東南亞、歐美、中東等地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據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1月至7月,貴州省茶葉出口496.7噸,創匯2035.4萬美元,同比增長67.6%,茶葉已成為貴州省第三大出口食品。
二、貴州省茶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也稱優劣勢分析法或態勢分析法,主要在研究制定企業發展戰略時使用。SWOT分析法是用來評估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Strengths)、競爭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并根據內外部環境的評估結果制定公司發展戰略的一種分析方法(見圖)。因SWOT分析法的有效性和規范性等特征,其不僅用于企業發展戰略研究,也廣泛用于行業發展戰略分析。
(一)貴州省茶產業優勢分析。
1.茶葉種植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據載,貴州省種茶歷史已超過3000年,世界上唯一的一顆茶籽化石就發掘于黔西南州晴隆縣境內,該化石被鑒定為是距今100萬年前的四球茶茶籽化石。與此同時,貴州省古茶樹數量在15萬株以上,很多古茶樹為國內罕見。歷史上,貴州茶葉曾一度成為皇室用茶,先后產生了如湄潭眉尖茶、都勻毛尖茶、雷山銀球茶等20多種貢茶。悠久的茶葉發展歷史積淀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蘊,為貴州茶葉品牌建設加分不少。
2.茶葉生產環境得天獨厚。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霧、無污染的自然地理環境,成就了貴州省發展茶產業的先天性條件。加之勞動力資源豐富低廉,貴州省發展茶產業同時兼具“天時”、“地利”及“人和”的比較優勢。
3.品種齊全,品質優良。貴州省茶產業已初步形成了綠、紅、青、黑、白五大茶類,茶葉品種豐富。相對于沿海一帶的產茶大省,貴州省的茶葉生長環境更為生態,生長周期相對稍長,使得茶葉品質優良。尤其是綠茶的水浸出物含量達到40%,高出國家標準6個百分點,逐漸成為中國綠茶標準的新標桿。
(二)貴州省茶產業劣勢分析。
1. 茶葉企業整體競爭力偏低,缺乏產業集群效應。與福建、浙江、安徽等茶葉強省相比,貴州省茶葉企業競爭力整體偏低,每年評出的全國百強企業上榜數量寥寥無幾便是最好的佐證。不僅如此,貴州省茶葉企業呈現出分散經營、區域為王、各自為戰的業態,難以產生集群效應,且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有限。
2.品種繁多,品牌雜亂。貴州省茶葉品種多,很多地方甚至在茶葉品種命名上大做文章。事實上,種出的茶葉品種大同小異,品質相差無幾,相反在品牌培育方面不夠專一,即使是省內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其市場價值仍然較低。
3.產能過剩,市場風險加大。在茶園種植面積持續增加,茶葉內銷及出口略顯疲軟的背景下,全國茶葉市場總體呈現供大于求的態勢,中國茶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產能過剩威脅。貴州省茶產業的快速擴展也將面臨更高的市場風險。
4.發展資金不足,企業融資難。據相關數據顯示,貴州省每年茶產業的投入預計在100億元,而國家和各級財政資金投入不足10億元,發展資金嚴重缺乏。此外,因大部分企業無土地使用證,無法使用土地抵押或擔保融資,這無疑又增加了企業的融資難度。
5.市場競爭激烈,發展壓力增大。一方面,國內產茶大省紛紛加快茶產業發展速度,茶葉市場競爭激烈,貴州茶葉在市場范圍、市場份額等方面受到以福建鐵觀音、杭州龍井、云南普洱等為代表的知名茶系的擠壓;另一方面,隨著東南亞、非洲等國家茶產業的發展,為貴州茶葉進一步開展國際貿易造成了一定市場壓力。
(三)貴州省茶產業發展機會分析。
1. 政府重視,政策助力。近年來,各級職能部門先后出臺了不同的政策措施促進茶產業發展。尤其是《貴州省茶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更是將茶產業的發展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層面,為推進貴州省茶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此外,貴州省“十三五”規劃也明確提出:大力推進酒、煙、茶、藥、食品“五張名片”為重點的特色產業規模化,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貴州品牌”。無疑,政府重視,政策助力,貴州茶產業正處于利好的政策環境中。
