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舟
摘要: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有哪些呢?很多。就來源而言,大致包括:一,來源于數學,來源于我們對數學的理解,數學本身的意義,數學在教育中的作用;二,來源于學生,來源于我們對學生的理解,如何應對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價值觀;三,來源于教學,我們對教學的理解,教學究竟能夠做什么,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我們在考察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時,發現所有問題都與這三大要素關聯。正是這三大要素的變化,離我們原有的觀念漸行漸遠,給我們的認知和行為帶來沖突,從而產生新的困惑,出現新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改革。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數學;改變
素質教育和新課改都要求教師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數學課堂上“填鴨式”的被動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多元智能化發展,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但是對于新課改的要求以及教學方法,有很多老師對它理解不夠深入,導致在現實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出現一些誤區。本文以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對新課改教學下課堂實踐的經驗,來談談新課改初中數學的教學方法和實踐。借此拋磚引玉,希望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一、更新觀念,增強新的意識
教學觀念的更新是教學改革的先導,只有徹底摒棄陳腐僵化的教學思想,從全新的角度來認識、探索教學問題,才能使課堂教學改革具有生命力。首先,要更新教學觀念。如(1)過程暴露觀點:數學的教學過程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再發現的過程,把怎樣思考、為什么這樣思考的道理及曲折尋找解題途徑等,準確、鮮明、深刻地展示給學生。(2)反饋矯正觀念:沒有反饋的教學是盲目的教學,是脫離實際的教學。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認為,掌握學習策略的實質,是群體教學并輔之以每個學生所需要的頻率的反饋與個別化的矯正性的幫助。其次,要增強新的教學意識。如(1)大綱意識:在教學中應嚴格按大綱要求進行教學。大綱要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知識內容的范圍要求;二是知識點的層次要求。目前教學中超內容范圍的較少,而超知識層次要求的較多。(2)目標體系意識:義務教育每節課都有認識目標,目標制定要具體化,目標實現程度要清楚,便于測量、評價。(3)學生參與意識: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真正體現他們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這里的參與主要是學生思維活動的參與,特別是學困生參與教學。
二、樹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有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基于這樣的理念,數學課程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維,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四個方面樹立其多元化的教學目標。數學教學不僅要關注知識技能也要關注情感態度;數學教學不僅要關注問題解決,也要關注數學思考過程。
三、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實際上是師生雙方以自己的固定經驗(自我概念)來了解對方的一種互相交流與溝通的方式。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的目標重心在于改變學生,促進學習,形成態度,培養性格和促進技能發展,完成社會化的任務。學生的目標在于通過規定的學習與發展過程盡可能的改變自己,接受社會化。只用縮小這種目標上的差異,才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實現。
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轉變三種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和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占有者成為動態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師以新角色實踐教學。這要求我們破除教師尊嚴的舊俗,與學生建立人格上平等關系,走下高高的講臺,走進學生身邊,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要求我們與學生一起討論和探索,鼓勵他們主動自由地思考,發問,選擇甚至行動,努力當學生的顧問,當他們交換意見是的積極參與者;要求我們與學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關系,使學生感到我們是他們的親密朋友。
一旦課堂上師生角色得以轉換和新型師生關系得以建立,我們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課堂教學正在師生互動中進行和完成。
師生間要建立良好的互動性關系,就要求我們在備課時從學生知識狀態和實際生活出發,更多地考慮如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來學會有關知識和技能;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經驗與認知水平,讓學生大膽提問,主動探究,發動學生積極地投入對問題的探討與解決之中;應靈活變換角色,用“童眼”來看問題,以“童心”來想問題,以“童趣”來解決問題,共同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學習伙伴。
四、注重調整數學課堂的教學結構
數學作為一門主學科,對以后的發展以及升學考試,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數學老師要重視學生數學的學習,在課堂的教學中調整課堂的教學結構,例如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給每個小組分配任務,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教學和討論。在學習平面幾何的過程中,一個題目往往有多種解題方法,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析,對表現優秀的小組進行表揚,對表現不足的小組進行鼓勵和引導。在課程內容方面,強調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系的“活”知識;強調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學會合作。
五、引導學生培養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自學能力的培養首先應從閱讀開始,尤其是初一學生閱讀能力較差,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必須從示范做起,對課文內容逐詞逐句地范讀,對重要的數學名詞、術語、關鍵的語句,重要的字眼要反復讀,并指出記憶的方法,同時還要標上自己約定的符號。對于例題,讓學生讀題,引導學生審題,確定最佳解題方法。在學生有一定能力之后,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再從難點、易錯處閱讀提綱,設置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縱向深入和橫向拓展地閱讀數學課外材料,還可利用課外活動小組,組織交流、相互交流、相互啟發,促進學生再次閱讀尋找答案。平時,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時,采取提前布置作業的形式,然后在學生交來的作業中尋找出普遍存在的問題和普遍有疑難的地方,然后再講新課,這樣授課就有針對性,并且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同時,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通過動腦、動手、動口參與形成一定的自學能力和數學思維。
當然,教學實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理論是不可能完全應用于實踐中,這就需要在今后教學實踐中,大膽嘗試,細心領會,發型問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endprint