2. “互聯網+”蓬勃發展。茶產業是融一二三產業于一體的特色產業,從茶種培育到茶葉沖泡,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在未來,“互聯網+”與茶產業的融合不僅是大勢所趨,而且將會使茶產業鏈形成新的生態,為茶農、合作社、企業等相關利益者帶來更多驚喜。
3.茶旅一體化方興未艾。茶產業作為一種生態產業和文化產業,近年來主動融入旅游業成為新的賣點,正成為一種新的時尚旅游產品。貴州省旅游業發展迅速,發展態勢良好,加之新農村建設及“美麗鄉村,四在農家”項目建設的持續推進,茶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前景廣闊。
4.高鐵經濟助力貴州省茶產業“加速度”。高鐵時代的到來將為貴州省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茶產業自然不例外。貴廣高鐵、滬昆高鐵的先后開通,不僅有助于引進外來資本和技術投資貴州省茶產業,還可以讓貴州省茶葉乘著飛馳的高鐵前往京津冀、長三角和泛珠三角等發達地區,拓展市場空間。
三、進一步提升貴州省茶產業發展的策略分析
當前,貴州省茶產業的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發展機遇大好。但因茶產業發展受多因素的影響,貴州省茶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不容忽視。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門及涉茶經營者認清發展形勢,綜合權衡貴州省茶產業發展的優勢(S)、劣勢(W)、機遇(O)和威脅(T),科學制定發展戰略(見表)。
(一)實施“互聯網+”茶產業戰略。身處“互聯網+”的全新時代,貴州茶產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已是大勢所趨。一方面,“互聯網+”茶產業有助于重構完善的茶產業鏈條。實施“互聯網+”茶產業戰略,通過信息流全面改造茶葉種植、生產、流通、營銷、企業融資等各個環節,促使茶產業鏈實現共生、共贏和互利;另一方面,借助茶產業物聯網、大數據分析、互聯網云服務等現代科技媒介,構建區域內互聯互通的茶產業技術問診平臺和信息溯源平臺,有助于加強技術指導,強化品質監控,增加產出及效益。
(二)加強茶葉品質建設,堅持“走出去”戰略。貴州省應該充分發揮茶產業發展的先天優勢,繼續推進標準茶園創建,加強有機茶園的培育和認證工作,完善茶葉標準建設和質量追溯體系;堅持“生態黔茶”這一無法復制的自然元素,積極生產符合甚至高于國際標準的茶葉制品,滿足人們對于高品質茶葉制品的需求;實施“走出去”戰略,主動開拓國際市場,重點加強與東南亞、中東等國家的貿易合作,有的放矢拓展國際市場。
(三) 構建茶園經營家庭農場,推動茶葉種植轉型升級。發展茶園家庭農場經營,有助于緩解單個農戶面臨的融資難、技術難、營銷難、管理難等困境,實現貴州省茶產業的集約化經營,進而提高產量、品質和經濟效益。應從政策層面引導發展茶園家庭農場發展,盤活農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增強茶農抗風險能力,增加單位茶園產出效益,推進茶葉經營管理轉型升級,促使貴州茶產業朝著規?;?、集約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
(四)加快茶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貴州省茶產業在悠久的發展歷程中積淀了豐富的茶文化,內涵深厚,是貴州茶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無形財富,開發利用潛力巨大。要結合茶旅開發及非遺保護工程,深入挖掘貴州茶文化資源,將與茶相關的典故傳說、民俗、傳統技藝等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性的整理,通過建立生態博物館、拍攝專題片、設立貴州省電視臺茶頻道、微信公眾平臺、茶文化網站等媒介進行宣傳,以文化軟實力助推茶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蘇美娜,董孝斌.安溪縣茶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與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15(29):316—318.
[2] 劉方林,梁成艾.地方茶葉產業發展調研報告——以貴州省銅仁市為例[J].銅仁學院學報,2016(05):133—138.
[3] 李夢.舒城縣茶產業發展SWOT分析[J].對外經貿,2015(09):71—73.
[4] 劉劍.貴州省茶葉企業競爭力評價研究[D].貴州大學,2016年。
(作者單位:貴州省銅仁學院國學院)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